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的同情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sch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根说:“同情在一切内在的道德和尊严中为最高的美德。”孟德斯鸠也说过:“同情是善良心所启发的一种情感之反映。”所谓同情,就是对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及对其行为的关心、支持、援助的情感。同情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价值品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一、教师同情的教育意义
  
  1.教师的同情能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作者《给教师的建议》里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10岁的小女孩流着泪打开了写满2分的记分册,恳求妈妈,我们搬到一个没有学校的地方去住吧。读了这个故事,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故事中的小女孩已经被学业的失败伤透了心!反思我们的基础教育工作,类似的现象很普遍:每当考试过后,总有一些学生因没有考好而神情恍惚,甚至哭泣,下课不再与同学玩耍,一连好几天都很不开心。此外,在工作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其他情况,比如,有的学生家庭破裂、悲观失望,有的学生交友不慎、误入歧途,有的学生突发疾病、消极厌世,等等。
  面对这些情况,假如教师能够同情学生,理解学生的痛苦心理,在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采取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和方法,并提供一些积极的帮助和关心,那么学生就不会感到自己是孤独的,更不会悲观失望,反而多了一份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著名的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正是由于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同情和关爱,才使她在很小的时候就获得战胜巨大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为后来自我超越、创造奇迹奠定了基础。因此,她把莎莉文老师称为“再塑生命”的人,把莎莉文老师来到她家的那一天称作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2.教师的同情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条件,也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还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的师生关系现状不尽人意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仔细分析,这种现状与学生身心发展中遇到的困惑和教师缺乏同情有很大关系。有调查表明,小学生、初中生 、高中生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分别占10%、15%、19%。[1]而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则更多。佘丹丹、宋少俊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河北大学随机抽取的1673名2004级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竟然有半数。[2]
  面对这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假如教师不是或漠然置之,或冷嘲热讽,而是能够敏锐觉察,同情学生,理解学生的处境,经常给予及时的安慰和帮助,学生一定会被教师真诚的关心所深深打动。这样一来,良好的师生关系自然就会形成。然而,在实际教育生活中,有些教师对学生确实缺乏同情。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谢千秋曾以“学生喜欢怎样的教师”为题向42所中学(初一到高二)91个班441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不喜欢教师的理由共10项,位居第一项的就是教师对学生缺乏同情,其中初一、初二学生占71.7%,初三学生占72.3%,高一学生占74.9%。[3]教师对学生缺乏同情,自然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良好的师生关系又从何建立?
  3.教师的同情是学生学会同情的途径
  多种原因,在班级中总会有一些不受同学欢迎的“嫌弃儿”,最常见的“嫌弃儿”就是所谓的“差生”。面对这类学生,很多同学会发出讥笑和讽刺:“就考了这么一点分,比我差远了!”“没及格,真差!”可想而知,面对朝夕相处的同学的负面评价,这些孩子的心情是多么难受!
  学生彼此之间缺乏同情,与教师同情品质的匮乏有很大关系。因为面对这些“嫌弃儿”,大多数教师也是缺乏同情的。在工作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这道题我已经教你很多遍了,你怎样还不会呀?”“你怎么考这么差呀?我们班的分都被你给拉下了!请你家长来学校一趟!”“我对你已经尽力了,我实在教不好你!”等等。这些话语无疑是给那些“嫌弃儿”受伤的心灵再撒上一把盐,更为班里别的学生树立了一个缺乏同情心的反面“榜样”。反之,若教师能理解这些“嫌弃儿”的心情、处境,及时给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其他同学就会学会同情。一个没有同情心的班级氛围是冷冰冰的,甚至是可怕的,不会有益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一代没有同情心的孩子也是非常可怕的,他们将生活在一个缺乏同情心的社会之中。
  
