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诠释学理论对学术论文写作的启示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q9508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哲学诠释学强调了对文本的“倾听”和“理解”,试图消解人的主体性地位,来对抗科学方法论中的“把握”与“抓取”。因此“对话”成为读者与文本关系的整体性框架,而不是主客体的对立或理性主体独断,在“对话”中文本与读者构成的应该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对话整体,此时盲目地强调读者主体性与译者主体性甚至可以称为是一种“侵略”。只有倾听才能使得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得以有效进行,学会“倾听”文本并正确认识文本的历史性对于学术论文写作有着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哲学诠释学 真理 倾听
  一、引言
  诠释学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领域,它也被描述为诠释理论并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通俗来讲,其构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作为个人的阅读过程,二是作为学者的阅读过程。而哲学诠释学泛指对理解和解释的现象及各个层次和各种情况的研究,它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分析的解释学,二是人文主义的哲学解释学。它们根据现象学的传统及其对客观知识的批判来对文本解释的条件进行反思。
  人本身有着巨大的局限,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来讲,人永远不可能认识到真理,每个人也永远都不会说出真理。于文本中亦是如此,人能够读懂的“真理”及能够理解的内容永远是在人生或阅读中经历或体验过的事物。所以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学者,阅读总是片面的也是个人的,由此读者主体性的理论应运而生。而通过哲学诠释学的解读,我们应当认识到盲目地强调读者主体性与译者主体性是一种侵略,读者与文本的关系是对话与交流,应该把自己放在倾听者的位置。将方法论作为唯一的武器切割或抓取文本是非常粗暴的。要在敬畏作品的基础上倾听作者、倾听文本。
  二、文学中真理的不可知论
  在哲学中,真理的不可知论由于在自然科学中极端的强调经验论而受到过极大的批判,而在文学中,人对于文本的理解套用不可知论也未尝不可。首先,真理的不可知论体现在对于文本的理解方面。其次,真理的不可知论还体现在对于文本的解读方面。人永远也不可能认识到真理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阅读经历都是不同的,人的局限性决定人只会说自己认识到的“真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无穷地理解任何一个文本,能够理解的内容是曾经经历过的体验过的或在阅读中获得的有限的一部分。《长阿含经》中曾经记载过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很好地解释了上述的理论。
  有四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由于他们看不见,于是决定用手去摸。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认为大象就是一个大萝卜。然而另一个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腿,在他看来大象是一根粗粗的柱子,第三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他则吵嚷道:“不对,大象是一把大扇子!”而最后一位盲人却摸到了大象的尾巴,因此他认为大象只不过是一根绳子。四位盲人你争我辩,都认为自己说的才是对的。其实,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摸遍大象,因而也没有人说对大象的全貌。
  在这个故事中,众人对大象的认识如此片面有以下缘故,一是每个人都不可能摸到大象的全部,二是受到经验的限制,摸到却不能理解或体会的部分无法形容出来。阅读文本时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作为读者,我们能够理解的部分、触摸到的部分,就是这些我们感受过的部分。只有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理解,才能形容出这一部分像一个“光滑的大萝卜”或是总结其为一根“草绳”,若我们连萝卜或草绳都未曾见过,也很难理解或描述出一个新的阅读感受。在这一点上,狄尔泰认为体验是指我们个体凭借自己曾经的经验,逆向指向我们的自我认识,其实人类的生活经验和我们自身的体验是一个诠释学循环。也就是说,正是我们的自身体验极大地丰富了人生经验,又是因为人生经验从而使我们理解更多,使我们得到更加多彩的自身体验。
