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幸福?幸福作为主观感受,标准不一,感受不同,但是每个人都渴求幸福。2005年底,江阴率先达到全面小康指标后,江阴市委市政政府创造性地开始了“幸福江阴”的实践和探索。为了让幸福可感受、可衡量、可考核,江阴市委、市政府在全国首次制定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五好江阴”的概念:“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
幸福江阴,教育为本。对于一所普通小学来说,如何建设和谐幸福校园。办人民满意教育?江阴市周庄实验小学校长承正义认为,打造和谐幸福校园需要驾驭好三个“力”:合力,魅力,活力。力,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这三个“力”正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它们的互相作用,定能促使学校加速度发展,可持续发展。
打造合力校园,绽放和谐之花
江阴市周庄镇处于苏南发达地区,老百姓生活富裕。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因而,实现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发挥教育资源的合力,让周庄人民享受优质教育,成为周小人多年来挥之不去的教育情结。
——资源整合
2000年前,周庄镇大大小小小学29所,条件不一,力量分散,效益不高。2000年后,政府投巨资新建了中心小学西校区,又改扩建了东校区,同时撤并了25所村小,形成了一校两区三个办学点的新格局。计算机房、班班通、实验室、活动室、田径场等各类现代化高新设备全部到位,办学条件有了质的提高。校园内,花木草石、雕塑小景,各种主题的艺术长廊等精心设置在楼间道旁,徜徉其中,处处可以吮吸到文化气息。在这里,每个孩子——包括3000多名新市民子女都享受到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同质的办学条件为学校的课改划出了同一的起跑线,使每个人都不落伍,也使每个人都增添了责任感。
有了这些条件,学校制订了一系列常规管理制度,实施了各校区“同步一体化管理”,推行了教师流动机制,实施了“全员全质全程”的考核、评价机制,使办学效益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资源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办学效益的损耗。
——队伍整合
朱海燕老师是五年级语文教研组长,她的语文课激情、洒脱,独树一帜,曾在市级教学大比武中获一等奖第一名,多次在全市上公开课。一花独放不是春,学校聘请朱海燕老师任“导师”,每年负责指导3名青年教师。每周2小时的“定额”时间,朱老师手把手地指导青年教师解读教材、修改教案,并随堂听课,对他们的课进行评议,通过一系列的“磨课”活动,通过朱老师的专业引领,青年教师们迅速入门、成长。
在周庄实验小学,像朱老师这样的“导师”有十多位,遍及各门学科。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应成为孤单的行者,而应构筑起学习与研究的共同体,成为学术团体的建设者,同伴互助,相互支持,经验共享,携手共进。周庄实小通过导师制度的建立,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作用,教师整体素质迅速提升。
为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学校完善了集体备课制度,让每个老师在集体研讨中有所收获;学校创新了磨课制度,让每个老师在反复磨炼中有所提高;学校落实了教研活动制度,让老师们在交流反思中有所进步;学校推出了“教育名词新注解”、“教海拾贝主题沙龙”、“青年教师辩论”等富有特色和创意的教科研活动,从而以智慧启迪智慧,思想碰撞思想,激情点燃激情。几年来,校本教研催生了学校一批名师的成长,并带动了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
——家校整合
夏德琴老师是三(6)班的班主任,为形成教育合力,让每一个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夏老师每接手一个新班,总要在一个月内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家庭访问。每周,夏老师都会给家长发信,信中讲述一些教育案例,指导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同时,汇报一下孩子的情况。这样的信已寄出76封。她又为每个家长准备了“学会欣赏”日记本,由家长记载孩子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家长们大多是农民或乡镇企业的工人,开始嫌麻烦,但经过与夏老师的沟通,觉得很有价值,认为孩子的成长日记是家庭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值得记录,值得珍藏。夏老师还通过班级博客与孩子、家长交流、会谈,一年中,全班38名学生4位任课老师共发了1149个主题5394封跟帖,其中夏老师一人就发帖600多封。在现在情况复杂的社会中,家校之间搭起了孩子健康成长的桥梁。
只有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学生教育工作才能更完整更充分。周庄实验小学的每一位老师都十分注重家校之间的联系合作。老师们通过教育博客、学校论坛、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进行着交流。在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中,家长走进课堂听课,参加亲子游戏,倾听教育讲座;学校通过座谈、走访、问卷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在沟通中进一步了解家庭教育的需求。家校整合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打造魅力校园,绽放灵性之花
魅力,文本解释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如果一个校园具有这种“很能吸引入的力量”,那么,这样的校园就是一个孕育幸福和希望的精神家园。周庄实验小学精雕细琢,把学校建成了精致的花园、智慧的学园、温馨的家园,让校园成为每一个学生指向未来的生命活动的场所,让每个走进校园的生命心灵激荡。让每个走进校园的生命去感受乃至享受她富有诗情画意的魅力。
——像书一样研读校园文化
