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州各高校通识教育模式的研究和改革正处于探索尝试和逐步创新阶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构建适应广州社会需求的通识教育模式,各高校须从通识教育的内涵出发,结合广州区域经济文化特色和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部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通识教育的校本化进程,从而构建以课程型模式为主体的通识教育多元化格局。
【关键词】广州 ; 通识教育 ; 模式 ; 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 “十二五”规划课题“以公民通识能力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研究——广州特色通识教育模式构建”(编号13G72)成果,2013年广东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独立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15-01
一、广州高校通识教育模式现状述评
通识教育最早由美国博德学院帕卡德提出,它以培养完善人格、综合素质的通识能力为宗旨。我国90年代开始引进通识教育理念,不同地区院校纷纷开始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形式的通识教育模式,目前广州高校的通识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模式:
1.全范围课程型模式
这种模式以通识课程作为载体,通过学分制进行通识教育管理和教学,是广州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模式。不同高校或在教务处下设机构,或成立专门的通识学院、通识部、通识教研室等,负责对通识课程体系进行规划和制订,通过要求学生按要求获得不同层次、不同模块的通识课程学分来实施通识教育。
2.小范围阶段性实验班模式
这种模式以北京大学元培模式为代表,北大于2001年开设元培实验班,在以选修课程为载体进行全校范围内通识教育的同时进行小范围的精英教育。实验班按学科大类招生,实行自由选课为基础的学分制,前三个学期学习学科大类平台课,后五个学期学习专业课程,导师全程指导。[1]广州很多高校借鉴这种“选修课+实验班”模式,在进行全校普及性通识课程教育的同时,也举办了各具特色的精英实验班、基地班等。
3.全范围阶段性住宿书院模式
这种模式借鉴美国高校住宿学院的做法,通过成立专门的本科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对所有本科生实施阶段性的通识教育。国内的典型代表是复旦大学复旦学院。复旦学院成立于2005年,下属四个学院均实行导师制。按专业录取的全体本科新生入学后复旦学院学习一年再进入自己院系学习,学生在复旦学院一年的课程体系由学校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与专业教育课程不同,主要是综合性课程和文理基础课。[2]
4.四年全程精英培养模式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从2009年8月起,每年从入校新生中精选30名学生录取进入博雅学院,入选学生不再属于原录取院系和专业,毕业获哲学(博雅)学士学位。博雅学院实行四年不分专业的跨学科跨领域精英教育方案,着重培养有能力从事高深学术研究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精英人才。[3]中大博雅学院模式是最彻底的去专业化模式,最能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但这种模式在中山大学甚至在全国都还处在小范围的摸索和尝试过程中,且存在一定争议。
二、通识教育模式的构建要从通识教育的内涵出发
历史上通识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源于英国的古典、精英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理性的绅士,一种源于美国的普及性教育,以知识爆炸和学科分科为背景,旨在培养全面發展的人。中国的通识教育源于后者,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表述后,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初步构建。一是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二是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道德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三是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4]
三、广州推进通识教育的策略途径
1.加强顶层统筹和设计,建立强有力的通识教育实施机制
学科分科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活动往往以教研室为主要组织主体,而通识教育的本质则需要打破这种分学科分专业形式,跨教研室、系甚至跨学院整合教学资源,这对传统的教学组织运行模式显然会产生影响甚至是冲击。所以,通识教育的推行及模式的选择意味着人才培养模式、学制及课程体系等各方面的大手笔改革,必须要得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校长的高度认同和充分支持。与此同时,教育部门还要承担起顶层统筹和设计职能,为通识教育的实施和推行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2.推进校本化进程,探索通识教育的多元化模式
广州目前存在的四种模式中,四年全程去专业化培养模式和实验班模式属于精英式教育,只适合一些教育理念先进、师资水平雄厚、教学能力强大的一流大学进行小范围尝试,并不具备普及推广意义。
书院教育在当代中国已逐渐没落,但它却是传统中国教育中非常有价值的部分,其特点在于强调人格培养和道德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教育若能借鉴和发挥这种文化教育功能,探索具有时代适应性的书院教育组织制度,面向所有大学本科生推广阶段性住宿书院教育,将是实现通识教育的一个理想途径。
综上所述,结合广州高校格局和通识教育改革现状来看,针对所有学生的普及性课程模式应该是最具有普适性的模式。各高校应以“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本科教育的基本定位,以课程为主要载体,通过自由选修制、模块分布必修制、名著课程、核心课程等多种课程形式实施通识教育。这种以学分制为依托的课程型模式可以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可以分专业招生,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在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可以大类招生,然后逐年分流,也可以全学程通过课程模块化同时完成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当然,在将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同时,各高校还可据校情尝试其他模式,以构建广州通识教育的多元化格局。研究型综合性高校,可探索针对拔尖人才的小范围精英模式,通过学制改革甚至完全去专业化模式培养通识精英人才,有条件的学校还要探索书院模式,逐步实现全校通识课程的小班制、助教制、研讨制,并积极进行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建设管理团队、导师团队,为建立类似于复旦学院这样的全范围阶段性通识教育的住宿本科学院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金顶兵.中国制度环境下本科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的案例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9:88-93
