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艺术的体现

来源 :颂雅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_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想象的灵魂,音乐也是歌剧的灵魂。没有了音乐的烘托,歌剧则不能自由的发挥,不能尽情的展现人物性格,同时也无法将心灵感受传给观众。音乐的出色与否决定了一部剧作能否成为传世的经典。歌劇的音乐始终配合着舞台动作,全剧没有静止的音乐场景。并且,在比才的作品中有着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卡门》是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取材于梅里美同名小说,写成于1874秋,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之一。本剧共四幕,以合唱见长,充分显示了音乐的表现力,对剧情的发展及变化加强了对比性,烘托了气氛,使之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首先在剧幕开始前,使耳朵享受到的是比才所作的管弦乐曲《卡门序曲》,可以说是耳熟能详,是该歌剧中最著名的器乐段落,开始呈示的是快板主题,序曲的基本部分是歌剧第四幕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充满了活力,用交响的方式来勾画出了一幅欢乐的气氛,以及剧中斗牛士的英勇形象,仿佛把观众带到了壮观的斗牛场面中,使人身临其境,故常被称《斗牛士进行曲》。之后,乐队弱进奏出了歌剧第二场中将要出现的《斗牛士之歌》的副歌,形成了对比,而在序曲结尾,进入不稳定和弦中,使人感到不安,预示着悲剧的发生,将人们引入了下面第一幕的故事发展中。
  其次是在第一幕中出现的经典唱段,如《哈巴涅拉》和《吉普赛舞曲》,采用西班牙音调,节奏豪放,旋律优美动听,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主题旋律的似自由的节奏和三连音的魅惑力,华丽飘逸,活泼而轻佻,生动地表现了卡门的魅力、奔放不羁和热情且自由的人物性格《在塞维利亚城墙边》是大门已有唐·豪塞将她放走所唱起的一首塞吉迪亚误区,音乐极具挑逗性。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也起,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
  第二幕开场前交响乐团奏出的间奏曲,选自第二幕中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展现了一副骑兵们骑着马昂首阔步的朝我们走来,轻快且富有节奏感,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有活力的主旋律,引人入胜。使观众静等第二幕的剧情开始。
  第二幕中斗牛士埃斯卡米洛上场所唱起的这首著名的《斗牛士之歌》,绘声绘色地描述斗牛的场景。它充分展示了艾斯卡密尤自高自大的性格。歌词描述了斗牛场上的紧张场面,而副歌中对爱情的吟唱暗示着剧情的下一步发展。男主人公唐·豪塞在第二幕中演唱的《花之歌》也是经典之作,这首咏叹调充分发挥了男高音宽广的隐喻,生动形象地抒发了唐·豪塞内心的渴望和呼唤。仍有许多唱段,虽不像之前的那么熟悉,但在剧中所起到得作用却依然相似,都是展现剧情,为了丰富剧情、渲染气氛所用,让我们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活动,悲伤抑或激动,音乐无时不在打动观者的听觉。
  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是一段轻柔旋律较为优美的旋律,这与前面的轻巧活泼形成了对比反差,让观众从愤怒激动的感情中抽离出,进入一种安逸平静的情绪中,从而从卡门和唐·豪塞在山中的生活讲起,顺利成章,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第三幕中,由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欢迎和崇拜他的民众儿唱的一首《斗牛士之歌》唤醒了我们的记忆,让观众不自觉地哼起旋律,并且情绪上也随着有力的节奏、雄壮的凯旋进行曲而激动起来,眼前呈现了屡战不怠的勇敢斗牛士的伟大形象。
  最后的第四幕,即呈现结果的最后一幕,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此时的音乐烘托效果,表现出两个人虽历尽辛酸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的无奈,以及深深的惋惜。剧中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西班牙风格舞曲——《阿拉贡》,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出的曲目,让人欲罢不能。
  《卡门》是一个场面宏大的歌剧,音乐多用舞蹈歌曲及分节歌,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西班牙风,因为讲诉的一个完整的故事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所以音乐也有其完整性,且作为始终贯穿的线索,一气呵成,使观众产生完美的整体感。剧中群众场面的合唱曲较多,如第一幕中“香烟女工的合唱”“士兵上岗时儿童的合唱”以及第四幕中的“斗牛士进行曲大合唱”,气势宏大,给人以震撼的效果。主要作品有前奏曲、阿拉贡、间奏曲、Seguedille、阿尔卡拉龙骑兵、女斗牛士、Marche des Contrebandiers、哈巴涅拉、夜曲、斗牛士之歌、La garde montante、Danse boheme等12个之多。
  《卡门》中无论是充满矛盾、斗争的场面,还是轻松欢快的喜剧氛围抑或是温柔缠绵的情愫,都在音乐的烘托下显得恰如其分。出众的驾驭旋律的能力使他的作品总能让听者过耳不忘,但却并步因讨巧的旋律而丧失创作的艺术水平,这正是他的大量作品得以成为经典和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因此该剧被视为法国歌剧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至今西方音乐史中最突出的几部歌剧之一。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常州附属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地域文化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与魅力,是当代艺术的宝贵资源。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看,感悟和传承地域民间艺术中的传统审美规律和艺术形式语言,对艺术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此为着眼点,以清远连州秦汉古道沿途古镇为例,在阐述地域文化艺术教育的相关内容以及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开展地域文化艺术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地域文化 艺术教育 重要性 开展策略  当
