教师手势管理机智探析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n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担任教学与管理的双重任务,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管理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只知道运用语言管理,缺少手势的配合,那么他的作用只是像“传声机”。教师管理是僵硬还是灵活,是丰富还是单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势这一“无声胜有声”的体态语言。
  
  一、教师手势的作用
  
  1.传递信息,辅助语言管理
  实践证明,课堂管理的效果与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接受量成正比。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扩大学生对信息的接受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因而教师在用语言管理学生的同时必须融入自己的感情和体态语言,而最重要和常用的体态语言就是手势。教师在用语言传递管理信息的同时,适当地以手势作用于学生的视觉系统,这可以极大地扩大教师管理的信 息量。
  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传递着不同的管理信息。在语言管理的基础上,手势能更加引起和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他们会不自觉地摄取这些信息,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不同反应、表现,通过手势传递不同的信息,如当学生遵守纪律时,给予鼓励的手势。教师手势的运用可以补充、辅助语言的管理,有意义地将教师的情感融入到情景中。
  2.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爱的需要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首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尊重学生,满足其发展和爱的需要。教师用关爱的手势管理学生时,他们更会感到被尊重、被重视。在管理过程中,教师通过手势将自己的爱传给学生。
  教师在向学生传递管理信息时往往使用有声的语言,而语言上的一些措辞不当,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管理是爱的艺术,教师爱心的表达有时仅仅只需要一个手势。大多数学生的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只是为了寻求注意,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可能只需教师的一个抚摸的手势就可以让学生专心听讲。
  3.简洁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管理制度是为了使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达到最高程度,而不只是为了将不良行为降到最低程度。[1]有些教师在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时,对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采取的训斥或说教,甚至花费教学的时间进行教育,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治标不治本。
  手势可以在短时间内把抽象的语言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一个手势、一个动作都传递着教师管理的信息。教师的手势作为一种管理方式,简洁、灵活地调控学生的不良行为,保证课堂秩序。
  
  二、教师手势的主要特点
  
  1.丰富性
  手势是灵活多样的,你可能只用一种语言传递信息,却能用几种手势发出信号。教师手指、腕、双臂、双手等的综合运用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手势。而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的手势也不尽相同。手势的力道不同、使用的频率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直接性
  手势不以语言作为表现形式,而是以人体自身的动作来表现。手势在传递信息时,基本上不需要中介环节就可以表示赞扬、批评、支持和反对等信号,它比语言更加简洁易懂。教师在长期的课堂管理活动中形成一套固定的“手势语言”之后,无须更多的解释和沟通,学生会形成条件反射。
  教师的手势由一系列动作完成,它比语言简单得多,如教师的一两个拍手就可以使违纪的学生安静下来。学生一直在接受教师的语言刺激,突然一个简单的手势停顿更会引起其注意。
  3.辅助性
  教师的手势可以补充、支持语言管理,从而强化效果。手势通过强化语言的力量而引起学生重视,进而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可以说,语言和手势是教师有效管理的“左膀右臂”。因此语言的表达与手势应该“珠联璧合”,才不至于使教师的管理 刻板。
  研究体态语较早的伯德惠斯特尔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统计数据:每人每天平均只用10分到11分钟的时间讲话,平均每句话占2.5秒钟——人在面对面交流时,有声部分低于35%,而65%的交际信号是无声的。[2]教师手势的辅助性主要是加强感情色彩,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教师的口头表达有时意犹未尽,不能尽善尽美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手势的恰当使用可以产生一种让学生心领神会的奇效。
  
