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书要学会——“巧”中藏“拙”

来源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f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巧”与“拙”,涉及的是审美范畴的问题。对于书法的审美,正如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地点,对于美所持的标准会有差异一样。
  “巧”是相对于“拙”来讲的。看待巧的问题,应该从两个角度切入:
  第一,从技术层面上讲。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讲道:"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庄子·山水篇》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善夫。”也就是说,学书是有一个过程的,首先要求学书者要有相当精熟的技法,精熟的技法是书法创作的基础,就是"功夫”。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视技法为目的,因为技法不只是艺术本身。佛语说“登岸弃舟”。要到达彼岸,无船恐怕是不行的,而视技法为目的者是不想登岸的。这就如王镛先生在其印作“不阿世”的边款上刻的那样:“巧,艺之大忌也。印亦然。初多喜巧厌拙,或以整齐鲜华为能事,或以无端造作为聪明,皆伤于‘巧’字,若悟心不开,终不免堕于小家气耳。”
  第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讲。“巧”是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反映了书作者一是没有思想,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要做什么,依靠一定技能或技能尚不足的情况下去"追潮流”"赶时尚”。东倒西歪,或涂涂抹抹,其作品貌似拙,实为巧,不是发自心底的真性情。二是有一定的思想,也有相应的技能,但修养不够,放不下,登上了岸还背负着船,就是“悟心不开”"无端造作”,为了效果而做形式和装饰设计。
  “拙”就不同了,它更加指向书家审美的一'种高境界,是人的真情流露,是本质的内在美的体现。“拙”作为审美范畴,很早就被提出来了。北宋黄庭坚《论书》中说:"凡书要拙多于巧。”唐代窦蒙也早对“拙”做过阐释:“拙:不依致巧曰拙。”(《述书赋》)提到“拙”,习书者通常会想到“稚拙”或"古拙”。“稚拙”是儿童出于天性的本质表现;"古拙”往往是出于实用的一些无意的制作,因材料和时间的关系而形成的,如历史上遗存下来的大量金石文字,是真实的自然流露。虽然它们可能存在技法上的某种缺陷,但共同的一点是都有自然之趣,少人为痕迹。真率、质朴,正是艺术家所追求的关于人的生命本质的最为宝贵的东西。
  正如傅山所言:"藏于见皆有心者也。有心则貌拙而实巧,巧则多营,多营则虽有所得,而失隨之。”这也说明“巧”和“拙"是辩证的,“大巧若拙",但“拙”不必藏,藏“拙”而实“巧”。“拙”不是固有的审美,而是随书法艺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是时代的产物,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却是人对生命本质的观照和回归,这才是“拙”的真意。
其他文献
落枕令人遭罪,其原因有多种:  1.寒湿侵袭会引起落枕,所以睡觉时要注意保暖。  2.伏案工作或使用手机太久导致颈肩部肌肉劳损。  3.过往颈肩部有过损伤,如肩周炎、颈椎病等,更易落枕。  4.缺少运动的人群,血液供应不足易引起落枕。  5.睡眠姿势不良或枕头高度、硬度不合适会引发落枕。  快速从容地应对落枕有如下方法:  1.刚发觉颈部有局部疼痛、活动受限且伴有红肿发热时,不要用力快速转动颈椎,
期刊
有人说,没有凉皮、凉粉、凉面的夏天是不完整的。凉丝丝,滑溜溜,酸辣又爽口……闷热的夏天,对一个被热到没食欲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吃一碗“凉食”更过瘾的了。可只顾着解馋的你有没有想过,凉皮、凉面等“凉食”的营养价值究竟有多少呢?  凉皮营养知多少  凉皮外表清爽,口感爽滑,主要原料是各类粮食粉和淀粉。凉皮一般会搭配面筋一起食用,但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加碱或蓬灰,并且洗面筋时要用大量水冲,因此会损失绝大部分