周小人觉得,要让学生感受校园的魅力,需要创造一种凭借,引领着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感悟校园环境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怀着这样的憧憬,周小人有了一个创举: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开发校本课程。2004年,学校首先组织教师开发编制了以周庄纺织文化为背景的一套三册的校本教材,并在学校成立了“纺织文化研究所”,开辟了“小小布码头”红领巾小事业基地,学校文化环境中也融入了许多纺织文化的元素。在此基础上,2006年,学校又组织教师编写了以校园文化为基点的校本教材《绿之韵》,以此为载体引发师生对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校园精神的关注及研究。对老师们来说,他们对这套教材进行编制的过程,是充分挖掘、欣赏、认识、理解、利用、建设、创造校园文化、体验和培植校园精神的过程。而对学生来说,他们依托这套教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浸润在校园环境中,去研究探索那每一块文化石,每一块墙壁,每一棵花木,每一块草地,每一条连廊,每一处景点的寓意,去设计和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感悟和体验已有百年积淀的学校精神,使校园拥有了持久的魅力。
——像家一样打理校园环境
周小人知道,要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产生一种幸福感,就要让他们当家做主,把校园建成家园,让他们可以自主选择、自由驰骋,可以自主管理、自我发展。
在周庄实验小学,每一个教室门口都有一块“班 级园地”,班级园地上有班级奋斗目标,有班主任寄语,还有展示学生风采的“每周一星”榜,这块班级园地成了一个凝聚人心鼓舞人心的阵地。教室的后墙是一块大大的绒布展板,各个班级充分利用这块展板。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精心布置,通过展板定期展示学生各方面的作品,采集同学们的点点收获,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同时。班级中还设置了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展板,以及图书角、生物角等。这些场景的创设,不仅丰富了学生班级生活的内容,更使班级中的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岗位:白鸽天使,护花小使者,小小护书员……学生个性得到了发展,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班级中如此。校园中同样如此,少先队大队部设立了多个“红领巾服务岗”,成立了“护绿小队”、“爱心小队”等。在这里,人人都成为校园的主人,处处都生机勃勃、流光溢彩。
打造活力校园,绽放欢乐之花
校园环境的建设只是让学生幸福的外部条件,按幸福的指数来讲,只能占到百分之三十左右。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在他的《伦理学》中说:人生的最高快乐或幸福在于知性和理性的完善,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与宁静。那么,这种幸福到哪里去追求呢?
上世纪九十年代,周小人敏锐地把握到了课程发展的脉搏,顺应世界性课程改革的潮流,率先开展课程综合化改革实验,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不多见的。学校课程改革的经验先后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暨课题工作会议大会交流,省内外多家教育报刊及新闻媒体作了报道。在省政府召开的素质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承正义校长还应邀向李岚清副总理作了专题汇报。
——自由开放的课堂
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体现的生动空间。周小人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四个走向:小学科走向大学科、小教材走向大教材、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单一性走向多样性;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六个关注:关注内容的整合性,关注过程的探究性,关注团队的合作性,关注情感的体验性,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关注活动的开放性。
周小人创新了“一科多用、多科综合”的大学科教学模式。大学科教学模式,即对同一册的各科教材进行分析,找出相关的整合点,适当调整教学进程,打破原教材的编排顺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并通过学科综合、学科渗透、系列教学等形式,使各种教育因素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渗透。李红霞老师带着二(1)班学生到南京上了《投进冬妈妈的怀抱》一课,课上小朋友们不仅学语文书上的儿歌,还根据体育、美术、音乐教学的需要开展了多种活动,这种“一科多用、多科综合”的大学科教学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工作会议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周小人把“课堂上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构建”作为研究的课题。他们通过重建课堂规范,改变师生关系,努力让课堂成为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过程,让课堂具有高质量的思维与情感的交流,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叶澜语)。教学《掌声》,赵燕老师让孩子们写下一首首灵动的小诗,课堂流淌着诗情;教学《日月潭的传说》,陈芳老师让学生用连环画的方式表现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然后给每幅画配上简要的文字说明,再根据画面讲故事,课堂流淌着画意;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戴刘平老师让同学展开了激烈辩论,课堂流淌着思辨……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身处宁静而有波澜、庄重但又舒适的人文空间,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这几年来,周小人在学科课程领域锐意改革,推陈出新,他们还对基于网络平台的研究性学习、基于学生差异的分层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周小人追求着开阔的课堂,诗意的课堂,快乐的课堂,智慧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海阔天空的活动
孩子们的名字既叫明天,又叫今天。孩子们的明天应当是美好的,孩子们的今天也应该是幸福的。怎样让孩子过着当下的幸福生活?活动,无疑是最让孩子们快乐的。周小人期望丰富的活动构成学生校园生活色彩斑斓的一页!
