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生物知识的建构途径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ymm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其自身的形成和结构规律,学习它也要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按照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本文欲遵照不同的学习认知对象和学习内容,并结合学科特点、度量学习者的主客观诸因素,采用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多元策略,吸纳新课改的精气神,多渠道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生物学知识的突破,以及生物科学素养的培植。
  【关键词】 建构;生成;成就感;多途径;简明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建構)起着关键性作用。用到教师的教学中,教学就是创设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境,我国有句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都是讲的教学应变成助学和帮学。新课改理念指出“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学生在兴趣、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独特的人,应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途径创设合适的情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以下是笔者在生物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生物知识的途径举例。
  一、学习宏观的形态结构要提供实物帮助学生建构生物知识
  七年级上册学习的内容多数是植物,在现实中能找来原样的实物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如绿豆、黄豆的植株;学习花的结构的时间可以找到月季花、指甲花;子房的结构如嫩豌豆角;叶的网状脉如黄豆的叶片,平行脉如玉米的叶片;当学习“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这个知识时可以用大叶黄杨的枝条;种子的结构用玉米种子、菜豆种子、花生种子。如果容易携带,可以把这些实物(如叶片)带到教室,发放到小组中,在对照教材中的插图的情况下认识结构、在讨论教材中的问题中构建知识,生成能力。如果因为采摘所要观察的对象造成破坏环境时,可以带领学生到植物(如枝条与芽的学习)的生长环境中认真观察,不仅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习微观的内部结构要加工成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帮助学生建构生物知识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技能和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后,学习根尖的结构、叶片的结构、茎的结构时,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把植物经过加工,制作成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对照书上所配的插图,一定比看插图、背文字的印象深。同时学生在显微镜下能看到自己制作的玻片标本和书上画的一样,成就感就油然而生,学习生物的信心和兴趣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这样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都能完成。
  三、学习动态的变化过程要把教材插图配以多媒体动画,帮助学生把复杂的过程加以分解、减速、细化,有助于学生建构生物知识
  据调查有52%的学生希望在运用教材插图时,教师能在网上寻找相关插图的Flash或相关视频,让它动起来,学习效果会比较好。在学习种子萌发的过程、开花的过程,血液循环的过程和尿的形成过程时,教师若能够在网上寻找相关的Flash或相关视频,让它动起来,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学生的思维会随着画面的变化,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图像、连续的画面,使生物体内的变化过程流畅、生动、逼真。把教师对着插图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使“静”的变成“动”的,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需要注意的是在观看动画之前,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教材插图的各部分结构、层次有个大致的认识,掌握一定的识图能力。
  四、学习抽象的科学原理或概念要制做成教具帮助学生建构生物知识
  制做教具能把原理或概念的抽象语言文字直观化、形象化、简明化。
  在学习血液分层现象时,我也制做了模型来演示说明:组成血液的不同成分,质量是不同的。所用的材料是:芝麻油(相当于血浆)、矿泉水(相当于白细胞和血小板)、小红豆(相当于红细胞)、试管;把所用的材料放入试管的顺序是:芝麻油、矿泉水、小红豆。同学们看到的现象是:倒水时,原来在底部的油上升;放红豆时,红豆一直下降到试管底部。在学生脑海中“成分、质量”的概念一下子清晰、明朗了:红细胞质量最重、血浆最轻,白细胞和血小板位居中间。
  五、学习有明显颜色或数据作为实验结果指示的内容,要设置探究实验帮助学生建构生物知识
