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激励自我、不断探索艺术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oliangto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在大型清装剧黄梅戏《大清贤相》中饰演宰相张廷玉之妻严氏,那么如何将严氏塑造成一个充满真挚情感、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一代贤臣的妻子形象是笔者排演这部戏的关键。剧本从头到尾始终贯穿一个“情”字,因此必须详尽地研究分析角色和剧中人物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角色、走进角色、创造出观众喜爱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情” 分析角色 人物关系 人物形象
  安庆市黄梅戏剧院新近创新排演的大型清装剧《大清贤相》是根据清朝真实人物事迹改编而成的。通过描写清乾隆年间,内阁大学士张廷玉一生廉洁奉公,忧社稷之患于个人名节和国家大义之间,歌颂了中华民族胸怀广阔、克己奉公、严于律己、严于护家、甘于牺牲与忍让的道德风范,也反映了张廷玉清正廉明,严惩邪恶的官品与人品。这是一部催人深省、反思人生、感悟人生的作品,是一部反映社会正能量,弘扬正气的作品,也是一部能与观众形成强烈共鸣的作品。
  笔者有幸能参加这部戏的排演并饰演张廷玉之妻——严氏,这是一次提高艺术修养素质和思想情操的难得机会。经过导演和主创人员的精心打磨,剧本始终贯穿着一个“情”字,描绘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张廷玉的夫妻之情、父子之情以及重点反映了他对国家利益的责任之情。那么我如何塑造好我所扮演的角色——严氏呢?这是一个充满真挚情感、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一代贤臣的妻子形象。通过导演的剧本分析和阐述,加上自己认真的思索,与同事们一起商讨人物形象的创造,我逐渐在对角色的理解上有了一定的启发和感悟,对严氏这个人物形象种子的寻找也逐渐清晰。我认为“严氏”是有别于自己以前演过的其他一些夫人的形象,严氏在舞台上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她不是一般的市民化,她既是一位勤俭持家的劳动能手,又是一位通达贤惠的贤内助,她爱夫、爱子、爱家、爱国,通情达理,慈善贤能。因此要想塑造好这一个人物形象必须深刻详尽地研究分析角色和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对人物分析才能具体细致、才能够深入角色,走进角色。内心情感才能在表演上寻找人物的贯穿动作,从而在相应的形体动作中准确自然地表现,真正做到“动于衷而形于外”。
  全剧的第二场戏是在欢快、带有田园色彩的音乐声中开幕的,相府宅邸朴素无华,重阳节又恰逢老相爷的生辰寿诞,他们一家不吃酸甜香辣之美味,却品尝着家乡糍粑的风情,享受着一家人的天伦之乐。一个笑容满面,满头银发的老太太和她的孙女,各持长短春棒在家中打糍粑,这一劳动场面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显得欢快、热烈。夫人娴熟的动作,慈祥的眼神和唠唠叨叨地教孙女如何做糍粑的话语无不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其中“伢子依子喂”家乡名曲的一段演唱更显得和谐自然,体现了严氏是个充满激情的人物,是一个没有脱离乡风本色的贤良之妇。
  剧情此后抖转,张廷玉之子张若松一时忽视警觉,被人构陷,在全然不知的情形下,一幅唐伯虎“抱琴归去图”的真迹画卷中裹夹着3万两银票礼单。相爷发现后,舞台节奏突变、矛盾冲突加强。一家人从欢乐和谐的氛围中瞬间跌到震惊而无法忍受的境地,一时间使张廷玉愕然愤怒,气恨交加,乃至抓起春棒朝儿子打去,以示家法。严氏此时心急如焚,急忙阻拦并劝慰相爷,最后以“退钱”之决断洗污尘垢,展现出一个古风家训,胸怀坦荡。之所以这样处理这场戏,是因为“严氏”的戏虽然不多但份量很重,人物感情色彩也十分丰富,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有快乐、有惊叹、有忧虑、有劝慰。开始为相爷庆寿,打糍粑的行动和心情是从“喜乐”的一面加以渲染和体现的,这不仅是“以喜衬乐”,而且“喜”的本身就是揭示人物在欢乐的意蕴中,给观众产生和谐之感,并且根据不同的情势、不同的形体动作,反映人物之间不尽相同的精神状态。她和孙女一起高兴地喊着:“打糍粑喽!”这时的喜乐我侧重表现她的如释重负。
  “重阳节来打糍粑喽,春棒扬起又落下喽。用力不能小哎,也不能太大喂,打出这松脆可口的香糍粑"演唱这段唱腔时,我兴冲冲地拿起春棒,双眉舒展、笑容绽开,像是办了件了不起的事情,有一种责任感,一旦被完成的轻松又宽慰,这喜乐的场面,我完全依靠演唱和行动来展现人物的喜悦之情——非常自信和欣慰。紧接着,礼单、銀票的出现,戏进入高潮,相爷一生清誉,名节遭遇构陷,他赖以支撑的精神悲愤之至,这时作为相国的夫人呈现的精神状态,不是呼天唤地、大悲大动,相反是进言相劝安慰夫君,设法排解:“念在我儿是初犯,网开一面且容宽、羊在补牢犹未晚,且将寿礼来退还。
