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音乐审美鉴赏,获得美感享受

来源 :颂雅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人们表现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常见艺术形式,鉴赏音乐能够给予人们美的享受。不少人将音乐鉴赏简单地定义为“听音乐”,从广义上来讲,音乐鉴赏包括人对于音乐艺术自发的、原始的感受与理解,但这与自觉的、审美的鉴赏有着高低、深浅上的分别。我们应当追求一种自觉的、审美的鉴赏,提升自己的审美趣味,培养敏锐的音乐知觉和丰富的审美想象,并增强对音乐的审美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欣赏音乐,通过音乐来浸润自己的心田,洗涤自己的灵魂。具体来说,音乐审美就是欣赏者在聆听音乐过程中接受信息、体验、思考、想象,从而获得美感享受的一种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音乐审美鉴赏过程一般是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过程三个基本的要素共同组成的。
  关键词:音乐鉴赏 审美趣味 美感享受
  一、音乐审美鉴赏中的主体
  在音乐鉴赏过程中,欣赏者是活动的发起者,失去了审美主体,音乐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无法构成鉴赏活动。欣赏者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支配地位,可以自由地决定鉴赏的对象,而且即便是相同的音乐作品,欣赏者在态度上的差别也会导致鉴赏效果的不同,比如听一遍和听多遍,漫不经心地听和聚精会神地听,主动选择地听和被动接受地听,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音乐鉴赏是一种复杂、微妙的精神活动,不只是对人们听觉上的刺激,更是对其内心情感、生活经历的激发。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意境,由于欣赏者的个人经历、思想观念、性格品质以及倾听时的心理情绪不同,所形成的鉴赏结果也会不尽相同,正如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在音乐鉴赏中获得的美感享受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音乐审美鉴赏中,不仅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去听,分析其中透露出来的意象、情感等,并联想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产生内心的共鸣,形成强烈而个性化的主观感受。
  二、音乐审美鉴赏中的对象
  音乐作品是音乐审美鉴赏活动的客体,也是欣赏者的审美对象,但并不能简单地将审美客体定义为音乐作品。这主要是由于音乐作品在没有进入鉴赏活动的时候,并不能称之为审美对象或审美客体。严格来说,音乐审美对象是音乐作品与音乐知觉的结合,这也充分说明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与千变万化的审美主体相比,审美对象则是固定的,它对于任何主体表达的信息都别无二致。审美对象不以欣赏者的主观意愿而转移,优秀的音乐作品才能被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所认同,围绕音乐作品的评析、交流、评价才能客观有序地进行。因此,我们在音乐审美鉴赏活动中,也要注重选择经典的、优秀的、适合自己的音乐作品,从而培养自己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音乐审美趣味。
  三、音乐审美鉴赏中的过程
  音乐审美过程是欣赏者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分析、判断、联想,从而获得美感享受的精神过程。當音乐作品通过传播媒介对欣赏者的听觉器官产生作用的时候,会形成相应的神经兴奋,进而传入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形成知觉、感受、表象等心理活动。由于音乐作品通常由较为复杂的要素组成,且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人们在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也会联系起来,相互触发。在音乐作品的持续作用下,神经中枢会形成兴奋中心,逐渐进入到更为活跃的状态,唤醒大脑记忆中埋没的表象,与音乐作品中的表象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审美意象。除此之外,音乐作品会对于人的情绪产生影响,从而改变呼吸、心跳甚至肌肉的运动频率,在此过程中,人们会获得强烈的审美感受,也就实现了音乐鉴赏活动的审美目的。
  结语
  音乐审美鉴赏活动并非是特定、单一的,而是欣赏者多种心理因素的交融结合、共同产生作用的复杂过程。在音乐鉴赏过程中,我们不应只满足于对作品的本能感受,而是要积极地通过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审美对象的合理选择以及对审美鉴赏过程的深入感知等,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与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1]杨滢英.试析“以境带情”,体验音乐美感[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12-13.
  [2]王瀚.揭示音乐形象培养审美意识[J].小学教学参考,2019(09):63.