  由此,狄尔泰将文学中真理的不可知论又做了进一步的延展,“一方面,我们通过我们得以理解我们整个生命的方式可以达到的思想来设想我们的经验,另一个方面,我们得以理解我们整个生命的方式本身正是对我们已有的各种经验的解释①。”我们当下的生命经历影响着对于未来的预期,同时我们具有的经验也重新规范了对于过去的理解。同理,对于文本的预期依赖于我们理解过的方式,来自于曾经的阅读体验,也正是因为过去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影响了我们对于文本的理解。两者之间的共鸣来自于理解和经验的联结,而理解和经验是螺旋式盘旋的关系。
  在阅读中,人生经历与曾经的阅读体验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为了尽可能避免认识的局限性,我们应当尽可能多地阅读文本与先行研究,才能做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多有价值的线索。要想实现与文本甚至作者进行深度的对话与交流,就必须进行深厚的专业积累,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构架与体系并且不断更新,达到一定的专业高度。
  三、正确认识文学的历史性
  文学的历史性是指从文学文本和历史的关系着眼,强调历史性因素对文学文本的决定性意义②。历史性因素过去曾因为妨碍文学意义的正常呈现而被传统诠释学家抛弃,他们坚定地认为,从过去传承下来的文学已经脱离原来的世界,文本与原来世界的历史关联并未保存下来。然而,对于文学意义来说,任何向未来时空的进展都不可能排除历史性因素及其影响,希求无历史性的文本是一种滑稽的幻想③。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文学的历史性并超越它,让文学的历史性为文本阅读、倾听文本产生积极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是历史性的存在,由于人的局限性和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我们与作品之间常常会隔着巨大的“历史鸿沟”,我们对于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受到了当下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受到了历史的制约,所以我們对于作品的理解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无法看清全貌的。于是便会产生作品理解的“历史性”这一课题。我们终身都会处在一定的历史境遇中,都会受到社会环境、历史因素和自身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在文学阅读活动中,无论是前理解还是当下对于文本的理解一定会有时代和历史的烙印,我们所说的“视域”正式由于这个“历史鸿沟”和时代的不同、社会的变化,导致我们读者与文学作品之间处在完全不同的处境。有学者将作者所在之处称为“原初视界”,与此相对,我们阅读的人们处在“现今视界”,我们与作者之间的巨大鸿沟难以消除。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应该将这样的挑战看作是阅读文本、深度理解文本中的障碍,而是要将其看作是理解文本过程中的一种帮助,正是因为这鸿沟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创造性理解文本的巨大可能性。换句话说,文学意义在历史中产生,在历史中发展,同时,历史也处在永无止境的流动中,是未完成的过程,在历史中生成的文学意义保持了一定的未定性,在局限中的历史环境下进行理解也赋予了文本相应的历史性的意义。这样的开放性,既给了我们读者一个被历史拘囿的环境,又给予我们一个创造的本领,使我们超越了历史。   伽達默尔认为文学的传统精神和当代的诠释精神是一种彼此呼应并趋向融合的关系④,在某种意义上,诠释传统即是诠释当下,所以我们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要站在一定的时代高度,既不能被历史和传统所限制,又不能过于强调当代的精神,要用一种流动而开放的视野重新阅读文本、审视作品。要尽量摆脱历史性的巨大局限,立足于时代的高点,又要勇于承认我们的历史性,承认被历史所局限的部分,同时也要抱有自信,正是这样的局限也赋予了我们所解读的文本以当下的文学意义。
  四、批判极端的读者主体性
  依据诠释学理论,我们首先应当关注作品所隐含的价值取向,关注文本的社会作用,而不是鼠目寸光地局限于眼前的文字和阅读文本后想象出来的意义。后现代离开文本主体的绝对的读者主体论将读者主体推向极端,把读者主体绝对化,鼓吹超越文本的读者主体性,这样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完全排除文本主体对读者主体的制约,产生各种违背文本主体的奇谈怪论。作品并非是毫无本质的,它是有深度、有层次和结构的。阅读过程其实就是读者主体对于文本和作者(甚至是译者)进行一种深层次理解。一旦不立足于文本说话,一旦脱离作者原意而强调极端的读者主体性,很可能就会产生对于文本的过度解读。
