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灯下的一剪时光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uanshuan52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五十年前,农村电力供应相对紧张,家家户户照明都离不开煤油灯。对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我来说,煤油灯下的一剪时光如同老电影里的场景,时常闪现在我的脑海里。
  那时候,条件好点儿的家庭会用“泡子灯”。这种灯的底座是一个葫芦状的墨绿色玻璃瓶,上半截盛油,下半截是空的。一个凸起的小铁碗罩住灯芯,顶端留有长条状的开口,为的是增加灯捻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煤油的充分燃烧。灯头上部加一个薄薄的长脖玻璃罩,既防风又增加亮度。在那个年代,劳动人民把他们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我家用的是最简单普通的煤油灯。父亲有双巧手,他找来一只空墨水瓶,把一小块铁皮剪成圆形,在中间钻个孔,再用铁片裹个圆筒,做成灯头,往墨水瓶上一放,就成了一盏煤油灯。灯芯是母亲捻的。别小看捻这根小小的灯芯的工作,那可是“技术活儿”,捻太紧了抻不动,捻松了又费油。
  平时,家里的灯就放在灯龛里。在我的老家,人们盖房的时候都会在里外屋之间的墙上留一处“龛”。这“龛”,原本是供佛的地方,不知从什么年代開始,它竟演化成了灯龛。这样的好处是“一灯管二”,无形中省了一盏灯,更省了一半油。生活越困难,越考验人的聪明才智。
  时间久了,龛上方的墙壁便留下两片黑乎乎的熏痕。那灯龛,活脱脱像一张人脸,飘逸而上的熏痕如母亲被狂风卷起的发丝,覆盖了岁月的沧桑。
  每天早上,不待天亮,母亲就伸手去摸龛里的洋火。随着“刺啦”一声,燃起来的火柴缓缓移动,小心翼翼地凑到了煤油灯头上。黄豆粒大的灯火跳动着,一点点变大,瞬间,里外屋都漾起了摇曳的灯光。尽管煤油灯不怎么亮,但母亲对灶台、案板上的一应事物,熟稔得不能再熟稔,不大会儿工夫便做好了一家人的早饭。无非是棒子面粥、馏山药和窝窝头之类,还有卤咸菜、腌萝卜……炒个白菜就属于改善生活,要是有份大葱炒鸡蛋就相当于过年了。母亲总是做好饭才轻声地叫孩子们起床。煤油灯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像电灯那么刺眼。我们睁开惺忪的睡眼,迷迷瞪瞪地穿上衣服,一不留神就让扣子进错了“门”。黑灯瞎火的,不是摸不着袜子,就是找不到鞋。
  到晚上,小煤油灯可就派上了大用场。土炕上放张炕桌,煤油灯摆在桌子中央,我和姐姐趴在上面写作业,母亲盘腿坐在一旁纳鞋底。一家七口的布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只见母亲左手拿着鞋底,右手捏着一根穿着绳子的钢针,中指上戴着一枚顶针,右手边还放着针锥和尖嘴钳。母亲先用锥子把鞋底扎透,拔出来,再顺着锥眼插入钢针,用顶针用力一顶,针就穿过了鞋底,拿起钳子夹住针尖一拽,“刺棱”一声,一个针脚算是完成了。母亲时不时会把鞋底凑到灯前,看看纳的针脚齐不齐。随着煤油灯的燃烧,灯捻上不时会结灯花,灯也变得昏暗起来。母亲便用她做活的针剔掉灯花,再将灯芯往上挑挑,屋子里顿时又变得光亮起来。不知为什么,纳过几针后,母亲总要把针放在头顶的头发里蹭蹭。那节奏分明的“刺棱”声,像一曲流觞,流淌在时光的河,流响在寂静的夜……
  恢复高考制度那一年,我正在上初中。那时农村虽普及了电灯,但赶上农忙时,会经常停电。学校晚上安排有晚自习。为了预防停电,学生人手一盏煤油灯。有时候正上着晚自习,忽然停电了。只听一声口哨,然后火柴“嚓”的一响,一道火光顿时照亮教室。同学们便一个接一个地对火,昏暗的教室里一下子燃起二三十盏煤油灯,像开烛光派对,整个教室氤氲在刺鼻的烟气之中。擤下鼻涕,出来的竟是一坨黑色的东西。
  如今的孩子,早已不知道煤油灯为何物。但对我们那一代人来说,煤油灯所代表的既是一种困顿的时光,也是一种温馨的记忆。这一丝微弱的光亮,点燃了多少人的人生梦想,又照亮了多少人的人生之路!煤油灯下的那一剪时光告诉我们:只要有对生活的热望,再苦的日子里,也能看到光明!