  这段唱是在黄梅戏老腔老调的基础上设计的,用锣鼓伴奏,可以说是温情绝唱。前半部以慢板为主,我特别注重字头、字腹、字尾的发音,在咬字上是一字一字喷口出来,因为这是在封建社会和世俗思想影响的环境中,儿子年轻,失去警觉,遭人构陷,严氏以咀嚼世道艰险,劝慰相爷宽容展现出人物当时心理上的震悚、愤慨和慈祥。在演唱中,我一方面在韵腔上加以变化,一方面对唱法作了具体地处理,采用胸腔、鼻腔的共鸣进行音色控调,如“最难越过人情关”中“越过”两字的演唱我还吸收了京韵大鼓特有厚重的润腔等,使演唱产生古朴、感慨和愤恨的情味,在儿子一时失去警觉的痛惜中加以疼爱,对于接下来的演唱我以轻柔来渲染并以跌宕的音调来抒发达到沁人肺腑的效果。在中间还插入了一句“老爷啊”的念白,这句念白要表现出对老爷的深情寄语,在深爱的呼唤中突出其关爱之意、依腑之情,唱腔的最后部分表达了严氏对老爷的关爱。从开始劝慰到最后的退赃,我都以朴实的温情来解除老爷苦痛,所以要着意渲染、加以强调。在“羊在补牢犹未晚,且将寿礼来退还”两句结尾唱腔里,我把前一句“羊在补牢犹未晚”中“羊”字强调轻柔,“补牢”在低音区里加强力度,“犹未晚下”先是音调翻高再下滑。并于尾腔里用一点顿音,从而使人感到一种爱子的情感喷涌而出。后一句的胶腔则下沉,并在“来退还”的“退”字上加强演唱的上扬力度来完成唱腔的定义,以表现人物解决问题所爆出的火花,对灵魂、对世俗的解答。更突出显示了“严氏”贤内助的身份和情爱交织的心情。
  第五场戏中随着剧情的发展,张廷玉父子深夜退还“寿礼”,虽得到乾隆之赦免,而张廷玉之子心中责于羞愧、面壁思过、抱病卧床、危在旦夕,为此一家人忧心重重,严氏也有恙在身、整目神思恍惚,焦急万分。这场戏是情感之戏,饱含着一家人的深爱之情、理解之情,道德风范以及一家人的正能量。在张廷玉和严氏相扶相携上场时,念的一段对白表现了二人内心难以释怀的情境。张廷丘:“老伴呐,你也有恙在身,也该好好歇养才是!”严氏:“就在刚才呀。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若松。跪在一座桥边,那是一座奈何桥哇。松儿看见了我,哭喊着,娘亲啊,孩儿不敢过桥,孩儿一过这桥,就不能为娘亲膝下承欢,就不能养老送终了”。这段台词的规定情境是表现沉重黯然的情景,通过台词(念白)的节奏处理、音调控制、气息把握、情绪传递、以及形体的掌控来综合地表现出母子间那种酸楚的疼痛。在处理这段戏的时候,我反复的摸索思考。在表演时我侧身颤巍巍地走着,一手挽着凄恻无语的老伴,白发鬓间面容枯槁、体态衰萎、眼光凝带。仿佛在远处朦胧之中清醒过来,深有所思地一句一句念着,担惊受怕的回想着梦境中的情景。我想这场戏是情感高潮,如何处理念白的声调,节奏非常重要。按照一般的思维,这段戏是处在沉重的环境之下,又是染病在身,念白应该是声音衰泣,表达心绪无助的苦恼。但如果按这种情绪来处理这段念白,我想就会把这场戏拉松,没有产生亮点。面对情感处理产生疑问时,我根据原著之意,按照全剧之情节,全剧之节奏,统筹加以思考。最后决意这里的表演运用适度的夸张处理,来突出严氏这一发人深省的母子之情。我仰着抬起手,眼光聚拢,注视着远方,看好一个支点,暗淡的眼神骤然发亮、声音激扬,带着激情一句一句地念着,回忆着梦境中的一切这强烈而急切的声音激发我的情感上扬,忘了自己有病在身,我这样处理是希望老天开眼,不要让我儿子“过桥”,给予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一大段念白,通过这种表现方式,得到了形神统一的艺术效果,把严氏心灵的撞击、苦痛、忧虑、恐惧,母子之情充分展现出来,使观众形象直观地看到了人物灵魂深处之情感,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求得神形尽相,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量,为全剧起到了起伏有加的亮点。
  通过《大清贤相》的排练,我最大的感受是,作为演员要创作性地对待自己的角色,不要走抄袭别人的路,不妨给自己提出最难的题目,要对角色有自己的创造,使想象中的角色魅力不断引导着自己,感染观众,这也将成为激励自己不断探索的动力。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研究信息化背景下英语词汇移动学习的有效性,本文以“百词斩”为例,以非正式学习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跟踪调查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百词斩”的优缺点以及对大学生使用“百词斩”前后的词汇掌握情况进行测试,对分析测试结果进行量化分析,来探讨英语词汇移动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百词斩 英语词汇 移动学习 优缺点 有效性  ★基金项目:本文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校
期刊
摘 要:哲学诠释学强调了对文本的“倾听”和“理解”,试图消解人的主体性地位,来对抗科学方法论中的“把握”与“抓取”。因此“对话”成为读者与文本关系的整体性框架,而不是主客体的对立或理性主体独断,在“对话”中文本与读者构成的应该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对话整体,此时盲目地强调读者主体性与译者主体性甚至可以称为是一种“侵略”。只有倾听才能使得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得以有效进行,学会“倾听”文本并正确认识文