周小人以学生社团组织培养兴趣。在江阴市撤县建市20周年大型庆典上,周庄镇的“少儿健身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们精神振奋,身姿矫健,动作敏捷,气势恢宏。这支“少儿健身队”是由周庄实验小学“跆拳道俱乐部”的成员组成的。周庄实验小学专门聘请了跆拳道教练,由体育爱好者自愿报名组成了俱乐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及节假日进行训练。在周庄实小,这样的社团还有很多:“菁菁文学社”、“小百灵合唱团”、“红领巾小记者团”,学校还开设了琴、棋、书、画等20多门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周小人以实践体验活动锻炼能力。“每学期精心组织一次让孩子终生难忘的大型体验活动”,是周小人向学生许下的庄重承诺。老师们带着孩子走进田野,寻找秋天在哪里,带着孩子走入古镇,考察各种各样的桥。春天,孩子们到周庄生态园植树造林;六一,校园里的红领巾买卖一条街拉开帷幕;元旦,孩子们走出校门推销新年卡片……活动给了孩子广阔的空间,深刻的体验,童真的欢乐,孩子们在实践中成长。
周小人以主题教育活动完善人格。开展目的性强、时代性鲜明的主题式教育活动,是实现自我教育的最佳形式。学校开展“牢记八荣八耻,争做八荣队员”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表彰百名好儿童、好少年,结合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保护日等开展“与绿色同行”系列活动,每一个主题教育活动都是开展得轰轰烈烈,持久而深刻,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了性情,净化了思想,完善了人格。
作为一种心灵的体验,幸福总是朦胧的,它悄悄地扑面而来,沁入心田;幸福又是朴素的,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作为一所普通的乡村实验小学,周庄实小没有轰轰烈烈的创举,没有璀璨耀眼的名师,有的只是对幸福教育最质朴实在的追求:给孩子们一个平等、开放、自主的机会,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空间,一段丰富、难忘、欢乐的历程,让他们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润泽,让他们的智慧在海阔天空中游弋,让心与阳光握手,让梦从这里起航,让幸福像花儿一样开放。
幸福江阴,教育为本。对于一所普通小学来说,如何建设和谐幸福校园。办人民满意教育?江阴市周庄实验小学校长承正义认为,打造和谐幸福校园需要驾驭好三个“力”:合力,魅力,活力。力,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这三个“力”正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它们的互相作用,定能促使学校加速度发展,可持续发展。
打造合力校园,绽放和谐之花
江阴市周庄镇处于苏南发达地区,老百姓生活富裕。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因而,实现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发挥教育资源的合力,让周庄人民享受优质教育,成为周小人多年来挥之不去的教育情结。
——资源整合
2000年前,周庄镇大大小小小学29所,条件不一,力量分散,效益不高。2000年后,政府投巨资新建了中心小学西校区,又改扩建了东校区,同时撤并了25所村小,形成了一校两区三个办学点的新格局。计算机房、班班通、实验室、活动室、田径场等各类现代化高新设备全部到位,办学条件有了质的提高。校园内,花木草石、雕塑小景,各种主题的艺术长廊等精心设置在楼间道旁,徜徉其中,处处可以吮吸到文化气息。在这里,每个孩子——包括3000多名新市民子女都享受到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同质的办学条件为学校的课改划出了同一的起跑线,使每个人都不落伍,也使每个人都增添了责任感。
有了这些条件,学校制订了一系列常规管理制度,实施了各校区“同步一体化管理”,推行了教师流动机制,实施了“全员全质全程”的考核、评价机制,使办学效益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资源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办学效益的损耗。
——队伍整合
朱海燕老师是五年级语文教研组长,她的语文课激情、洒脱,独树一帜,曾在市级教学大比武中获一等奖第一名,多次在全市上公开课。一花独放不是春,学校聘请朱海燕老师任“导师”,每年负责指导3名青年教师。每周2小时的“定额”时间,朱老师手把手地指导青年教师解读教材、修改教案,并随堂听课,对他们的课进行评议,通过一系列的“磨课”活动,通过朱老师的专业引领,青年教师们迅速入门、成长。
在周庄实验小学,像朱老师这样的“导师”有十多位,遍及各门学科。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应成为孤单的行者,而应构筑起学习与研究的共同体,成为学术团体的建设者,同伴互助,相互支持,经验共享,携手共进。周庄实小通过导师制度的建立,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作用,教师整体素质迅速提升。
为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学校完善了集体备课制度,让每个老师在集体研讨中有所收获;学校创新了磨课制度,让每个老师在反复磨炼中有所提高;学校落实了教研活动制度,让老师们在交流反思中有所进步;学校推出了“教育名词新注解”、“教海拾贝主题沙龙”、“青年教师辩论”等富有特色和创意的教科研活动,从而以智慧启迪智慧,思想碰撞思想,激情点燃激情。几年来,校本教研催生了学校一批名师的成长,并带动了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
