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徜徉在人文美和诗意美的氛围中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w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人际交往的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特色。五彩斑斓的语文课,是一门运用最广泛、与生活联系最紧密,最富含诗情画意的学科。中学语文教师在对语段篇章的演绎中,应挖掘语文教材中充满人性美和诗意美的元素,运用教材中的诗歌、散文,搭建人文美、诗意美的教育平台,为中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感受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打开一扇大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从教材中不同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抓住点滴时机对学生进行人文美、诗意美的渗透,让学生接受人文美、诗意美的熏陶。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践,才能实现这一目的?本人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潜心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人文美、诗意美的元素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理性和感性有机结合的人,在学科教学中,对于课文中一些人文美、诗意美的元素要有敏锐的嗅觉,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下,借助文本展示的平台,为学生进行人文美、诗意美的教育。纵观整个初中语文教材,洋溢着浓浓诗意的篇幅比比皆是,人文教育的素材更为普遍,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自不必说,很多小说、人物传记中同样也蕴含着人性美,诗意美的元素。因而,教师只要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感悟教材,领会作者的创作情境,挖掘文字背后隐含的诗意,就能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在字里行间揣度出独特的感受和特别的情趣,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对岳飞《满江红》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篇的诵读,不仅从中让学生感受了主人公在祖国危难之际所表现的杀身成仁、合生取义、誓死不屈的英雄行为以及面对威逼利诱时的浩然正气,将中华民族为求仁、求义英勇不屈的英雄品格昭示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领悟其中暗含的人文精神及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
  
  二、努力探究,挖掘人文情怀
  
  每一位学生的心中都拥有对一切美好人性的向往。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人文素养去滋润,提升学生的人文品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断接受人性美的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如对《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我的中国心》中的爱国情,《我的老师》、《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的放大,让学生感悟人间至真至善的真情无处不在。这些至純至真的情通过语文教师的真情演绎可以使学生的情感世界越来越丰富,心地越来越善良,能够感受到身边的真爱,也能对枕边的人和事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习效果就会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性美也会逐步完善。
  
  三、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感悟诗意之美
  
  为了吸引学生进入诗歌散文的优美意境,让学生感受诗意之美,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牵引着学生的思绪,让他们流连在作者的创作情境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如音乐渲染,图片展示,语言描述,课件播放的等手段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引发学生对作者创作境遇的感悟。有时,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投身自然,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领会文本的内涵。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我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伴随着朗读者欢快的,富有感染力的声调,学生仿佛置身于一幅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画卷中,让人感到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是如此美好,一切如诗如画。在美的情境中,我们能深切地体验到生命的自由、活力与灿烂。体会到作者宣扬的赤子一般的情怀和天真无邪的个性。
  
  四、通过师生交流,让学生体验诗意之美
  
  阅读是个体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后,要力求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寻求师生对文本感悟的切合点,用饱含情感的语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在此过程中,对文本的理解泛泛而空,不去挖掘深层次的内涵,或拖沓冗长,不着边际,则会让人感觉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对诗意的感悟也会荡然无存。因此,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要选用鲜活灵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达,让学生沐浴在诗意的氛围中,打动心灵,润泽灵魂,感受诗意之美。这样,必能在师生交流中激发学生情感、智慧、诗意的火花,培养学生形成丰富情感的个性品质。
  总之,语文课堂本应是情感丰富、富有生机的课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是蕴含智慧灵性与诗意的个体。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本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塑造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用文章中隐含的诗境来感染学生。并且语文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来言传身教,用自己的美德与人格来影响学生。通过这样的努力,语文课堂必将永远弥漫着人性和诗意的光芒。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知识、技能的训练、掌握过程,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相对单纯的知识性和技能性之外,更多地体现的是对艺术的美的意识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小学 新课程 音乐教学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于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
【摘 要】情感教育不但可以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并能帮助他们迈过“叛逆”的门槛,渐渐的走向成熟。本文就情感教育的方法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浅谈。  【关键词】情感教育 叛逆阶段 学习    初中教育阶段在学习上并算不上最重要的阶段。但初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却相当重要,因为这一阶段是被称作性格叛逆的时期。每个人经过这个阶段时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叛逆心理。很多孩子因为在
【摘 要】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如何避免学生两极分化是中学英语教师要面临的棘手问题。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从学生出现的问题的根源出发,对症下药,采取一些教育教学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进而提高学生成绩。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做法。  【关键词】对策 信心 两极分化  一、中学阶段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分析  
【摘 要】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从而探究解决问题是值得所有一线教师探讨的。  【关键词】学生提问 发现问题 信心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广义的创造,是从个人的活动来考察的,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造性,就是这种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
【摘 要】笔者从呼吸、发声及歌唱的表现、心态等几大方面进行两者间的比较,借以表明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演唱方式,并希望在工作和学习实践中,能够有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 不同 比较 呼吸 发声 表现方式    云南是多民族文化的聚集之地。形成系统的三大文化革命在此交结,互动和融合,形成云南文化的多元特色,正是这特殊的文化地理,使各民族在适应自然,把握世界的过程中,建构了不同的生存环境和文
摘要:语言测试的真实性一直是测试界关心的问题,各界对于测试真实性的看法也不尽相同。Bachman从两个方面定义测试的真实性:情景真实性和交际真实性。剑桥BEC考试基本遵循交际语言能力测试模式,较好地测试了学习者的商务语言能力。  关键词:交际性测试;BEC考试语言能力;真实性    一、引 言    Bachman的交际语言能力测试模式对英美国家测试界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近几年在我国推行的剑桥B
《看电视》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第五课《看电视》。  第二单元围绕“家庭生活”这一单元主题,编排了一篇《识字》和《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四篇课文。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尊敬长辈,乐于助人,使学生懂得要尊敬长辈、敬爱父母等道理。从而感受浓浓的亲情。  《看电视》这篇课文是一首短小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感人场面,作者以“奇妙”为线索贯穿全诗,
【摘要】本論文旨在研究学生在每次英语作文训练过程中接受教师积极正面的书面评语,其写作动机与水平是否明显高于未接受教师评语的学生。实验结果证明:教师积极肯定的书面评语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动机与写作水平有积极显著的影响;而学生在未获得教师书面评语的前提下,通过定期的作文练习,作文水平也会得到一定提高,但内部动机并没有得到激发。  【关键词】书面反馈;正面反馈;写作动机;写作水平    1. 引言  外语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能力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法,并进一步通过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能力的设计与应用为例,探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能力的方法、途径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    21世纪信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要具有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靠信息技术教育来实现。信息素养与传统的“读、写、算”同样的重要,它是信息社会里一种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