  二、如何形成和提升教师的同情品质
  
  综上所述,教师的同情品质确实很重要,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一种基础性品质或核心品质。那么,学校或教师该如何提升教师的同情品质呢?
  1.通过教师培训等形式,使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
  学校要利用会议、培训等各种形式,带领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使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正确的学生观包括: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教师是学习者和学者,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更是学生的朋友。正确的学生观和职业观是孕育教师职业同情心的观念基础。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才能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从学生的立场和需要出发,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2.通过案例研究等方式,帮助教师理解同情的教育意义
  在学校实践中,教师运用同情心和教师缺乏同情心的案例是大量存在的。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在学生面前有威信,就在于他们能够自觉地运用同情心,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能够“洞察”学生的观点、体验和感受,能够有的放矢地选择教育的手段或方法。当学生受到伤害时,能够及时地给予安慰;当学生内心自卑时,能够给予鼓励的眼神;当学生遭遇家庭变故时,能够像其父母一样给予学生安全感……相反,有的教师当学生成绩下降时,给予的不是希望和鼓励,而是讽刺与挖苦;当学生偶有进步时,给予的不是信任与表扬,而是怀疑和戏谑;当学生因为家庭碰到变故而无心学习、成绩下滑时,给予的不是指导和帮助,而是冷漠和责备。这样的老师怎么可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怎么可能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和人生中最困难的那一段?学生的眼光是敏锐的,对于那些缺乏同情心的老师,他们也会向老师关上心灵的窗户。学校可以利用各种学习或培训的机会,引导教师分析这些案例,举一反三,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同情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联系,帮助他们认同同情心的教育教学 意义。
  3.通过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
  自我反思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条件之一。目前,各学校已经将教师的自我反思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有的学校还与教师的考评挂钩。但是就笔者所知,大多数教师的反思只局限于教学的得与失,很少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身心健康,对教师自身价值品质的反思更是少见。这极大地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学校要结合教育教学,促使教师经常进行全面的自我反思,不仅要反思教学中的问题,更要反思教师自身人文价值素质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当教师理解了自身人文价值素质对学生发展的实际影响后,自然就会产生不断提高包括同情心品质在内的人文价值素质的愿望和动力,再面对有困难和需要帮助的学生时,才会充满同情与爱,也才会产生巨大而持久的教育热情和责任。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32.
  [2]佘丹丹,宋少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D].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7.
  
  (作者单位:安徽省寿县城中小学)
  (责任编辑:朱蒙)
其他文献
分析了2000~2002年中国农业科学论文被SCIE,EI,ISTP等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的情况,得出了如下结论:①被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数每年都在增加,2001年增加的幅度最大.纵向
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04三年总被引频次均值排名前11种学报为研究对象,对其2002~2004年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2004年载文、作者和引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与相关
分析了110位作者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作者对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出版模式还不是很了解,很有必要进一步将OA这种出版模式介绍给广大作者;大部分作者对问卷中OA的定
为了解图书、情报、编辑类期刊的引文引用规律,采用引文计量分析法对、、、、、六种期刊2003年刊载的1623篇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逐篇进行了统计.并对各类期刊引文特点从引文
目前,“头大尾小”的“降落伞”式教育期待较为普遍,这种教育期待是不符合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不仅家长、教师感到教育效果不明显,也使很多学生过早出现厌学、懒散、懈怠等消极状态。将“降落伞”式教育期待旋转过来,成为“头小尾大”的“倒降落伞”模式,不仅符合教育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社会对教育的呼唤。    作为教师,笔者从教二十多个年头;作为家长,19岁的女儿是全国“985”重点校大三学生。在
如何创造条件,改进教学方式,施行有效和谐的师生互动,变传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和探究式学习,是现代教学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现对非指导式教学模式进行阐述和分
以学术期刊上硕士研究生论文的60份专家审稿单为调查样,60份非研究生的论文审稿单为对照样,应用模糊评判原理对研究生的论文质量进行了量化评判.结果显示:研究生组综合评分稍
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反思意识,并时刻思考何以进行有效教学。课堂是师生交流对撞、相互启发、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的方法和过程是对教师能力最严峻的考验,诸如教师判断学生理智现状的能力,引发学生理智反应而创设各种情境的能力,具体情境中为有效开展教学而组织管理和协调的能力,搭建学生原有个体经验与所学新知之间实质性和非人为联系的能力。凡此种种,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对自身、学生和教材进行课前准备与构想
系统地对比分析了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出版的2002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3年度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期刊自引率,结果表明:①中
本文以部分农业期刊为样本,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2年公布的期刊影响因子为参考数据,对比分析了农业期刊的JIF和WIF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农业期刊的JIF和WIF之间并没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