——家校整合
夏德琴老师是三(6)班的班主任,为形成教育合力,让每一个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夏老师每接手一个新班,总要在一个月内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家庭访问。每周,夏老师都会给家长发信,信中讲述一些教育案例,指导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同时,汇报一下孩子的情况。这样的信已寄出76封。她又为每个家长准备了“学会欣赏”日记本,由家长记载孩子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家长们大多是农民或乡镇企业的工人,开始嫌麻烦,但经过与夏老师的沟通,觉得很有价值,认为孩子的成长日记是家庭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值得记录,值得珍藏。夏老师还通过班级博客与孩子、家长交流、会谈,一年中,全班38名学生4位任课老师共发了1149个主题5394封跟帖,其中夏老师一人就发帖600多封。在现在情况复杂的社会中,家校之间搭起了孩子健康成长的桥梁。
只有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学生教育工作才能更完整更充分。周庄实验小学的每一位老师都十分注重家校之间的联系合作。老师们通过教育博客、学校论坛、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进行着交流。在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中,家长走进课堂听课,参加亲子游戏,倾听教育讲座;学校通过座谈、走访、问卷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在沟通中进一步了解家庭教育的需求。家校整合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打造魅力校园,绽放灵性之花
魅力,文本解释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如果一个校园具有这种“很能吸引入的力量”,那么,这样的校园就是一个孕育幸福和希望的精神家园。周庄实验小学精雕细琢,把学校建成了精致的花园、智慧的学园、温馨的家园,让校园成为每一个学生指向未来的生命活动的场所,让每个走进校园的生命心灵激荡。让每个走进校园的生命去感受乃至享受她富有诗情画意的魅力。
——像书一样研读校园文化
周小人觉得,要让学生感受校园的魅力,需要创造一种凭借,引领着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感悟校园环境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怀着这样的憧憬,周小人有了一个创举: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开发校本课程。2004年,学校首先组织教师开发编制了以周庄纺织文化为背景的一套三册的校本教材,并在学校成立了“纺织文化研究所”,开辟了“小小布码头”红领巾小事业基地,学校文化环境中也融入了许多纺织文化的元素。在此基础上,2006年,学校又组织教师编写了以校园文化为基点的校本教材《绿之韵》,以此为载体引发师生对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校园精神的关注及研究。对老师们来说,他们对这套教材进行编制的过程,是充分挖掘、欣赏、认识、理解、利用、建设、创造校园文化、体验和培植校园精神的过程。而对学生来说,他们依托这套教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浸润在校园环境中,去研究探索那每一块文化石,每一块墙壁,每一棵花木,每一块草地,每一条连廊,每一处景点的寓意,去设计和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感悟和体验已有百年积淀的学校精神,使校园拥有了持久的魅力。
——像家一样打理校园环境
周小人知道,要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产生一种幸福感,就要让他们当家做主,把校园建成家园,让他们可以自主选择、自由驰骋,可以自主管理、自我发展。
在周庄实验小学,每一个教室门口都有一块“班 级园地”,班级园地上有班级奋斗目标,有班主任寄语,还有展示学生风采的“每周一星”榜,这块班级园地成了一个凝聚人心鼓舞人心的阵地。教室的后墙是一块大大的绒布展板,各个班级充分利用这块展板。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精心布置,通过展板定期展示学生各方面的作品,采集同学们的点点收获,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同时。班级中还设置了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展板,以及图书角、生物角等。这些场景的创设,不仅丰富了学生班级生活的内容,更使班级中的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岗位:白鸽天使,护花小使者,小小护书员……学生个性得到了发展,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班级中如此。校园中同样如此,少先队大队部设立了多个“红领巾服务岗”,成立了“护绿小队”、“爱心小队”等。在这里,人人都成为校园的主人,处处都生机勃勃、流光溢彩。
打造活力校园,绽放欢乐之花
校园环境的建设只是让学生幸福的外部条件,按幸福的指数来讲,只能占到百分之三十左右。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在他的《伦理学》中说:人生的最高快乐或幸福在于知性和理性的完善,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与宁静。那么,这种幸福到哪里去追求呢?