  其次,极端的读者主体性可能导致过强的阅读预期,甚至将阅读预期渗透到对文本的分析之中。如我们在分析芥川龙之介小说《竹林中》时,通过阅读,关于真凶究竟是谁这个问题我们会有一个直觉的判断和阅读预期,但无论是直觉的判断还是阅读预期都不能够成为我们在文本分析时的论据和理由,真相隐藏在文本之中,隐藏在作者给的每一个用词、细节描述与情节之中,要从文本出发,而非自己的阅读预期。
  阅读是我们读者对于作品和作者的一种理解,但过分的强调读者主体性却使得我们只能理解到作品含义中极浅薄的表层,却不可能深入文本,理解到其中的深层次含义。然而,正是这深层次的含义,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才是我们读者能够与作品和读者进行灵魂对话的部分。所以,若是要与作品进行深层次的灵魂交流,就不能过分的坚持读者主体性,要用一种包容和开放的态度,且我们要有足够的阅读和专业素养。
  当今社会一直过于强调个人,突出每一个人的主体性固然有其优点,能够更好的调动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过强的主体性也会割裂客体,所以与文本对话要求对话主体超出自己的“主体意识”,用伽达默尔的话讲叫“与他人同思,去向某个他人而回到自身”。他认为“对话”的目的在于理解,这里的“理解”并不是指对话各方要消除各自的分歧差异达到完全的相同,而是一种保持自身差异的同时又互相赞同,即所谓的达成共识,和而不同⑤。而盲目地强调读者主体性与译者主体性甚至可以称为是一种“侵略”。只有倾听才能使得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得以有效进行。
  真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方法论作用,不是主体在对客体的观看、抓取、认识和占有中所获得,而是存在者于存在之整体性中对真理的倾听、感应、理解和分有,哲学诠释学也被称为是“倾听哲学”⑥。学术论文的写作中,我们要站在适当的角度,作为一个“忠诚”的读者去正确理解作品的含义,与此同时再根据自己的生命体验寻求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学会“倾听”文本、与文本“对话”对于学术论文写作有着指导性意义。
  五、结语
  诠释学中有三个基本的要素,其一是文本的含义,其二是作者的原意,其三则是读者的理解。这三者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文本的含义,从文本出发,用文本说话,这才是我们阅读的核心,理解的基础。只有通过文本细读,深入的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含义,才能与作品进行对话。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对文本抱有一种敬畏之心,保持自己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不能任意地过度解读文本、割裂文本。在学习文学理论等方法论并将其内化之后,学会倾听文本,达到从理解到对话的境地,而不能一味地强调读者主体性,将文学理论生搬硬套来切割文本,提取文本进行分析。当然,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想要理解文本,就必须要有卓越的宽广视界,用概念说话,有理论支持,才能写出优秀的学术论文。深入理解和解释哲学诠释学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联系到文本阅读和学术活动,实践诠释学理论也给予我们学术论文写作以方法和思路的指导与建议。
  注释
  ① 陈云真.从“理解”到“对话”——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简论[J].现代妇女(下旬),2014(12):343-344.
  ② 邹广胜.读者的主体性与文本的主体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1(04):1-7.
  ③ 陈琪.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观对文学阅读理论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4.
  ④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⑤ 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⑥ 吴建广.德意志浪漫精神与哲学诠释学[J].中国社会科学,2013(09):67-85,206.
  参考文献
  [1] 陈云真. 从“理解”到“对话”——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简论[J].现代妇女(下旬),2014,(12):343-344.
  [2] 邹广胜.读者的主体性与文本的主体性[J]. 外国文学研究,2001(04):1-7.
  [3] 陈琪.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观对文学阅读理论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4.