期刊
摘要: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呈现方式,舞者通过多变的舞蹈动作、丰富的肢体动作来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藏族舞蹈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舞种之一,带有浓郁的青藏高原特色,彰显了高原人民热情奔放、雄浑自由的民族风貌。颤膝是藏族舞蹈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动作,它主要是通过膝盖的颤动来带动脚下的舞步,膝盖的颤动具有很强的规律性,藏族舞蹈的上肢动作并不是很多,主要是通过下肢的舞蹈动作来进行表演。颤膝可以说是每一个藏族舞蹈学
期刊
摘要:托斯蒂被西方音乐评论家赞誉为“意大利的歌曲之王”,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托斯蒂的艺术歌曲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演唱好托斯蒂的歌曲能够为以后的声乐发展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歌曲《我不再爱你》的分析,便于更好地把握其演唱风格。  关键字:托斯蒂 艺术歌曲 我不再爱你 演唱风格  托斯蒂  弗朗切斯科·保罗·托斯蒂(Franesco Paolo Tosti)是意大利近代著
期刊
摘要:《西游记》是明代中后期创作的一部神魔小说,讲述了唐三藏在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下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小说借神魔世界揭露了明代中后期社会的黑暗腐朽,力图营造风清气正的大明世界。小说重点刻画了统治集团的心胸狭窄、昏庸残暴、寻私舞弊、管理无能的特点,揭露了明代中后期社会法律的严苛、管理的混乱、行贿受贿现状,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弘扬一统、斩妖除魔、杀之务尽、严惩不贷的心声。  关键词:西游记
期刊
摘要: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接触到的文化变得更加多元,这给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将先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进行分析,之后会对具体的传承途径进行阐述,希望能够给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良性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助力。  关键词:民族音乐 文化传承 策略分析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  民族音乐文化是联系人们和民族精神
期刊
摘要:通过阅读梁启超先生的《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从反对宋明理学的角度反映出了梁启超先生的治学态度。书中提到“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本文以梁启超先生的“善疑”精神为切入点来探讨梁启超先生的治学态度,以及带给当代青年学子的启示。  关键词:清代学术概论 善疑 治学态度  梁启超先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的思想之潮如同洪流一般席卷了当时社会。在读完《清代学术概论》这本清学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在世界艺术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中和”思想,阐述了虚实结合的传统音乐特征,以及词作者对意境之美的追求,针对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审美特征展开了以下研究。  关键词:审美特征 中和 虚实相生 意境  纵观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传统音乐有其自身的审美地位,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一定的声誉。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风格迥然不同,有
期刊
摘要:音乐是人们表现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常见艺术形式,鉴赏音乐能够给予人们美的享受。不少人将音乐鉴赏简单地定义为“听音乐”,从广义上来讲,音乐鉴赏包括人对于音乐艺术自发的、原始的感受与理解,但这与自觉的、审美的鉴赏有着高低、深浅上的分别。我们应当追求一种自觉的、审美的鉴赏,提升自己的审美趣味,培养敏锐的音乐知觉和丰富的审美想象,并增强对音乐的审美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欣赏音乐,通过音乐来浸润自己
期刊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手风琴音乐创作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以英雄人物、美好事物为题材,以朝气蓬勃、豪迈壮志的情绪为主题,以歌颂祖国美好江山为背景成为手风琴音乐创作的主流。这一时期,所有的艺术家们立足于社会现实去进行创作,创作出一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音乐作品。杨智华也不例外,通过对手风琴音乐创作的不断探索与追求,创作出极具民族特色的手风琴作品。出于对祖国的热爱,杨智华萌发了对京剧《智取威虎
期刊
我们13名教师参加了海淀区新教育阅读实践研讨会暨定慧里小学“全科阅读”成果研讨会。我听的一节是马文君老师一年级语文阅读课——《三借芭蕉扇》。  孩子朗读了《向着明亮那方》,朗读了自写小诗《我爱……》《我的妹妹》《四季》《我的学校》,阅读课在悦心、自信的朗读声中开启。师生谈话中引出共读书目《西游记》,点明作者,并着意突出这部著作的经典性(不光中国人看,外国人也喜欢看,故事内容不光出版成了书,也编演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