  遇到有明显颜色或数据作为实验结果指示的学习内容,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体验实验和探究的过程,在思考和交流中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不仅获取新知识,还获得了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习《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时,设置了酸雨对种子的发芽率的影响。把300颗浸泡过的青菜种子(籽粒饱满无病斑)分别分散放在3套铺了吸水纸的培养皿里,保持培养皿湿润。把培养皿放在向阳处,每天定时喷洒液体。设置如下:
  每天定时喷洒液体 结果第7天发芽率 结论
  1号培养皿中PH=4 21% 严重影响
  2号培养皿中PH=5 34% 较大影响
  3号培养皿中PH=7 89% 无影响
  通过探究可知:酸雨的PH值越小,即酸性越大,对种子萌发的不良影响就大,也就是说酸雨降低了种子的发芽率;种子发芽率是指在最适宜条件下,在规定天数内,发芽的种子占预测种子的百分数;环境适宜时,发芽率接近90%的种子可以播种。
  六、学习实验原理简单,且在教师看来实验现象司空见惯的知识,一定要进行演示实验
  如学习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和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时,教师认为这么简单的道理,让学生记住结论,考试时会填空就可以了。但在学生看来,当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不仅记住了实验现象,还认识了书上的真理来源的途径,即学生把演示时所用的器材变成了推论和研究的对象。如把碘液滴在面包上、馒头上、面条上、玉米种子的纵切面上,同样出现了变蓝的现象。又如演示种子在萌发过程放出的气体和人呼出的气体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学生脑海中印下的不只是课本上的结论,还有面包、馒头、试管、玻璃管、装石灰水的瓶子等的图像。学生会潜意识地发现这些物体之间的联系,学生收获的是多元思维能力的飞跃。也许这正是教师要追求的境界: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的知识。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差异性,获得知识途径的不统一面:有“看”中“学”;“听”中“学”;“做”中“学”等。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学生能多途径地获取知识。真正体现出新课标倡导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的提供者”的理念。学生应是学习的参与者、体验者、知识的受益者,我们要积极努力向这个方向迈进。
其他文献
在一片大森林里,有一只善良的熊.它开了一家面包店,动物们很爱吃,因此,他家的生意也非常红火.想买他家面包的动物,都纷纷排起了长队.rn这天是星期六,来买面包的人更多了.动物
期刊
1、预备式    两脚并拢,身体直立,右手持鞭把段,鞭贴于右臂外侧,鞭梢端触地立于右脚旁10公分处,目视前方(图1)。    2、左背    左脚向前上步成左弓步戳,随即右手松开鞭杆,左手握鞭梢段,由下向上甩起,使鞭背在左臂后,随即右手在左肘下接握鞭把段,目视前方(图2-5)。    3、右背    身体重心先略后移,随即右脚向前上步成右弓步,同时左手松开鞭杆,右手握鞭把段,由下向上甩起,使鞭背在
科学课,老师让我们带蜗牛,我找来找去一只没找到,没想到在花坛里,而且是我们学校门口的花坛里发现了它的身影,一抓就是三只.rn回家后,妈妈突然告诉我:她也抓到了蜗牛,还抓了
期刊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是学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有效体现。为此,国家花大力,投入巨资,在实施西部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工程实施后,继而有实施了“农村薄弱学校项目工程”。国家和全国各省还同时建构了“基础教育资源库”,目标就是要努力实现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均衡,实现优质资源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
期刊
【摘 要】 校本课程开发是农村初中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开发校本课程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农村地区历史校本课程主要有补充式、改编式、拓展式和独立开发式等,这些开发方式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交织在进行。当然在今后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中,还会出现适合农村学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开发方式。  【关键词】 农村初中;校本教材;历史;开发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
“最近几天,森林市将会发生一大波强降雨,气温低至10摄氏度左右,请小动物们注意保暖并尽量减少外出!”小兔子波波看到这个新闻后,非常难过:唉,都到暑假了,现在连最近的草原市
期刊
英语阅读可分为先阅读(Pre-reading)阅读(In-reading)后阅读阶段(Post-reading)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都应给学生设置不同的任务指导,从而保证学生顺利进行自主阅读,只有充分激
全世界不同国家的电影变革中,泰国也经历了属于自己的电影变革。首先本文探讨在泰国电影变革的三个阶段,以及其中遇到问题并解决的过程;其次从崛起的新一代泰国新锐导演班庄比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