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高三语文复习课堂不能搞枯燥乏味的应试教育复习,应该构建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本,分析高三学生的生活现状和心理需求;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和魅力;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联系生活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精心安排,设置情景,以情激趣;要在每节语文复习课收到高效,教师必须找到并制造复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与兴趣的“勃动点”,教学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三语文复习 兴趣化 生活化 教学模式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把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各种举措,新一轮课程改革席卷全国。我校从2011年三月开始,倾力打造高效课堂。学校领导要求“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学生教学生”,改变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全校教师都必须按此统一模式上课,在评课中有些领导提出要求一堂课教师评讲不超过10分钟。我们一线教师每周不断地听课。我听了我们高中许多语文教师的高效课,让我陷入对高三语文复习课堂模式的深思。
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同行不管是在高中的二阶段,还是一阶段,都是急功近利地搞应试教育,高考考什么就教练什么,高考怎么考就怎么教练,高考考到什么程度就教练到什么程度(往往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切唯高考是从,从来不考虑学生的兴趣,严重忽视生活这一“课文”的“例子”作用,违背语文学科教与学的规律,漠视语文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如今我们高三语文教师草草完成新课早早进入复习,开始了枯燥乏味的应试教育复习。具体表现为复习资料加试卷代替语文教学,每天急功近利、冷酷无情、低效乏味地练了讲、讲了练!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甚至麻木不仁!同事们还不停地抱怨,都说语文教学就是对得起教师的良心,每天做个心不甘。看眼前窘状,我们高三语文老师应该反思:
1.在教学理念上是否像语言一样与时俱进;
2.在复习的教学中你是否以人为本,不断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3.在复习中是否把准语文学科的性质,充分体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特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在学生学习语文时你培养他们什么样的思维,交给他们什么学习方法;
5.在语文的六种基本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阅读课、写作课、训练课)中你是否根据语文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
6.十多年的母语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究竟怎样;
7.语文教学的结果评价的体系啥时更科学,人文性能够量化吗?特别是高三每次月考后在作文的评分上。
我通过这几个月来的听课,我发现学校提出的追求高效是不错的,我们学校领导从外边学来的教学经验对某些年级、某些学科、某些学生是适合的,但统一教学模式还是值得商榷。“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生教生”固然不错,目前我看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仅限于课本知识,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的甚至脱离了生活。而对于高三语文的复习来说,怎样才能高效?如何把学校追求的高效跟学生的兴趣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那么在高三语文的复习中构建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就是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自身和学生的生活阅历充分发掘作者作品的相关生活,随时关注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一种实用型的教学模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是有利于明确学生主体,师生平等合作,教学相长;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目中有人,因材施教;有利于语文教学回归本源,走出浮躁,摆脱误区;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绿色备考;有利于教会学习,教会做人,全面发展。
既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是如此重要,那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做呢?下边我就高三语文复习来谈一下看法。
首先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分析高三学生的生活现状和心理需求。我校高中学生95%来自农村,经济拮据,为改变命运从小苦读,对语文的学习仅限于高考总分中占了150分。学习时脱离现实生活,更无兴趣可言。在高三的复习中单靠背记,效率极差。教师如何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对这群农村孩子非常重要。
其次还得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和魅力。结合我们学生时的经历,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因此在复习时我们语文教师面对枯燥的专题知识更应像吕叔湘说的那样,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在复习时要感到有乐趣,教师兴高采烈地在那儿教,学生精神抖擞、开开心心地在那儿学,效果自然就好了。所以作为高三的语文教师,字的一笔一画,话语的轻重缓急,脸上每种表情,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一句风趣幽默的话语都能荡起学生心里的涟漪,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兴趣,继而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我们总有些语文教师喜欢抱怨语文难教,却从来也不检讨自己,为什么自己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呢?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在要求学生做这做那的同时,自己在如何提高自己的呢?
