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即景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必须营养丰富,必须
  含有多重矿物质。
  必須有椰树拉起铁丝网
  让晚风一不留神触电。
  奔跑的男孩,必须戴天蓝色帽子。
  鱼必须新鲜,就像水果
  必须有他们排除异己的语言。
  空气必须五光十色,又
  有太阳穿过抽象,可疑和佯装的悬念。
  帆船必须平稳如笔划过硬卡纸。
  必须欢迎飘摇的快乐,当女人
  举起缤纷手帕,无数相机
  必须及时捕捉那难得的天真一瞬。
  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面对每朵随波逐浪的玫瑰。
其他文献
专家点评《泉源》并不意味着惊奇或惊喜,反而有意回避着意料之外的可能,它甚至完全没有顾忌多角恋情的铁律,却试图写出缝隙里躲藏着的那些细碎奇怪的东西。小说以青年学生隋欣一段时期的情感历程贯穿全篇,那些断断续续出现在手机上的文字,使小说人物建立起某种微妙的心照不宣的关联,并辗转腾挪出丰富的情感空间。隋欣在这个空间里犹豫、纠结又自得其所。那么在这场既不涉及灵魂又不涉及肉体的情感风波中,到底是什么填充了那些
期刊
阿琪阿钰的诗  给父亲打电话  今天是第一百零五个父亲节  我莫名其妙地  拨打了父亲的电话  一个女人用普通话对我说  您拨打的号码是空号  我对着天空和大地说了一声  对不起  然后就删掉了父亲的号码  因为  父亲已去世两年  如果我的父亲还活着  他今年  刚好四十八岁  母亲,我从北京回来了  母亲,我从北京回来了  铁轨伸进你的血管  白蛇爬向你的心房  母亲,我从北京回来了  炊烟飘
期刊
满震是南京市六合区文联驻会副主席,我与他在宝应的全国微型小说笔会上相识。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浓眉大眼,国字脸,挺直的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看起来很温厚也很儒雅。  虽然久在官场,满震身上却看不到一丝一毫的官气,有的只是文人的文气。我曾经开玩笑地说,满震,你野心够大,想满世界为你震动?他哈哈一笑,名字是老父亲的作品。我饶有兴趣地问,你老父亲一定是知识分子吧?他颇自豪地答道,是一位老教师。从小,满震的
期刊
西南财经大学·忘川诗社简介  与这所西部地区知名的财经大学长达九十余年的办学历史相比,忘川诗社年幼得像个孩子。四年前,几位生性多动的青年偶遇在一起,痛感于校园里弥漫的实用主义气息,决心投身诗的力场予以回击。在物欲之川肆意的时代背景下,是否还能以诗之名,以忘弃之姿,在心灵深处建造一方静园?忘川诗社自成立以来,虽多坎坷,却从未放弃类似的尝试。为数不多的社员专业各异,然而大多与财经相关。或许谁也无可避免
期刊
1  去年秋天我在一个二十人规模的小公司上班,这和我现在的状态挺像,老长时间身边都没个女人。进公司没多久,我盯上了客服部的吕平。一天下班后,吕平推着自行车走到桥上,我拦住她说要请她吃饭。之前从没和她说过话,只有几次擦肩而过地相视而笑。吕平站着没动,我抢过她的自行车招呼说,上来吧。  我们来到步行街,我有点后悔,真的,我能感觉到我在欺骗自己。我对后面这个叫吕平的女人根本没一点兴趣。我为什么注意上她?
期刊
即将告别在日本半年的流亡生活,告别中华革命党的领袖孙中山先生、反对袁世凯政府的革命战友,公羊寿就要回到袁党爪牙遍地、杀人如麻的纷乱中国。公羊寿,这位来自常熟西北乡沙洲的乡村青年,难以消除心中的留恋,但又激动不已,他怀着“腰横一剑从豪士”、“誓将宝剑斩鲲鲸”的壮志,决意登舟返国。  时间,是1914年的初秋。就在一个月前的日本东京,8月15日的傍晚,孙中山先生在寓所中接见了公羊寿。25岁的公羊寿,带
期刊
与牛同车  沈乔生,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自1981年在《小说界》发表《月亮圆了》至今,已发表长篇小说《狗在1966年咬谁》《白楼梦》《股民日记》《就赌这一次》《枭雄》五部;中短篇小说、散文、电视连续剧等数百万字,作品获多种文学奖。  眼看到国庆节了,我走出打谷场,通讯员叫住了我,說有我的电报。我狐疑地拆开电报纸,眼泪夺眶而出,上面写着:弟病重速归。  太阳一下子变得惨白。可以说我是很少哭的,尤
期刊
敝处原多雾,春桃傍水开。看花兼有酒,何事不应来?  你想啊,十里的路程十里河,十里的河畔又开着十里的桃花。你站在六十四米的高楼上看去,苍白的霾拢着你的眼。于是便只剩下一条长长的、粉红色的线条,一直延伸到很远的地方去。然后你便想到了身在另一个城市的那个够你想一辈子却一辈子都不想见你的女孩,想着她的城市,也是有着长长的河和淡淡的雾。也许会有桃花呢。你这样想着,却写下了邀客的诗。一瞬间就有想要伏案痛哭的
期刊
一  黑云压城,隐约雷鸣,墨水湖上盘旋着几只水鸟,湖边小亭里有个作画的人,他抬头望着水面,手中的笔也顿在空中,迟迟不落。  暴雨突至,湖面破碎,雨滴顺着风涌进了小亭,石桌上的画纸被打湿,墨迹变得模糊不堪,许久,那人才喃喃自语道:“好雨!”  听街坊四邻说,湖边那人可不是什么好人,在牢里关了许多年才放出来,平日里在小商品市场做点小生意谋生,周末会到墨水湖的亭子里画画。  作为美术生,我并没有因为这人
期刊
杨晓帆:青年批评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刘醒龙:湖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芳草》主编  杨晓帆:刘老师您好。在2001年第5期《青春》上您曾发表过一篇评论《现在的网——少君作品印象》。这是您第一次与《青春》结缘吗?今年时逢《青春》创刊40周年,能否谈谈您与《青春》的故事?  刘醒龙:那篇小文章是我唯一刊发在《青春》的作品。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对《青春》的深刻印象。前几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