期刊
摘 要:中国古代传奇小说译介到西方必然会面临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扰和阻碍。林语堂在《英译重编传奇小说》中创造性地借用“人”和“人性”将东西方文化联结在一起,解决了文化差异问题。本文以《白猿传》为例,从文本角度和读者角度,探究了林语堂借用“人”跨越文化差异的尝试。  关键词:人 林语堂 白猿传 文本角度 读者角度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从林语堂《英译重编传奇小说》看中国古典小说翻译”(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国际上学习汉语的热情空前高涨。在此背景下,不同文化背景间的交际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通过研究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有利于提高我们跨文化意识,本文以歌剧《国王与我》为例,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威观、行动取向、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四个方面,阐述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同时从跨文化交际和汉语国际教育角度探讨文化差异对国际汉语教育的启示。  关
期刊
摘 要:“大学叙事”是研究“五四”和西南联大时期高校的关键词,梳理了高校历史变迁、价值观念变迁,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由宏观而微观,通过江苏“大学叙事”地域视角的切入,在独有的稀缺资源意味着“特别”、超常的与众不同意味着“特殊”、专注的地域书写意味着“特色”等阐述基础上,以期人们对江苏“大学叙事”予以深层次的关注。  关键词:当代江苏文学 “大学叙事” 校园文化 地域视角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
期刊
摘 要:在20世纪初的弗雷格所建立的弗雷德逻辑体系中,仅重视逻辑本身的存粹性而排斥人的心理性,想要将人的心理从逻辑学中完全的排除出去,但是即使在弗雷格主义盛行的20世纪初,亦有重视心理学的直观主义逻辑存在,本文旨在从乔姆斯基的心理主义语言学,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及蔡曙山的认知科学的五层级理论几个方面,反驳弗雷格主义将心理从逻辑学中完全排除出去的主张,认为逻辑学没有办法独立于心理学存在,只有在心理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何以从细节践行文化建设?何以使社区规划别出心裁——秉承历史、烛照未来?何以使道路标识成为一道风景线?本文从文化挖掘与创意设计出发,以上海市杨浦区长白社区项目改造为例,立足道路命名环节,突出创意设计的文化内涵,探讨“语言景观”最优设计策略,使城市社区再造与文化价值传递形成
期刊
摘 要:人格权能否独立成篇一直是民法典制定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至今仍无定论。但是随着人格权立法的不断发展,人格权的主体范围在日益扩大,人格权的客体内容也日趋复杂。“特殊主体”是基于法律人格的主体与客体的演变而提出的概念,对特殊主体的人格权益进行保护,不仅是一般的人格权保护,而是对特殊主体有特定的保护。现代法律中的人格有由抽象人格向具体人格转变的趋势及必要性。笔者建议在民法典中将人格权独立成篇,并将特
期刊
摘 要:“诗无达诂”之下的《诗经》主流诠释体系大致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汉派”,另一类是“宋派”。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了“汉派”与“宋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二者在《诗经》诠释历史中的意义。  关键词:诗无达诂 汉派 宋派  “诗无达诂”作为一个《诗经》诠释命题,最初由西汉儒者董仲舒提出,从此深刻影响着《诗经》的诠释历史。它的意思是,《诗经》没有确切的解释。从相对微观层面上来理解,即对《詩经》诠释
期刊
摘 要: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讨论一直在持续中,但关于经典的定义与经典化的要素始终没有确切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描述而非定性的方式谈论经典似乎更为合适。本文以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的被忽视与后来被重新发现为例,通过对作品文本的文学性与审美性,对作品传播产生重要影响的“副文本”、获奖情况等因素,大众批评与批评家批评对作品影响等,探讨影响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因素,并试图在消费文化的社会背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