第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联系生活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精心安排,设置情景,以情激趣。把学生的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教学之中。语文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学语文,在高三的复习中教师更应这样做。在复习字音、字形、词语、熟语、病句、标点等专题时,应把积累指导生活化作为重心。例如在字音、字形复习时精心设置“咬文嚼字”、“以意变形”的趣味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复习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时应把阅读教学生活化、兴趣化,作者作品生活化、兴趣化。在写作教学时,教师更应该把主题生活化,联系时事,把素材积累和语言积累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利用词典,充分利用教材积累思想内容、语言艺术俱佳的精彩语句或语段。教师有目的把学生喜欢的《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演讲与口才》、《散文诗》等优秀书刊变成班级图书,要求他们长年累月、高度自觉地做文摘作业,实现语言积累生活化。再利用教师的笔记本电脑和多媒体设备,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可以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也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绝大多数高三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上的直观教学很感兴趣。模拟直观,通过对实际事物的各种模拟形象,包括实物、各种教学图片、图表、幻灯片、教学电影等。结合生活让学生揣摩这些画面,可以收到自然受感染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勤做幻灯片,利用电脑制灵活多样的课件,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音像手段把教科书、课外书、生活这本大书有机地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学会用心灵和生命来过滤素材,例如用“脱口秀”“新闻周刊”“焦点访谈”“今日说法”“围观”之类的电视节目,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而且让学生还能进行生动的描述或恰当的评判。用当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去比照、评判素材,去辩证地、多元地解读素材,实现素材积累的个性化、生活化。
第四、要在复习的每节语文课收到高效,教师必须找到并制造复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与兴趣的“勃动点”,教学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特别是每节课的导语设计,要生活化、兴趣化,要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要发掘现实生活中生动感人的事件、传记、名言、歌曲等学生喜爱的、颇具时代感的材料来设计,做到让学生心动之后再来复习知识;在占大比分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方法策略生活化,引导学生先从诗文的背景、作者的创作主张以及写作动机入手,与学生一道着意探究作者写作的原因和目的等,而后微观着力,依据生活的情理着力探究课文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根由,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抓住诗文语言的表现形式,真真切切地感悟、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所依据的人情世理,充分发挥例文的“例子”作用。在占半壁河山的写作教学中更要紧扣生活化、兴趣化。在面对课堂教读、课外历练两个层面时要求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依情据理引导学生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阅历走进作者的生活和作品内的生活,进而从作品、作者、读者、现实等维度更深刻地体验、感悟作者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理由;课外历练层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学会用眼看“语文”,用口说“语文”、用耳听“语文”、用心感悟“语文”、用手历练“语文”,学会把读写、听说、积累等语文学习和探究行为生活化。
在高三复习中能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比较成熟的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非一人一朝一夕之功可完成的,这需我们高三语文老师共同对此课题深入研究,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高效。
作者单位:重庆市黔江区新华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三语文复习 兴趣化 生活化 教学模式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把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各种举措,新一轮课程改革席卷全国。我校从2011年三月开始,倾力打造高效课堂。学校领导要求“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学生教学生”,改变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全校教师都必须按此统一模式上课,在评课中有些领导提出要求一堂课教师评讲不超过10分钟。我们一线教师每周不断地听课。我听了我们高中许多语文教师的高效课,让我陷入对高三语文复习课堂模式的深思。
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同行不管是在高中的二阶段,还是一阶段,都是急功近利地搞应试教育,高考考什么就教练什么,高考怎么考就怎么教练,高考考到什么程度就教练到什么程度(往往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切唯高考是从,从来不考虑学生的兴趣,严重忽视生活这一“课文”的“例子”作用,违背语文学科教与学的规律,漠视语文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如今我们高三语文教师草草完成新课早早进入复习,开始了枯燥乏味的应试教育复习。具体表现为复习资料加试卷代替语文教学,每天急功近利、冷酷无情、低效乏味地练了讲、讲了练!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甚至麻木不仁!同事们还不停地抱怨,都说语文教学就是对得起教师的良心,每天做个心不甘。看眼前窘状,我们高三语文老师应该反思:
1.在教学理念上是否像语言一样与时俱进;
2.在复习的教学中你是否以人为本,不断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3.在复习中是否把准语文学科的性质,充分体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特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在学生学习语文时你培养他们什么样的思维,交给他们什么学习方法;
5.在语文的六种基本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阅读课、写作课、训练课)中你是否根据语文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
6.十多年的母语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究竟怎样;
7.语文教学的结果评价的体系啥时更科学,人文性能够量化吗?特别是高三每次月考后在作文的评分上。
