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经常会出现枯燥乏味、学生无精打采、师生互动少、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的现象。我想这是每位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遇到过的尴尬。如何改变这种尴尬呢?笔者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体悟到正确把握好课堂中的三个“度”将有效改变这种尴尬。
一、参与度
所谓参与度就是指全体学生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指出:课堂教学需要“提倡学生参与决定教学内容,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就是说,如果课堂上“满堂灌”,而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大都注重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想法设法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但是作为核心的有效参与却常常被忽视。
如,教学牛津版教材5A“A New Term”时,我在复习了语文、数学等有关科目的单词后,给学生一个任务,让他们以讨论的方式制定一张你喜欢的课程表,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可我却很遗憾地听到学生们几乎都在用汉语谈论。无疑,这一本该成为亮点的环节而我却忽视了学生的有效参与,成了本课的败笔。吸取本课的教训,我在教学牛津版5A“Shape”一课的consolication这一环节,设计了“作品展示”的任务,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小纸片,拼出了各种图案。教师请学生上台介绍组成图案的各种形状和自己的创意,有效的复习了本课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只有学生沉浸于课堂活动之中,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并且从中有所得,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再如,教学5B的“ATelephoneCall”时,我设计了一个“医院门诊”的情境,让部分学生作为医生,一部分学生作为患者。并要求学生发挥想像自由表演,再加上一些教具,学生表现活跃,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亲合度
亲合,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吉尔·哈德斐尔德(Jill Hadfield)在《课堂活力》一书中说:“班级里可能充满了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也可能是沉默、不快、矛盾和敌意。”前者无疑是亲合度高的表现,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要想使课堂充满活力,必须突出学生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突出学生主体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少讲,学生多参与活动。活动不等于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足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堂的真正活力来自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心心相印,达到一种默契,这种默契能协调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形成一种合力。合力才能产生活力。
英语教学是一门语言教育,因此教师语言的魅力在英语课中至关重要。在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我总觉得用一种师长口气来命令学生,能让他们专心听讲。可是后来,学生们真真做到“专心听讲”,不过是只听不讲。慢慢地我发现学生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们笑,他们也会对你笑,你轻松了,他们也会轻松。只是万事都有“度”,至于如何把握它,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方法和体会。现在我每次上课都会花三至四分钟时间和学生闲聊。目的是放松学生和调节自己,让学生和老师都进入一种轻松和默契的状态。所以,每天我们上课总会freetalk一番再进入正题,这已成了惯例。而这些 freetalk 已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老一套。如,教学牛津版小学英语5AUnit Halloween 一课时,我是这样开场的:
T: Hello.Boys and girls.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classroom?
S:I can see a blackboard...(学生只关注陈设)
T: Who are they?(指听课老师)
S:They are tacchers.
T: Try to say something to the teachers. Just like, hello,teachers...OK?
S:Hello./Nice to see you.../Welcome to Nanjing....
T: I’m your new teacher. Try to say something to me. OK?