  三、教师手势在课堂管理中的运用
  
  没有丰富、协调一致的手势运用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管理效果,受学生仰慕的教师无疑是手势运用的佼佼者。一个理解的手势,会让学生如沐春风,敞开自己的心扉。
  1.象征手势
  课堂管理象征性的手势是教师用来传递管理信息、大部分学生所理解的具有固定意义的一种姿势。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经常使用象征性的手势,这些手势并不是教师创造的,而是大家所公认的。对于教师象征性的手势,学生能明确是对某些违规行为的标识性动作。它不需要学生的揣摩和猜测,而是一种习惯性的反应,即教师作出一类手势,学生就明白要纠正哪一类行为,这是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
  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是指势、掌势。人的手指很少处在静止状态,而且它的灵活度和灵敏度都很高。拇指在课堂管理中有很大的妙用,拇指向上,其余四个手指弯曲向内,可以表示对学生的鼓励、赞美。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在课堂表现优秀时,尤其需要老师的肯定。当然,在管理中教师伸出手指多表示警告、指示和引导。食指在维持课堂秩序方面不亚于语言的作用。例如,教师指定几位同学在讲台上演练课文,这几位同学在精心表演的时候,下面的学生可能小声议论,教师面向学生,用食指靠近嘴唇,这就表示让大家安静下来。教师的这一手势既制止了学生私下说话的行为,又避免了对演练同学的干扰。
  教师的手掌是显示态度和感情的一扇窗。在管理中,教师常用的是单手下按,它引申的意思是“停止做某件事情”。教师在使用时幅度不要太大,一般情景下不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手掌使用的另一状态是双手下按,此动作一般是维持大部分同学的课堂秩序。如课堂上话题讨论结束之后,仍有学生在窃窃私语,教师可以用双手下按的方式提醒学生。教师也可以成丁字形手势,即一掌在上平放,一掌垂直在下,其含义是暗示学生要停止。
  2.调和手势
  调和手势是教师管理学生时缓和氛围、和谐师生关系的管理手段,它可以将教师的情感有意义地引入到管理中去,达到激励的效果。课堂管理中,教师的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固然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一个细微的调和手势,则可以创造一种理解与关心的情感氛围。
  教师抚摸的手势让学生感到那是一把遮风避雨的小伞。在习题课上,难免有个别同学东张西望,坐姿不正,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下,教师如果用语言制止,势必会让学生难堪,进而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这时,教师的手可以抚摸一下学生的肩膀,调整他的坐姿。这鼓励性的抚摸是很有效的管理,它既保全了学生的自尊,又不影响正常的教学。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经常分神,会影响教学效果。面对分神的学生,教师可以自然地走近他的身旁,柔和地拍拍他的肩膀,这其实是一种近距离的控制。在一般情况下,较强的语言刺激会造成学生诚惶诚恐,很难安心听讲,这一抚摸的动作可以让学生安心。教师的调和手势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运用,不可“一刀切”。
  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说:“一切心理活动都伴有指手画脚等动作。手势恰如人体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甚至连最野蛮的人都能理解。”可以说,教师的手势是课堂管理中最容易被学生理解的管理技巧之一,但是它需要教师长期不断的摸索才能运用得炉火纯青。通过这种动作的语言,一个共享的现实才得以成功地塑造。通过动作,学生的身体进入了动作带来的意义的领域。[3]
  教师手势的运用既要有针对性,又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手势要适量、适度、明确化,切忌繁杂、做作,让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教师的“手”留余香,学生就会伴着教师手势的“花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琼斯.全面课堂管理:创建一个共同的班集体[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1.
  [2]庄锦英,李振村.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11.
  [3]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0.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教学的关系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DHA090189。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朱蒙)
其他文献
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反思意识,并时刻思考何以进行有效教学。课堂是师生交流对撞、相互启发、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的方法和过程是对教师能力最严峻的考验,诸如教师判断学生理智现状的能力,引发学生理智反应而创设各种情境的能力,具体情境中为有效开展教学而组织管理和协调的能力,搭建学生原有个体经验与所学新知之间实质性和非人为联系的能力。凡此种种,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对自身、学生和教材进行课前准备与构想
系统地对比分析了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出版的2002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3年度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期刊自引率,结果表明:①中
本文以部分农业期刊为样本,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2年公布的期刊影响因子为参考数据,对比分析了农业期刊的JIF和WIF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农业期刊的JIF和WIF之间并没有明
培根说:“同情在一切内在的道德和尊严中为最高的美德。”孟德斯鸠也说过:“同情是善良心所启发的一种情感之反映。”所谓同情,就是对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及对其行为的关心、支持、援助的情感。同情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价值品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一、教师同情的教育意义    1.教师的同情能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作者《给教师的建议》里有这样一则
论述了2004年版的研制特点,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对其应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本文针对目前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系列核心课程存在着设置及内容不尽合理、课程之间的衔接与分工不够明确等问题,对其进行优化整合,更新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深化教
通过对部分刊社数据库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了目前杂志社使用数据库的现状.并通过两种桌面级数据库系统的比较,对刊社个人在数据库的选择和使用问题上进行了详细地讨论.
摘要:针对“电机学”磁场分析这一教学难点,以交流电机绕组为例,使用电磁场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单相、三相绕组电流产生的磁场分别进行仿真,结果直观展示了磁场的时间、空间分布,加深学生对脉振磁势、旋转磁势等专业概念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电机学”课程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电机学;有限元分析;交流绕组;脉振磁势;旋转磁势  作者简介:潘伟(1977-),女,安徽宿州人,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