  作者单位:临汾市第二中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对歌对到日落坡》是由石岂根据苗族民歌整理创作,蝶当久(潘兴周)演唱的一首苗族歌曲。该作品不仅表现了苗族山歌的野性,还巧妙糅合了流行元素,自推出之日起,便受到了大众的青睐。  关键词:对歌对到日落坡 苗歌 流行音乐  2017年,由安徽卫视与北京大禹传媒总出品、江苏中南音乐联合出品推出了一档大型中国风音乐竞唱节目——《耳畔中国》。原唱歌曲《对歌对到日落坡》凭借着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朗朗上
期刊
摘要:当前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基层群众一直以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做好他们的精神文化辅导尤为重要。而舞蹈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艺术魅力,在利用其各式各样的舞姿展现形体美的同时,也培养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基于此,本文主要论述舞蹈辅导在提高基层群众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策略,以进一步满足新形势下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关键词:基层群众 舞蹈辅导 实践策略  当前,我国
期刊
摘要:壮族采茶歌舞是一种原生态的民间歌舞,具有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它体现了生活在这方水土的人们的审美意识,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自娱自乐的作用。但是,传统壮族采茶歌舞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必须融入现代文化的内涵,让传统壮族采茶歌舞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否则,传统壮族采茶歌舞就会在不久的将来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只有不断地发展、创新,与新时代同步前进,传统壮族采茶歌舞才能永留于世,
期刊
摘要:地域文化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与魅力,是当代艺术的宝贵资源。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看,感悟和传承地域民间艺术中的传统审美规律和艺术形式语言,对艺术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此为着眼点,以清远连州秦汉古道沿途古镇为例,在阐述地域文化艺术教育的相关内容以及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开展地域文化艺术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地域文化 艺术教育 重要性 开展策略  当
期刊
摘要: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呈现方式,舞者通过多变的舞蹈动作、丰富的肢体动作来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藏族舞蹈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舞种之一,带有浓郁的青藏高原特色,彰显了高原人民热情奔放、雄浑自由的民族风貌。颤膝是藏族舞蹈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动作,它主要是通过膝盖的颤动来带动脚下的舞步,膝盖的颤动具有很强的规律性,藏族舞蹈的上肢动作并不是很多,主要是通过下肢的舞蹈动作来进行表演。颤膝可以说是每一个藏族舞蹈学
期刊
摘要:托斯蒂被西方音乐评论家赞誉为“意大利的歌曲之王”,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托斯蒂的艺术歌曲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演唱好托斯蒂的歌曲能够为以后的声乐发展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歌曲《我不再爱你》的分析,便于更好地把握其演唱风格。  关键字:托斯蒂 艺术歌曲 我不再爱你 演唱风格  托斯蒂  弗朗切斯科·保罗·托斯蒂(Franesco Paolo Tosti)是意大利近代著
期刊
摘要:《西游记》是明代中后期创作的一部神魔小说,讲述了唐三藏在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下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小说借神魔世界揭露了明代中后期社会的黑暗腐朽,力图营造风清气正的大明世界。小说重点刻画了统治集团的心胸狭窄、昏庸残暴、寻私舞弊、管理无能的特点,揭露了明代中后期社会法律的严苛、管理的混乱、行贿受贿现状,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弘扬一统、斩妖除魔、杀之务尽、严惩不贷的心声。  关键词:西游记
期刊
摘要: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接触到的文化变得更加多元,这给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将先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进行分析,之后会对具体的传承途径进行阐述,希望能够给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良性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助力。  关键词:民族音乐 文化传承 策略分析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  民族音乐文化是联系人们和民族精神
期刊
摘要:通过阅读梁启超先生的《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从反对宋明理学的角度反映出了梁启超先生的治学态度。书中提到“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本文以梁启超先生的“善疑”精神为切入点来探讨梁启超先生的治学态度,以及带给当代青年学子的启示。  关键词:清代学术概论 善疑 治学态度  梁启超先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的思想之潮如同洪流一般席卷了当时社会。在读完《清代学术概论》这本清学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在世界艺术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中和”思想,阐述了虚实结合的传统音乐特征,以及词作者对意境之美的追求,针对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审美特征展开了以下研究。  关键词:审美特征 中和 虚实相生 意境  纵观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传统音乐有其自身的审美地位,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一定的声誉。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风格迥然不同,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