S:...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开口说英语不但要克服“语言障碍”,更要克服“心理障碍”。这位教师善于利用真实情境,舒缓学生的压力,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学生拉近距离,建立起友好民主的关系。这种亲合力创设了和谐友好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只有合力才能产生活力。
三、自由度
理想的课堂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我们的课堂如战场,强调的是严明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些轻松,少了几分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几许神采飞扬。尤其是要求学生齐声回答,不允许交头接耳、与师争辩,是违背自由原则的。理想的课堂是生活化的课堂,没有生活味的课堂是死的课堂,生活化应该凸现人的地位,展现人的生命价值。学生的自由度较大,有充分发挥创 造的机会和余地。这时候最好以“组练”方式,如进行角色扮演(一般用学生真实姓名为好)、会谈、讨论解 难、模拟采访、扩展对话、补充想象性结尾等等。要提醒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注意人物的 身份和具体的场合。教师往往扮演裁判(judge)、 评委(commentator)的身份。这时的特点也是密度大、气氛热烈活跃, 学生们有充分发挥、表现自己的机会。随着课堂语言实践量的增加,学生获得了充分的语言实践的机会,学以致用,为运用英语交际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只有我们教师放下架子,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课堂中充分给予学生发挥、表现自己的机会,正确把握好三个“度”,那么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
一、参与度
所谓参与度就是指全体学生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指出:课堂教学需要“提倡学生参与决定教学内容,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就是说,如果课堂上“满堂灌”,而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大都注重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想法设法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但是作为核心的有效参与却常常被忽视。
如,教学牛津版教材5A“A New Term”时,我在复习了语文、数学等有关科目的单词后,给学生一个任务,让他们以讨论的方式制定一张你喜欢的课程表,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可我却很遗憾地听到学生们几乎都在用汉语谈论。无疑,这一本该成为亮点的环节而我却忽视了学生的有效参与,成了本课的败笔。吸取本课的教训,我在教学牛津版5A“Shape”一课的consolication这一环节,设计了“作品展示”的任务,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小纸片,拼出了各种图案。教师请学生上台介绍组成图案的各种形状和自己的创意,有效的复习了本课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只有学生沉浸于课堂活动之中,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并且从中有所得,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再如,教学5B的“ATelephoneCall”时,我设计了一个“医院门诊”的情境,让部分学生作为医生,一部分学生作为患者。并要求学生发挥想像自由表演,再加上一些教具,学生表现活跃,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亲合度
亲合,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吉尔·哈德斐尔德(Jill Hadfield)在《课堂活力》一书中说:“班级里可能充满了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也可能是沉默、不快、矛盾和敌意。”前者无疑是亲合度高的表现,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要想使课堂充满活力,必须突出学生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突出学生主体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少讲,学生多参与活动。活动不等于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足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堂的真正活力来自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心心相印,达到一种默契,这种默契能协调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形成一种合力。合力才能产生活力。
英语教学是一门语言教育,因此教师语言的魅力在英语课中至关重要。在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我总觉得用一种师长口气来命令学生,能让他们专心听讲。可是后来,学生们真真做到“专心听讲”,不过是只听不讲。慢慢地我发现学生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们笑,他们也会对你笑,你轻松了,他们也会轻松。只是万事都有“度”,至于如何把握它,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方法和体会。现在我每次上课都会花三至四分钟时间和学生闲聊。目的是放松学生和调节自己,让学生和老师都进入一种轻松和默契的状态。所以,每天我们上课总会freetalk一番再进入正题,这已成了惯例。而这些 freetalk 已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老一套。如,教学牛津版小学英语5AUnit Halloween 一课时,我是这样开场的:
T: Hello.Boys and girls.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classroom?
S:I can see a blackboard...(学生只关注陈设)
T: Who are they?(指听课老师)
S:They are tacchers.
T: Try to say something to the teachers. Just like, hello,teachers...OK?
S:Hello./Nice to see you.../Welcome to Nanjing....
T: I’m your new teacher. Try to say something to me. OK?
S:...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开口说英语不但要克服“语言障碍”,更要克服“心理障碍”。这位教师善于利用真实情境,舒缓学生的压力,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学生拉近距离,建立起友好民主的关系。这种亲合力创设了和谐友好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只有合力才能产生活力。
三、自由度
理想的课堂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我们的课堂如战场,强调的是严明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些轻松,少了几分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几许神采飞扬。尤其是要求学生齐声回答,不允许交头接耳、与师争辩,是违背自由原则的。理想的课堂是生活化的课堂,没有生活味的课堂是死的课堂,生活化应该凸现人的地位,展现人的生命价值。学生的自由度较大,有充分发挥创 造的机会和余地。这时候最好以“组练”方式,如进行角色扮演(一般用学生真实姓名为好)、会谈、讨论解 难、模拟采访、扩展对话、补充想象性结尾等等。要提醒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注意人物的 身份和具体的场合。教师往往扮演裁判(judge)、 评委(commentator)的身份。这时的特点也是密度大、气氛热烈活跃, 学生们有充分发挥、表现自己的机会。随着课堂语言实践量的增加,学生获得了充分的语言实践的机会,学以致用,为运用英语交际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只有我们教师放下架子,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课堂中充分给予学生发挥、表现自己的机会,正确把握好三个“度”,那么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