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探析

来源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2EE_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
  
  新型师生关系是相对于传统师生关系而言的一种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实现教育结合为目标,以两种主体直接参与交流为实现手段,从而体现了一种以人际、教学、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关系体系。笔者认为新型师生关系就传统师生关系而言,主要表现为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合作关系。
  
  1.平等关系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石,是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前提。
  首先,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人格上是平等的。传统师生关系中虽也强调“尊师爱生,和睦亲厚”,怎奈这种“爱”和“亲”都是在受到“礼”的制约条件下的“爱”与“亲”,不免带有“师尊生卑”的士大夫作风。新型师生关系,就其目的、影响和作用而言,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是一种向学生一方“倾斜”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其价值体现在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师生双方整个精神世界的碰撞和交流,即具有一般人际关系的情感基础,又有一般人际关系无可比拟的学习目标指向和科学交流方式。新型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标准之上的,在教育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把学生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和教育的主体来对待,要求师生平等,以心换心,达到精神领域的统一。
  其次,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在学术交流上是平等的。笔者认为高校新型师生交流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互动关系。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不但有师长的“传道授业”,更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在教育规律支配下的“双主体”教育活动。也就是说,教师不但需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并促使学生增长知识才干之任务,而且还必须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而学生则要在接受教师的指导的同时,完成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之任务。
  
  2.民主关系
  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既然是一种平等关系,其在实践中也应表现为一种民主关系,笔者认为这种民主关系在具体实践中主要体现在教学及管理工作中。
  一是教学民主。这种教学民主是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基础上一元对多元形式的民主。在中国传统教学中,我们过多强调的师生关系的和睦,步调的一致,而并非“民主”。今天的信息时代,只有发扬教学民主,才有可能培养出超出自己水平的学生,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要以培养高出自己的学生为荣,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平时欢迎学生向自己质疑问难,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教育学生,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的学术交流气氛。
  二是管理民主。所谓管理民主指的是师生间存在着管理与接受管理,组织与自我组织的关系。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我们则更倾向于管理与接受管理,强调了学生对师长的绝对服从。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已是一个需要充分体现民主,显示学生个性的时代。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惩罚,而是要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找出问题,从管理体制上找出根源,使学生从传统的被管理者的体制下解放出来,成为管理者、被服务者。这一方面是高校适应市场竞争的外在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培养独立自主,适应市场需求的当代大学生的内在要求。事实上,我国所推行的高校后勤体制改革正是这种需求体现。
  
  3.合作关系
  合作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于平等、民主关系基础之上的,相互协调,相互帮助的一种新型关系。笔者认为,这种合作关系不仅包括课堂合作,而且包括课外合作。
  首先,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要突破传统师生关系中,老师对学生贬斥多,表扬少的传统,使师生双方真正体会到“尊师爱生”的乐趣。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当老师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所感兴趣的问题有机结合时,课堂气氛就十分活跃,学生就能主动与老师配合,教学过程就相对轻松。反之,教学过程就显得相对呆板,教师自己也感觉到比较紧张,而且学生也显得情绪不安,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等现象。因此,我认为这种课堂的合作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只有建立这种合作意识,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其次,这种合作关系要突破传统教学中的“师命生从”模式,取而代之以互相帮助、互相赏识的合作模式。传统教育理念中,我们着重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栽培”和“赏识”而忽视了学生对老师的“启发”与帮助,这对教师而言,就会感觉到带学生很累,大事小事都需自己亲自操办。而对学生而言,则是一次次剥夺了他们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因而,笔者认为,在现代高校教育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展开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鼓励学生有新观点、新思路和新创造,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博”的优势,突出“专”的特色,而非死死的将学生固定于自己专业领域,自己思维框架之中,使之拥有更大的发展范围与空间。本文认为这种师生间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尤其适合高校中的研究生教育,而且多适用于师生间的课外合作。
  
  二、实现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
  
  这种超越代际、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携手。当前,最迫切的是要树立新型的师生观、教育观;要拓展师生交往渠道,加强管理;要重塑教师。
  
  1.树立“双主体”的教育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走下教育神坛,与学生共处一个平台,平等相对,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自由度,要艺术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开放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各种不同的声音,掌握学生的不同特点,最大限度的发掘出其潜能,不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不偏袒所谓的“好学生”,不歧视所谓的“差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老师的关怀与尊重。认清教和学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过程,而不是可以任意分割的两块工作内容。要教与学两手抓,不能偏颇。观念引导行为,只有从观念上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师生关系的问题,为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
  