上世纪九十年代,周小人敏锐地把握到了课程发展的脉搏,顺应世界性课程改革的潮流,率先开展课程综合化改革实验,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不多见的。学校课程改革的经验先后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暨课题工作会议大会交流,省内外多家教育报刊及新闻媒体作了报道。在省政府召开的素质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承正义校长还应邀向李岚清副总理作了专题汇报。
——自由开放的课堂
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体现的生动空间。周小人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四个走向:小学科走向大学科、小教材走向大教材、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单一性走向多样性;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六个关注:关注内容的整合性,关注过程的探究性,关注团队的合作性,关注情感的体验性,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关注活动的开放性。
周小人创新了“一科多用、多科综合”的大学科教学模式。大学科教学模式,即对同一册的各科教材进行分析,找出相关的整合点,适当调整教学进程,打破原教材的编排顺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并通过学科综合、学科渗透、系列教学等形式,使各种教育因素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渗透。李红霞老师带着二(1)班学生到南京上了《投进冬妈妈的怀抱》一课,课上小朋友们不仅学语文书上的儿歌,还根据体育、美术、音乐教学的需要开展了多种活动,这种“一科多用、多科综合”的大学科教学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工作会议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周小人把“课堂上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构建”作为研究的课题。他们通过重建课堂规范,改变师生关系,努力让课堂成为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过程,让课堂具有高质量的思维与情感的交流,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叶澜语)。教学《掌声》,赵燕老师让孩子们写下一首首灵动的小诗,课堂流淌着诗情;教学《日月潭的传说》,陈芳老师让学生用连环画的方式表现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然后给每幅画配上简要的文字说明,再根据画面讲故事,课堂流淌着画意;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戴刘平老师让同学展开了激烈辩论,课堂流淌着思辨……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身处宁静而有波澜、庄重但又舒适的人文空间,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这几年来,周小人在学科课程领域锐意改革,推陈出新,他们还对基于网络平台的研究性学习、基于学生差异的分层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周小人追求着开阔的课堂,诗意的课堂,快乐的课堂,智慧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海阔天空的活动
孩子们的名字既叫明天,又叫今天。孩子们的明天应当是美好的,孩子们的今天也应该是幸福的。怎样让孩子过着当下的幸福生活?活动,无疑是最让孩子们快乐的。周小人期望丰富的活动构成学生校园生活色彩斑斓的一页!
周小人以学生社团组织培养兴趣。在江阴市撤县建市20周年大型庆典上,周庄镇的“少儿健身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们精神振奋,身姿矫健,动作敏捷,气势恢宏。这支“少儿健身队”是由周庄实验小学“跆拳道俱乐部”的成员组成的。周庄实验小学专门聘请了跆拳道教练,由体育爱好者自愿报名组成了俱乐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及节假日进行训练。在周庄实小,这样的社团还有很多:“菁菁文学社”、“小百灵合唱团”、“红领巾小记者团”,学校还开设了琴、棋、书、画等20多门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周小人以实践体验活动锻炼能力。“每学期精心组织一次让孩子终生难忘的大型体验活动”,是周小人向学生许下的庄重承诺。老师们带着孩子走进田野,寻找秋天在哪里,带着孩子走入古镇,考察各种各样的桥。春天,孩子们到周庄生态园植树造林;六一,校园里的红领巾买卖一条街拉开帷幕;元旦,孩子们走出校门推销新年卡片……活动给了孩子广阔的空间,深刻的体验,童真的欢乐,孩子们在实践中成长。
周小人以主题教育活动完善人格。开展目的性强、时代性鲜明的主题式教育活动,是实现自我教育的最佳形式。学校开展“牢记八荣八耻,争做八荣队员”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表彰百名好儿童、好少年,结合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保护日等开展“与绿色同行”系列活动,每一个主题教育活动都是开展得轰轰烈烈,持久而深刻,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了性情,净化了思想,完善了人格。
作为一种心灵的体验,幸福总是朦胧的,它悄悄地扑面而来,沁入心田;幸福又是朴素的,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作为一所普通的乡村实验小学,周庄实小没有轰轰烈烈的创举,没有璀璨耀眼的名师,有的只是对幸福教育最质朴实在的追求:给孩子们一个平等、开放、自主的机会,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空间,一段丰富、难忘、欢乐的历程,让他们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润泽,让他们的智慧在海阔天空中游弋,让心与阳光握手,让梦从这里起航,让幸福像花儿一样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