我通过这几个月来的听课,我发现学校提出的追求高效是不错的,我们学校领导从外边学来的教学经验对某些年级、某些学科、某些学生是适合的,但统一教学模式还是值得商榷。“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生教生”固然不错,目前我看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仅限于课本知识,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的甚至脱离了生活。而对于高三语文的复习来说,怎样才能高效?如何把学校追求的高效跟学生的兴趣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那么在高三语文的复习中构建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就是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自身和学生的生活阅历充分发掘作者作品的相关生活,随时关注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一种实用型的教学模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是有利于明确学生主体,师生平等合作,教学相长;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目中有人,因材施教;有利于语文教学回归本源,走出浮躁,摆脱误区;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绿色备考;有利于教会学习,教会做人,全面发展。
既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是如此重要,那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做呢?下边我就高三语文复习来谈一下看法。
首先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分析高三学生的生活现状和心理需求。我校高中学生95%来自农村,经济拮据,为改变命运从小苦读,对语文的学习仅限于高考总分中占了150分。学习时脱离现实生活,更无兴趣可言。在高三的复习中单靠背记,效率极差。教师如何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对这群农村孩子非常重要。
其次还得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和魅力。结合我们学生时的经历,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因此在复习时我们语文教师面对枯燥的专题知识更应像吕叔湘说的那样,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在复习时要感到有乐趣,教师兴高采烈地在那儿教,学生精神抖擞、开开心心地在那儿学,效果自然就好了。所以作为高三的语文教师,字的一笔一画,话语的轻重缓急,脸上每种表情,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一句风趣幽默的话语都能荡起学生心里的涟漪,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兴趣,继而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我们总有些语文教师喜欢抱怨语文难教,却从来也不检讨自己,为什么自己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呢?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在要求学生做这做那的同时,自己在如何提高自己的呢?
第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联系生活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精心安排,设置情景,以情激趣。把学生的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教学之中。语文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学语文,在高三的复习中教师更应这样做。在复习字音、字形、词语、熟语、病句、标点等专题时,应把积累指导生活化作为重心。例如在字音、字形复习时精心设置“咬文嚼字”、“以意变形”的趣味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复习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时应把阅读教学生活化、兴趣化,作者作品生活化、兴趣化。在写作教学时,教师更应该把主题生活化,联系时事,把素材积累和语言积累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利用词典,充分利用教材积累思想内容、语言艺术俱佳的精彩语句或语段。教师有目的把学生喜欢的《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演讲与口才》、《散文诗》等优秀书刊变成班级图书,要求他们长年累月、高度自觉地做文摘作业,实现语言积累生活化。再利用教师的笔记本电脑和多媒体设备,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可以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也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绝大多数高三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上的直观教学很感兴趣。模拟直观,通过对实际事物的各种模拟形象,包括实物、各种教学图片、图表、幻灯片、教学电影等。结合生活让学生揣摩这些画面,可以收到自然受感染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勤做幻灯片,利用电脑制灵活多样的课件,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音像手段把教科书、课外书、生活这本大书有机地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学会用心灵和生命来过滤素材,例如用“脱口秀”“新闻周刊”“焦点访谈”“今日说法”“围观”之类的电视节目,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而且让学生还能进行生动的描述或恰当的评判。用当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去比照、评判素材,去辩证地、多元地解读素材,实现素材积累的个性化、生活化。
第四、要在复习的每节语文课收到高效,教师必须找到并制造复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与兴趣的“勃动点”,教学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特别是每节课的导语设计,要生活化、兴趣化,要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要发掘现实生活中生动感人的事件、传记、名言、歌曲等学生喜爱的、颇具时代感的材料来设计,做到让学生心动之后再来复习知识;在占大比分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方法策略生活化,引导学生先从诗文的背景、作者的创作主张以及写作动机入手,与学生一道着意探究作者写作的原因和目的等,而后微观着力,依据生活的情理着力探究课文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根由,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抓住诗文语言的表现形式,真真切切地感悟、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所依据的人情世理,充分发挥例文的“例子”作用。在占半壁河山的写作教学中更要紧扣生活化、兴趣化。在面对课堂教读、课外历练两个层面时要求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依情据理引导学生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阅历走进作者的生活和作品内的生活,进而从作品、作者、读者、现实等维度更深刻地体验、感悟作者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理由;课外历练层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学会用眼看“语文”,用口说“语文”、用耳听“语文”、用心感悟“语文”、用手历练“语文”,学会把读写、听说、积累等语文学习和探究行为生活化。
在高三复习中能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比较成熟的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非一人一朝一夕之功可完成的,这需我们高三语文老师共同对此课题深入研究,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高效。
作者单位:重庆市黔江区新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