期刊
78岁的陆洪培有个“锡剧梦”,他传唱锡剧、传承文化,一“梦”就是60多年。退休后的陆洪培以戏会友,走遍江苏宜兴市的各个乡镇,连续10多年自掏腰包在宜兴市周铁镇举办“锡剧演唱会”。  陆洪培是土生土长的周铁镇人,说起与锡剧的缘分,要追溯到他的少年时期。那时,陆洪培的姐姐在镇上的影剧院工作,他常跑去看锡剧。看过几次后,他就能有模有樣地哼唱了。成年以后,陆洪培虽忙于生活,但也不忘利用闲暇时间跟着碟片学唱
期刊
丹麦哥本哈根的CopenHill垃圾发电厂作为一个公共景点已对外开放一年。除了看发电厂的运作,这里还被设计成了一个大型娱乐休闲中心,包括一面号称“全世界最高”的户外攀岩墙和一个大型滑草场。  整體设计格局丰富  CopenHill是丹麦建筑公司BIG的一个成功项目。说它是一个垃圾发电厂,倒不如说是一幢“综合大楼”,它所具有的功能太丰富。  设计师将它设计成一个U形斜坡的造型。整个大楼的顶部被设计成
期刊
退休后,老兩口给出了另一种生活选择—跑马拉松。  凌晨4点,胡应福推开窗户,零下7℃的合肥,冷风夹杂着小雪扑在脸上。  “老头子,今天还跑吗?”王章敏起身披上衣服,问老伴儿胡应福。“跑!”84岁的胡应福没有丝毫犹豫,穿戴好后,快步走出家门。数十年如一日,对胡应福来说,只有每天早晨跑上10千米,身体才算真正苏醒。75岁的王章敏也跟着老伴儿出了门。  被疾病困扰,开始跑步健身  结婚54年、年龄加起来
期刊
父亲热爱土地,真挚、热烈。  春季,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父亲那颗沉寂了一个冬天的心也随之苏醒、抽芽儿。在村子里,乡亲们都袖着双手蹲在墙根儿下晒太阳的时候,父亲却一个人跑到空旷的田野里,用脚尖踢踢田里的土疙瘩,用手指抠一把还没有完全解冻的泥土,喜悦之情跃然脸上。谷雨时节的来临,令父亲整日里精神抖擞。父亲开着新买的拖拉机,像一个“驰骋沙场百战威,铁骑闯破万重围”的大将军,在黑油油的肥沃土地上播下一片又
期刊
英国艺术家Brendan Rawlings推出的一系列环保雕塑已创造了数千英镑的价值,而他采用的原材料不过是一些漂流在河里的浮木和森林里倒下的树木,以及被锯去主干的树桩。  他的雕塑手艺完全出于自学。最初是因为在自家附近的海岸上找到不少被冲上岸的烂木头,他便脑洞大开地想到用这些木头打造出想象中的一些動物形象,由此一发不可收。他创作出了一大批不可思议的天使、舞者和各种动物形象。  他采用的工具也是信
期刊
鲤鱼灯是龙灯的一种。2010年,江西省赣州市的“南康鲤鱼灯”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江西省赣州市蓉江新区潭口镇,有一位名叫谢亨富的老人,他50多年来一直坚持制作鲤鱼灯。  鲤鱼灯的制作工序特别复杂,第一步剖竹篾就是个技术活儿。篾条要剖得粗细均匀,有些篾条还需要用火烧出弧形。  一套鲤鱼灯由1个“龙头”和8个“鲤鱼”组成,“龙头”“鲤鱼”都是以竹篾作为内骨编制而成的,光扎框架就要花费几天时
期刊
四五十年前,农村电力供应相对紧张,家家户户照明都离不开煤油灯。对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我来说,煤油灯下的一剪时光如同老电影里的场景,时常闪现在我的脑海里。  那时候,条件好点儿的家庭会用“泡子灯”。这种灯的底座是一个葫芦状的墨绿色玻璃瓶,上半截盛油,下半截是空的。一个凸起的小铁碗罩住灯芯,顶端留有长条状的开口,为的是增加灯捻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煤油的充分燃烧。灯头上部加一个薄薄的长脖玻璃罩,既防风又
期刊
吴让之(1799-1870),原名廷飏,字熙载,号晚学居士、方竹丈人,江苏仪征人。著有《师慎轩印谱》《吴让之先生画集》等。他的书法、篆刻早年师从包世臣,其后师法邓石如并深得其中三昧,在明清时期的书画篆刻界有着极高的地位。徐珂《清稗类钞》载曰:“让之多艺,刻印第一,次画花卉,次画山水,次篆书,次分书,次行楷。”吴让之篆书深得邓石如神髓,其形体修长秀美,婀娜多姿,独具面目,使汉篆笔法得到了更淋漓的发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