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人的独立能力,是现代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人的独立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小班幼儿的年龄都在3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都想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世界,满足自己的欲望。培养小班幼儿的独立能力,对他们将来独立走向社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成了“小皇帝”,得到了大人们的万千宠爱。有些父母宁可自己历尽磨难也不忍心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包办一切。因此,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普遍缺乏独立精神。在离开大人时显得惊惶失措,没有主张,不能处理好身边的人和事。今天的孩子是21世纪的主人,在充满竞争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位社会成员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仅有聪明的头脑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独立性、自制力、坚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那么,如何抓住小班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使幼儿更好地生存呢?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些体会和做法。
一、珍惜幼儿的自我独立意向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孩子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的支持时,孩子就会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
孩子在两岁时,就有了自己进餐、喝水、穿衣服的愿望和能力,在三岁时就可以独立进餐、穿衣服。在生活中,我们要少包办多指导,让幼儿多动手,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他们进入幼儿园后,小班的幼儿开始会做得不够好,吃饭会掉饭粒,甚至会弄得满桌满地都是。但我们不能指责孩子,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是要有耐心,帮助孩子成长。要鼓励他们一次做不好,就做多几次,总会有进步的。我们要针对性地让幼儿玩一些游戏,加强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及手肌肉的灵活性。这样,就能很好地强化幼儿的自我独立意向,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独立能力。
二、为幼儿创造自我独立的条件
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把幼儿的独立能力从一件件小事中培养起来。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真正让幼儿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当孩子上幼儿园时,将宝宝送到园门口,让孩子自己背书包去找老师。入园是小班幼儿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大部分幼儿都会产生焦虑与不安,而当幼儿熟悉了园环境,就能够独自背书包入园,这样会缓解紧张的情绪,幼儿也能尝到独立入园的乐趣,将自己处于主动的状态,一天的情绪会更积极。如,我班的静恬小朋友,她是一个较为内向文静的小女孩。平时做事情较被动,总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来幼儿园也是妈妈背着进班,见了老师打招呼的声音也很小。经过与她妈妈的一次长谈,发现她早上来园在家常闹情绪,但是来幼儿园看到了老师,却表现出很乖的样子。这是一个在意老师的看法、需要老师关注的孩子,于是,我决定从培养她独立进园来提高她做事的积极性。我对她说:“恬恬,明天自己背书包进园好吗?”她点头答应了。第二天,果然恬恬自己背着书包进园了。我见到她,给了她热情的拥抱,兴奋地对其他小朋友说:“哇!恬恬真棒!可以自己背书包来园了!”在表扬声中,恬恬那一天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回答问题更主动,做事更积极了。在恬恬的带动下,在老师的鼓励下,我班大部分幼儿都能独自背书包入园,整个气氛都变得活跃而有生气,主动的情绪带动了一天的活动。正因为独自入园,带给了小朋友自豪的感受,从而激发了幼儿来园的乐趣。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女儿3岁时,和她去超市,我都会让她挑一件喜欢的小商品。有时,我就在交费处等她。记得有一次,她要买雪糕,我让她自己进去找,她找到了冰柜,但是却推不开冰柜,只见她尝试了几次,仍然不行,最后她找来了服务员,拿到了想要买的雪糕。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在整件事情她能自己想办法寻求帮助,从而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她独立思考的能力。5岁的她能独自帮我到楼下的药店买我指定的药,还能独自到楼下公园玩,主动积极地交朋友,每次玩完后,都会跟我说交了哪些朋友、玩了哪些游戏,这不仅锻炼了她的胆量,还发展了她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强化家园要求及评价的一致性
幼儿园和家庭都是孩子成长的场所,教育要求的一致性至关重要。因此,在幼儿园老师要求小朋友做的一些事情,回家后家长不要替孩子做。要反复强化,形成巩固联系,只有孩子在园在家的行为习惯一致,得到了统一的评价标准,才能促进形成独立的能力。如我班的多多小朋友,家是三代同堂,在家人心里如掌上明珠,放在手上怕摔了,放在嘴里又怕融了,其家人什么事情都做得无微不至,导致多多在班上的表现是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做事情很被动。当其他小朋友搬椅子找位置坐时,他常是搬着椅子站在那里,不知如何去找位置。当小朋友拿杯子喝水时,他也是在那眼巴巴地等着老师把水端到嘴边。为何个别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到底是家长包办太多,未能配合老师对孩子的独立能力进行培养。在幼儿园,老师要求小朋友独立进餐、独立睡觉,可是听多多的家长反映:多多在家,爷爷还背着入睡,就连餐前的洗手也是抱着去洗,根本就没有给多多锻炼的机会。幼儿园是孩子离开家长最好的、锻炼的地方,如果我们不能放手让孩子独立,未能配合幼儿园的教育,那你的孩子将输在起跑线上。