[2]乐毅.简论复旦学院的书院学生管理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52-59
[3]杨速炎.“博雅学院”的理想主义试验[N].新浪新闻中心观察与思考.2009.11.2
[4]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8
【关键词】广州 ; 通识教育 ; 模式 ; 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 “十二五”规划课题“以公民通识能力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研究——广州特色通识教育模式构建”(编号13G72)成果,2013年广东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独立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15-01
一、广州高校通识教育模式现状述评
通识教育最早由美国博德学院帕卡德提出,它以培养完善人格、综合素质的通识能力为宗旨。我国90年代开始引进通识教育理念,不同地区院校纷纷开始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形式的通识教育模式,目前广州高校的通识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模式:
1.全范围课程型模式
这种模式以通识课程作为载体,通过学分制进行通识教育管理和教学,是广州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模式。不同高校或在教务处下设机构,或成立专门的通识学院、通识部、通识教研室等,负责对通识课程体系进行规划和制订,通过要求学生按要求获得不同层次、不同模块的通识课程学分来实施通识教育。
2.小范围阶段性实验班模式
这种模式以北京大学元培模式为代表,北大于2001年开设元培实验班,在以选修课程为载体进行全校范围内通识教育的同时进行小范围的精英教育。实验班按学科大类招生,实行自由选课为基础的学分制,前三个学期学习学科大类平台课,后五个学期学习专业课程,导师全程指导。[1]广州很多高校借鉴这种“选修课+实验班”模式,在进行全校普及性通识课程教育的同时,也举办了各具特色的精英实验班、基地班等。
3.全范围阶段性住宿书院模式
这种模式借鉴美国高校住宿学院的做法,通过成立专门的本科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对所有本科生实施阶段性的通识教育。国内的典型代表是复旦大学复旦学院。复旦学院成立于2005年,下属四个学院均实行导师制。按专业录取的全体本科新生入学后复旦学院学习一年再进入自己院系学习,学生在复旦学院一年的课程体系由学校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与专业教育课程不同,主要是综合性课程和文理基础课。[2]
4.四年全程精英培养模式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从2009年8月起,每年从入校新生中精选30名学生录取进入博雅学院,入选学生不再属于原录取院系和专业,毕业获哲学(博雅)学士学位。博雅学院实行四年不分专业的跨学科跨领域精英教育方案,着重培养有能力从事高深学术研究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精英人才。[3]中大博雅学院模式是最彻底的去专业化模式,最能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但这种模式在中山大学甚至在全国都还处在小范围的摸索和尝试过程中,且存在一定争议。
二、通识教育模式的构建要从通识教育的内涵出发
历史上通识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源于英国的古典、精英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理性的绅士,一种源于美国的普及性教育,以知识爆炸和学科分科为背景,旨在培养全面發展的人。中国的通识教育源于后者,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表述后,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初步构建。一是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二是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道德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三是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4]
三、广州推进通识教育的策略途径
1.加强顶层统筹和设计,建立强有力的通识教育实施机制
学科分科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活动往往以教研室为主要组织主体,而通识教育的本质则需要打破这种分学科分专业形式,跨教研室、系甚至跨学院整合教学资源,这对传统的教学组织运行模式显然会产生影响甚至是冲击。所以,通识教育的推行及模式的选择意味着人才培养模式、学制及课程体系等各方面的大手笔改革,必须要得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校长的高度认同和充分支持。与此同时,教育部门还要承担起顶层统筹和设计职能,为通识教育的实施和推行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2.推进校本化进程,探索通识教育的多元化模式
广州目前存在的四种模式中,四年全程去专业化培养模式和实验班模式属于精英式教育,只适合一些教育理念先进、师资水平雄厚、教学能力强大的一流大学进行小范围尝试,并不具备普及推广意义。
书院教育在当代中国已逐渐没落,但它却是传统中国教育中非常有价值的部分,其特点在于强调人格培养和道德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教育若能借鉴和发挥这种文化教育功能,探索具有时代适应性的书院教育组织制度,面向所有大学本科生推广阶段性住宿书院教育,将是实现通识教育的一个理想途径。
综上所述,结合广州高校格局和通识教育改革现状来看,针对所有学生的普及性课程模式应该是最具有普适性的模式。各高校应以“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本科教育的基本定位,以课程为主要载体,通过自由选修制、模块分布必修制、名著课程、核心课程等多种课程形式实施通识教育。这种以学分制为依托的课程型模式可以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可以分专业招生,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在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可以大类招生,然后逐年分流,也可以全学程通过课程模块化同时完成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当然,在将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同时,各高校还可据校情尝试其他模式,以构建广州通识教育的多元化格局。研究型综合性高校,可探索针对拔尖人才的小范围精英模式,通过学制改革甚至完全去专业化模式培养通识精英人才,有条件的学校还要探索书院模式,逐步实现全校通识课程的小班制、助教制、研讨制,并积极进行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建设管理团队、导师团队,为建立类似于复旦学院这样的全范围阶段性通识教育的住宿本科学院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金顶兵.中国制度环境下本科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的案例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9:88-93
[2]乐毅.简论复旦学院的书院学生管理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52-59
[3]杨速炎.“博雅学院”的理想主义试验[N].新浪新闻中心观察与思考.2009.11.2
[4]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