  2.拓展师生交往渠道
  交往渠道的狭窄致使师生交往障碍,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因而拓展师生交往渠道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可以从实行导师制、向学生开放教学科研资源、大力开展学生社团科技活动等方面入手。
  实行导师制。无论经济和网络发展到什么阶段,学生在求知路上还是需要教师直接指导的。但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下,只有研究生才配备导师,充当教师的教学科研助手,参与教师教学科研活动,这样既大力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又密切了师生交往,大大促进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构。
  利用网络资源等现代科技,方便交流加强管理。现在很多高校都建成校园网,学生宿舍也都安装了201电话,这些现代科技在校园里的应用,为加强师生交往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让学生有发言的权力与机会。这样不仅方便了师生交流,有力的促进了师生关系的优化,而且有利于高校管理的透明化及科学化,方便了后勤管理的提高。
  向学生开放教学、科研资源。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计算机房、资料室等学校一切教学科研资源,为师生交流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因此,在这个要求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时代,必须向学生开放学校一切资源,以促进师生交往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3.重塑教师,改变教师角色
  教育环境变了,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可以对学生进行课程引导、学习评估、生活辅导以及创意和潜能开发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是一批具有沟通能力、使用计算机能力和高示范作用的人才。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本人都要转变以往对教师的定位,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
  建立教师知识更新体制。教师需要不断“充电”,但现在的教育体制很难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经历来完成自身水平的提高。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压力使得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对付其他的事情,教案几年不变是常有的事,因而制定一套科学的体制,来保证教师有时间和经济支持完成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所必不可少的。这方面可以参考国外的办法,如对教学和科研一线的教师定期进行培训或安排其实习考察,学校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或者在完成一定的教研任务的前提下,给予一段相对较长的假期,使教师能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等。
  加强师德建设。据调查,“教师应具有热情、诚实、公正等人格特征,比其是否具备很好的专业素质更重要”这一说法,表示“赞同”的学生占77.2%,不同意的占11.2%。可见,今天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人格魅力比其专业素质更重要。因而,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思想品德素质也是关键一环。如:规范师德准则、加强教师师德培训;强调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在青年教师中加强党建工作等。
  现代大学的任务不是集合教师教书或教课,而是教人。教人要以人为中心,着眼点在人的思想、情感、认知、课堂的延伸和扩大。教人,更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因此高校要提倡把教学当事业而不是职业。职业,是解决生存问题的一种手段;而事业要求有理想,讲奉献,追求自身价值。全世界公认“教育”是“崇高的事业”。只有每一所高校、每一个教师都将教育当成崇高的事业,才能建立起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才能发展。
其他文献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构建和谐校园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和谐校园,主要包括主体和谐、管理和谐、环境和谐三个社会维度。通过确立以人为本的成才目标实现主体和谐,创新以人为本的成才模式实现管理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成才环境实现校园环境和谐。三个维度的复合适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和灵魂。    一、主体和谐:确立以人为本的成才目标    主体和谐是校园和谐的本质核心。主体和谐是指教学主体在实
以教师聘任制为核心的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教师管理已经从身份管理走向契约化管理。契约化管理是教师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行真正的教师聘任制,是教师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以往人们反思教师契约化管理的时候,只注重从法律的层面来分析,缺乏伦理的视角。法律的角度固然重要,伦理的视角亦不可少。契约本身也包含承诺和责任,体现信赖与义务等伦理因素。契约伦理,是教师契约化管理的道德诉
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2002年达到了15%,高等教育跨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新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与此同时,随着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长,新阶段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规律,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此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热情。而深入探讨、全面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征与规律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高等教育的大众
一、引起高校师生关系弱化的因素分析    1.当前的师生交往,多是建立在利益关系上的  社会心理学家曾将人际关系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的人际关系,如亲情关系、朋友关系,这种关系往往较为亲密持久。一种是建立在利害关系基础上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性连结,靠认知、社会、权力等方面的利益得失来维系,一旦失去这种利害基础,这种人际关系也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另一种就是缺乏任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近些年高校中考试作弊屡禁不止,从前几年的传呼机、手机,到最近的隐形无线耳机,作弊手段层出不穷。近年来,几乎每个学期都有大学生因考试作弊而受到学校严厉处分的报道,不少高校有学生因考试作弊而被停学一年甚至勒令退学。然而即便如此,高校的考试作弊现象还是不能禁绝。  2.弄虚作假失信违约。求职履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有些大学生为了能在激
会议
该文重点讨论了在天津地热水的研究中,运用[**]C测年的方法,对地热水的年龄及侧向补给等问题,取得了较为可靠的定量方面的论证。[**]C年龄表明,天津地区的地热水是古代溶滤水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