总之,独立能力是人生存的基本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具有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拥有较强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应对时代的挑战。
那么,如何抓住小班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使幼儿更好地生存呢?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些体会和做法。
一、珍惜幼儿的自我独立意向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孩子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的支持时,孩子就会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
孩子在两岁时,就有了自己进餐、喝水、穿衣服的愿望和能力,在三岁时就可以独立进餐、穿衣服。在生活中,我们要少包办多指导,让幼儿多动手,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他们进入幼儿园后,小班的幼儿开始会做得不够好,吃饭会掉饭粒,甚至会弄得满桌满地都是。但我们不能指责孩子,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是要有耐心,帮助孩子成长。要鼓励他们一次做不好,就做多几次,总会有进步的。我们要针对性地让幼儿玩一些游戏,加强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及手肌肉的灵活性。这样,就能很好地强化幼儿的自我独立意向,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独立能力。
二、为幼儿创造自我独立的条件
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把幼儿的独立能力从一件件小事中培养起来。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真正让幼儿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当孩子上幼儿园时,将宝宝送到园门口,让孩子自己背书包去找老师。入园是小班幼儿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大部分幼儿都会产生焦虑与不安,而当幼儿熟悉了园环境,就能够独自背书包入园,这样会缓解紧张的情绪,幼儿也能尝到独立入园的乐趣,将自己处于主动的状态,一天的情绪会更积极。如,我班的静恬小朋友,她是一个较为内向文静的小女孩。平时做事情较被动,总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来幼儿园也是妈妈背着进班,见了老师打招呼的声音也很小。经过与她妈妈的一次长谈,发现她早上来园在家常闹情绪,但是来幼儿园看到了老师,却表现出很乖的样子。这是一个在意老师的看法、需要老师关注的孩子,于是,我决定从培养她独立进园来提高她做事的积极性。我对她说:“恬恬,明天自己背书包进园好吗?”她点头答应了。第二天,果然恬恬自己背着书包进园了。我见到她,给了她热情的拥抱,兴奋地对其他小朋友说:“哇!恬恬真棒!可以自己背书包来园了!”在表扬声中,恬恬那一天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回答问题更主动,做事更积极了。在恬恬的带动下,在老师的鼓励下,我班大部分幼儿都能独自背书包入园,整个气氛都变得活跃而有生气,主动的情绪带动了一天的活动。正因为独自入园,带给了小朋友自豪的感受,从而激发了幼儿来园的乐趣。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女儿3岁时,和她去超市,我都会让她挑一件喜欢的小商品。有时,我就在交费处等她。记得有一次,她要买雪糕,我让她自己进去找,她找到了冰柜,但是却推不开冰柜,只见她尝试了几次,仍然不行,最后她找来了服务员,拿到了想要买的雪糕。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在整件事情她能自己想办法寻求帮助,从而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她独立思考的能力。5岁的她能独自帮我到楼下的药店买我指定的药,还能独自到楼下公园玩,主动积极地交朋友,每次玩完后,都会跟我说交了哪些朋友、玩了哪些游戏,这不仅锻炼了她的胆量,还发展了她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强化家园要求及评价的一致性
幼儿园和家庭都是孩子成长的场所,教育要求的一致性至关重要。因此,在幼儿园老师要求小朋友做的一些事情,回家后家长不要替孩子做。要反复强化,形成巩固联系,只有孩子在园在家的行为习惯一致,得到了统一的评价标准,才能促进形成独立的能力。如我班的多多小朋友,家是三代同堂,在家人心里如掌上明珠,放在手上怕摔了,放在嘴里又怕融了,其家人什么事情都做得无微不至,导致多多在班上的表现是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做事情很被动。当其他小朋友搬椅子找位置坐时,他常是搬着椅子站在那里,不知如何去找位置。当小朋友拿杯子喝水时,他也是在那眼巴巴地等着老师把水端到嘴边。为何个别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到底是家长包办太多,未能配合老师对孩子的独立能力进行培养。在幼儿园,老师要求小朋友独立进餐、独立睡觉,可是听多多的家长反映:多多在家,爷爷还背着入睡,就连餐前的洗手也是抱着去洗,根本就没有给多多锻炼的机会。幼儿园是孩子离开家长最好的、锻炼的地方,如果我们不能放手让孩子独立,未能配合幼儿园的教育,那你的孩子将输在起跑线上。
总之,独立能力是人生存的基本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具有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拥有较强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应对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