其他文献
清晨7时,薛永生照例背上球包,独自乘坐公交车来到北京市地坛公园附近的保龄球馆。这位88岁的老人每天都要打上四五局保龄球,风雨无阻,至今已经坚持了十几年。“生命在于运动。我每天必须得活动,打完球,一整天都心情舒畅。”薛永生笑着说,他目光如炬,声若洪钟。  “一天不打球,浑身不舒服”  助走,摆扬,抛球。保龄球在球道上画出一条完美的弧线,“哐啷”,10支球瓶应声倒地,全中!薛永生直起身,抿着嘴,握了握
期刊
利用阳台养花可起到净化室内空气、美化居家环境等作用。由于楼房朝向不同,阳台养花的品种和时间也应有所选择。  南向阳台 阳光充足,通风又好,是养花的好场所。适合种阳性花木,如紫薇、梅花、丁香、米兰、茉莉、扶桑、月季、一串红、鸡冠花、半支莲、朝天椒等。南向阳台装上挡风玻璃窗,可成为花木越冬的理想场所。  东向阳台 只有上午三四个小时的光照,到了下午便成蔭蔽之所,适合栽植短日照和稍耐阴的花卉,如蟹爪兰、
期刊
落枕令人遭罪,其原因有多种:  1.寒湿侵袭会引起落枕,所以睡觉时要注意保暖。  2.伏案工作或使用手机太久导致颈肩部肌肉劳损。  3.过往颈肩部有过损伤,如肩周炎、颈椎病等,更易落枕。  4.缺少运动的人群,血液供应不足易引起落枕。  5.睡眠姿势不良或枕头高度、硬度不合适会引发落枕。  快速从容地应对落枕有如下方法:  1.刚发觉颈部有局部疼痛、活动受限且伴有红肿发热时,不要用力快速转动颈椎,
期刊
有人说,没有凉皮、凉粉、凉面的夏天是不完整的。凉丝丝,滑溜溜,酸辣又爽口……闷热的夏天,对一个被热到没食欲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吃一碗“凉食”更过瘾的了。可只顾着解馋的你有没有想过,凉皮、凉面等“凉食”的营养价值究竟有多少呢?  凉皮营养知多少  凉皮外表清爽,口感爽滑,主要原料是各类粮食粉和淀粉。凉皮一般会搭配面筋一起食用,但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加碱或蓬灰,并且洗面筋时要用大量水冲,因此会损失绝大部分
期刊
78岁的陆洪培有个“锡剧梦”,他传唱锡剧、传承文化,一“梦”就是60多年。退休后的陆洪培以戏会友,走遍江苏宜兴市的各个乡镇,连续10多年自掏腰包在宜兴市周铁镇举办“锡剧演唱会”。  陆洪培是土生土长的周铁镇人,说起与锡剧的缘分,要追溯到他的少年时期。那时,陆洪培的姐姐在镇上的影剧院工作,他常跑去看锡剧。看过几次后,他就能有模有樣地哼唱了。成年以后,陆洪培虽忙于生活,但也不忘利用闲暇时间跟着碟片学唱
期刊
丹麦哥本哈根的CopenHill垃圾发电厂作为一个公共景点已对外开放一年。除了看发电厂的运作,这里还被设计成了一个大型娱乐休闲中心,包括一面号称“全世界最高”的户外攀岩墙和一个大型滑草场。  整體设计格局丰富  CopenHill是丹麦建筑公司BIG的一个成功项目。说它是一个垃圾发电厂,倒不如说是一幢“综合大楼”,它所具有的功能太丰富。  设计师将它设计成一个U形斜坡的造型。整个大楼的顶部被设计成
期刊
退休后,老兩口给出了另一种生活选择—跑马拉松。  凌晨4点,胡应福推开窗户,零下7℃的合肥,冷风夹杂着小雪扑在脸上。  “老头子,今天还跑吗?”王章敏起身披上衣服,问老伴儿胡应福。“跑!”84岁的胡应福没有丝毫犹豫,穿戴好后,快步走出家门。数十年如一日,对胡应福来说,只有每天早晨跑上10千米,身体才算真正苏醒。75岁的王章敏也跟着老伴儿出了门。  被疾病困扰,开始跑步健身  结婚54年、年龄加起来
期刊
父亲热爱土地,真挚、热烈。  春季,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父亲那颗沉寂了一个冬天的心也随之苏醒、抽芽儿。在村子里,乡亲们都袖着双手蹲在墙根儿下晒太阳的时候,父亲却一个人跑到空旷的田野里,用脚尖踢踢田里的土疙瘩,用手指抠一把还没有完全解冻的泥土,喜悦之情跃然脸上。谷雨时节的来临,令父亲整日里精神抖擞。父亲开着新买的拖拉机,像一个“驰骋沙场百战威,铁骑闯破万重围”的大将军,在黑油油的肥沃土地上播下一片又
期刊
英国艺术家Brendan Rawlings推出的一系列环保雕塑已创造了数千英镑的价值,而他采用的原材料不过是一些漂流在河里的浮木和森林里倒下的树木,以及被锯去主干的树桩。  他的雕塑手艺完全出于自学。最初是因为在自家附近的海岸上找到不少被冲上岸的烂木头,他便脑洞大开地想到用这些木头打造出想象中的一些動物形象,由此一发不可收。他创作出了一大批不可思议的天使、舞者和各种动物形象。  他采用的工具也是信
期刊
鲤鱼灯是龙灯的一种。2010年,江西省赣州市的“南康鲤鱼灯”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江西省赣州市蓉江新区潭口镇,有一位名叫谢亨富的老人,他50多年来一直坚持制作鲤鱼灯。  鲤鱼灯的制作工序特别复杂,第一步剖竹篾就是个技术活儿。篾条要剖得粗细均匀,有些篾条还需要用火烧出弧形。  一套鲤鱼灯由1个“龙头”和8个“鲤鱼”组成,“龙头”“鲤鱼”都是以竹篾作为内骨编制而成的,光扎框架就要花费几天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