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3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知识的获取应是思维的结果,导出这些结果的生动的思维过程,是培养逻辑思维的最佳时机和重要途径,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亲自参加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如果忽视学生的认识和思维过程,就会削弱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我试就如何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谈几点初浅的见解。
  一、注意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因此,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需要具体形象思维的支持。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感性认识,以丰富其表象,达到借助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的目标。如在九义教材中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我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卡片,提出操作要求,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已经学过的会计算面积的图形。然后指导他们操作,在操作中,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图形的面积会计算。操作引导学生想,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何关系?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的时候,可以想:能不能拼成长方形、正方形?(不能)再试着怎样拼成平行四边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摆时,启发学生先猜想拼摆的结果,再操作验证,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自问自答,操作完后,要求学生叙述操作过程,通过操作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想: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启发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说出为什么要除以2,然后进一步抽象出字母公式:s△=ah÷2。这样,手动,脑想,口说,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借助表象,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二、注意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博览
  数学知识间往往存在着某种联系,而后继知识又是已学知识的发展,有古人道:“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也说明了用已知去获取新知的道理。九义教材在较多的例题前设计“准备题”与“复习题”的目的也就是新旧的沟通,让学生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因此,我在教学新知识时,充分利用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指引一条由已知探求未知的道路,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实际上是由一个数及两数倍数关系求两数和的应用题加上一个条件而形成的。教学时,我借助复习题让学生展开思路分析,让学生自己解答后,并结合线段图使学生弄清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要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就要先求四年级栽树多少棵。而题目里面没有告诉三、四年级一共的棵树,所以还要继续引导学生将例题与复习题对照,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三者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联系到已学知识,明确解答步骤,并进行解答。这样,立足与迁移,通过复习题步步引导,使学生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变化,初步探求到解答三步应用题的分析思路,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逻辑思维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三、注意语言表达训练,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训练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多给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学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时,学生一般能正确列式解答,但对算理的解述不是很清楚。如果让学生摆出图片,提通过观察所摆出的图片,把思维观过程用语言叙述出来。这样,学生只有正确表述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才能将外部的动作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注重问题导向,提高形式的逻辑思维能力
  发展思维的要求只有在形式积极的思维过程中才能实现。思维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也是发展思维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动脑去想问题,在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发现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那么,教师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时,如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首先,要抓好解答应用题逻辑思维过程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应用题的表述弄清应用题的情境,即弄清应用题说的是怎么回事,以及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简言之,就是明确题意。把实际问题用语言文字表述成应用题的形式,其实也是解应用题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反映了学生解决问题时已经抓住了必要的因素,这样,就能有意识地观察、思考这些因素,很快抓住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因素。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数字概念、关系规律不断被解释,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深化。
  第二阶段,找出要求的数量与已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把具体问题普通化。弄清题意,只是弄清应用题的具体情境,知道已知什么因素,要求什么因素。而要解答应用题,则需用已知的数量关系,运用数学运算的意义、规律来求出要求的数量。如解应用题:“用绳测井深,把绳三折来量还余4米,把绳四折来量余1米,求井深和绳长?”在这道应用题中,给出了两个因素,都是井深与绳长的关系:绳长的比井深多4米,绳长的比井深多1米。所以绳长的比多了3米,就是说绳长的-=与3米对应,求绳长的问题就是用3除以对应的分率,這是一个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这一阶段是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学生思维活动最活跃的阶段,也是学生解应用题的练习中巩固深化知识,形成技能、能力的重要一环。
其他文献
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巩固过滤器的制作、液体倾倒、液体的取用与滴加、给液体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2)初识蒸馏原理、装置、操作、适用范围等基本知识与技能。
期刊
摘 要:做好分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能够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带来帮助。文章先对小学数学分组学习误区予以分析,之后对小学数学分组学习运用策略予以探讨,希望能够为发挥分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带来积极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组学习;运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予以研究,分组学习模式作为其中最典型的教学模式,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近日获悉,谷歌已经在美国多个城市推出千兆带宽的超级光纤宽带服务,不过,谷歌对于未来互联网接入的企图心,远不止光纤宽带这么简单。谷歌首席财务官皮切特(Patrick-Pichette)日前透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环节,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形式下,显得格外重要。当我们步入新课程实验区后,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有以下做法:  一、利用导图,创设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实验教材特意安排了许多极其精彩的导图,例如: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的导图显示了数学世界的风
摘 要:小学英语前置性作业设计,就是在发挥作业温故知新作用的基础上,突出自主预习性和练习引导性,让小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更好理解课程学习重点和难点,体现概括引导性。在设计中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布置多样化作业,鼓励学生有选择性地练习,提高小学生綜合语言表达的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前置性作业;优化设计  一、小学英语教学要运用任务型原则来优化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任务探究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运用
近几年来,以“一池三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在九台市迅猛发展,三年共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2274个(户),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速度、完成率、利用率均居全省前列.
回归二十载,两地共欢庆。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由中国老年学会老年旅游专业委员会指导、快乐老人报联合香港老年人体育协会举办的“喜迎回归风华二十”香港回归20周年庆·全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国家意识形态以及文化的影响,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以中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研究,探讨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