  [4]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 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
  [6] 吴建广.德意志浪漫精神与哲学诠释学[J].中国社会科学,2013(09):67-85,206.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的文人历来对“酒”情有独钟,李清照也不例外。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其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中有大量与“酒”有关之词。本文将对李清照的酒词进行分析。  关键词:李清照 词 酒  诗与酒历来就是古代文人墨客的绝佳伴侣,诗人尤甚。无论是《周南·卷耳》中的“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还是有“诗仙”之称的李白的《将进酒》中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我们都可以窥见酒与
期刊
摘 要:张惠言的咏春词在伤春怀人中抒发了盛衰转捩之际寒士阶级的苦闷与忧患,弥漫着沉郁低沉的生命意识和感时忧世的忧患意识。与此同时,张惠言又将儒学义理、儒人修养融入词中,较好地体现了他的“意内言外”、“兴于微言”和“比兴寄托”等词学主张,形成了格高意隽、寄托遥深、哀而不伤的“学人之词”。张惠言将寒士情愫与学人胸襟融合在咏春词创作之中,修养与词心的交融统一使得张惠言的咏春词具有了深刻的意蕴和鲜明的特色
期刊
摘 要:森鸥外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作家,是与夏目漱石齐名的日本近代文学先驱,为我们留下许多神来之笔。他为日本文学做出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其文学生涯中期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雁》,记录下了明治初期的黑暗时代,深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以主人公阿玉为代表的下层女性的心灵和情感,在引导女性追求个性解放和实现自我价值方面具有社会意义。本文拟通过对《雁》的分析,从中找出日本明治初期下层女性的困境并引例加以说明,总
期刊
摘 要:阿拉伯裔美国文学是东西方文化碰撞和融合的杰作,以其独特的方式彰显魅力。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阿拉伯裔美国作家。他们中很多人意识到在美国流行文化中,阿拉伯人的形象大多是被扭曲的,他们结合自己在美国生活的感受,试图在小说创作中重新构建阿拉伯人形象。阿拉伯裔美国作家爱敏·雷哈尼的代表作《哈立德之书》与戴安娜·阿布·贾布尔的小说《阿拉伯爵士乐》这两部小说体现了两位作者在作品里对第一次移民浪潮和第
期刊
摘 要:“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不同的建筑展示著不同国家的特色,建筑装饰作为各色建筑的点睛之笔,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了解建筑装饰文化,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还能体会到其独特的民族精神,因而建筑装饰文化的翻译是向世界展示本国特色的重要窗口。本文以《亳州花戏楼砖雕艺术文化解读》(中英文)为例,从目的论视角分析古建筑砖雕装饰艺术的文化解读及翻译。  关键词:目的论 古建筑 砖雕文化翻译
期刊
摘 要:标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上80%的贸易量都要受到技术标准的影响。近几年来,技术标准已成为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用来限制发展中国家商品出口的“正当”的贸易保护的有效措施,因此我国出口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屡遭技术标准壁垒的限制,严重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发达国家针对进口产品采取了高技术高标准来限制进口,但是我国在对于技术标准的一系列规制上还存在一定缺陷,从而导致出口产品不能满足发达国家在进口产品上
期刊
摘 要:网站作为公司对外宣传的一个平台,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参与的IT公司网站汉英翻译,归纳总结出了IT公司网站具有美观整洁、多专业术语、普通词汇规范化的特点,并且提出了IT公司网站的翻译策略,即译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词义以及译后审校。  关键词:网站翻译 信息技术 翻译策略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如今几乎每家公司都利用互联网打造专属
期刊
摘 要:近几十年来,当代中国乡土文学在日本的影响力日渐扩大,越来越受到读者重视。以残雪、迟子建、王安忆、铁凝等人为代表的新一代女性乡土作家在日本文学界颇受关注。在译者、出版社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下,残雪作品在日本的影响力迅速提升,获得了读者的认可。残雪的文学在日本的译介历程可分为初显期、转型期和轰动期,作品本身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是其能够在日本得以广为接受的决定性因素,译者近藤直子和出版社河出书房新社则是
期刊
摘 要:马致远的《汉宫秋》是一部戏剧性与抒情性兼具的作品。在戏剧性方面,《汉宫秋》对历史题材进行大胆改编,巧妙地安排情节关目,使得全剧矛盾冲突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就抒情性而言,剧作者用抒情写意的曲辞,选择抒情性意象,化引诗词和典故,借历史人物抒发自己的情感。正是戏剧性与抒情性的相互配合,使得《汉宫秋》在中国戏曲长河中经久不衰。  關键词:《汉宫秋》 戏剧性 抒情性  《汉宫秋》是《破幽梦孤
期刊
摘 要:为了研究信息化背景下英语词汇移动学习的有效性,本文以“百词斩”为例,以非正式学习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跟踪调查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百词斩”的优缺点以及对大学生使用“百词斩”前后的词汇掌握情况进行测试,对分析测试结果进行量化分析,来探讨英语词汇移动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百词斩 英语词汇 移动学习 优缺点 有效性  ★基金项目:本文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