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中的荒原意识探析--以《生死场》为例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期乡土文学的荒原意识是理解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角度。本文主要从《生死场》中来探讨乡土文学的荒原意识。分别从两个层面入手,即“物”之荒原与“灵”之荒原。这种荒原意识也是萧红对生与死的探寻,对生命本体的思考,也是现代人感知乡土世界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新的精神发现。
其他文献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重要的哲学思想,它的产生与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另外,在当时宽松的文化氛围中,嵇康不受拘束的吸收百家之长,这也促使“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
公共基础课为专业服务,专业课为职业能力服务,职业能力为社会需求服务,这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作为公共文化课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贯穿护理人文教育理念,探究为专业
群众文化活动策划,是我国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的群众文化辅导人员的一项主要工作和必要功课。本文从群众文化活动策划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具体元素三大理论层面,对群众文化
继钟嵘“建安风力”说后,陈子昂提出“汉魏风骨”,标举汉、魏时期的诗歌。虽都十分推崇建安诗歌,但对正始时期的诗歌评价却不尽相同,钟嵘认为建安以后诗歌创作“陵迟衰微”,正始诗
社区文化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为了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符合群众文化需求的活动,本文结合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社区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以促进和谐社
陶渊明作为“隐逸诗人之宗”,其人生道路自然是极具特色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陶渊明的人生态度长久地为文人提供一种精神的范本。在现代社会中,陶渊明对心灵皈依的指引与对寂寞
农村文化礼堂是丰富农村群众精神生活,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农村文化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分析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并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地点,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教学督导的主要对象,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督导发现课堂教学存在
刘歆是西汉时期的私人藏书家、文献学家,其著作《七略》内容丰富,学术价值很高,有“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七略》成为中国古代目录学著作的典范,对学术界影响很大。
在当前市场与文化渐趋繁荣的大环境中,群众文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各类需求的市场挑战。本文从群众文艺的基本特性分析出发,探讨了相关的社会需求,进而在群众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