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启发自学 探究教学模式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_w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并注重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多维建构和相互联系,“多读多写,精讲多练;得法课内,收益课外”,以达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基于在这种良好的教学生态情境下,通过启发·自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的实施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所学语文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要体现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在师生关系上要实现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加强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能力;以学生的情感体验、语言参与为前提,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开展启发·自学·探究教学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启发思考,引导自学
  
  启发引导环节要求一堂课的开始就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像于漪老师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导入方式,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良好的课堂切入口。
  1.生活经验导入,诱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所,如在讲述《散步》一文时,可在课前让学生和家里的长辈进行类似的沟通,在呵护中体会长辈对晚辈的深情,同时理解父母的情感和重担。这样学生的参与面较广,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情感体验导入,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学中以情施教,主动关注人类,关注自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如在讲授《生命生命》一文时,通过充满激情的声调和富有情感的语言,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从而让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学会对生命负责,正确地面对人生的磨难,感悟作者对生命的另一番感悟,以达到学习主体的情感和审美的和谐统一。
  
  解疑点拨,合作探究
  
  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如蔡澄清老师的“相机诱导,实时点拨;点其要害,拨其迷津”的点拨教学法就是面对学生的问题,他不过早地讲透,只是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1.培养问题意识。首先,完全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学习的问题,学生根据所提供的问题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且,只要学生真正地卷入了探究生活知识、语言技能的过程,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在上七年级下册《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国运艰难的时候需要国民精神的振奋呢?”学生会根据所了解的社会知识,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这个问题。其次,集中筛选和引导优化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发现的问题,由此明确后续探究的目标和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传授方法。引导学生联系历史、艺术等学科内容以及生活经验,自行提出问题,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并引发他们对所收集的信息材料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故宫博物院》可结合“故宫”在历史上的辉煌和劫难以及建筑艺术来引发学生对本文知识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学习品质,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独立获取语文知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尝到探究的成果,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愉悦,才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
  实际上,真正的学生探究活动整个的就是由问题引导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始终,自然地进行。它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灵活地设计和取舍,使探究性学习有的放矢。
  
  自学强化,实践探究
  
  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教学相长’说的是教师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相互推动,并使这个矛盾运动得到发展”,比如程红兵对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法的探讨;韩军的新语文教育思想都是让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知识,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用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时,教师通过演讲理论知识的讲解并通过实例战胜困难这种故事形式,加强对演讲知识和生活乐趣的理解,同时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了解。
  
  激励评价,引深探究
  
  这一阶段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学、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启发、自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自学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整体问题中心”模式就是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了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如:在学完九年级下册《威尼斯商人》(节选)这一课时,教师可让每个学生利用调查了解当今商业社会的现实,写一篇小型的社会调查报考,并让学生评价报告中市场经济下人与人的关系,而这又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语文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程序的探寻,只是基本程序理论上的探讨,并非固定不变。运用任何一种语文教学模式都要控制教师的讲话时间,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是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语文教学实践才能逐步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启发、自学、探究学习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巧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移情体验、激活想象,“启发性教学是研究性教学关注思考的重要对象和吸纳借鉴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57.
  [2]高时良.中国古代教育史纲(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5.
  [3]钱明辉.研究性教学——发展性教师的内在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7,22.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再现了英语语音基础知识、归纳了基本的拼读规则,对新高考语音测试的特,最进行了科学的剖析,总结出英语语音测试的热点、考点,通过总结规律、特例归纳、歌诀记忆等形式,为广大英语同仁及高考考生,提供了一份非常有用的备考资料。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基本情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经之路。本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临夏地区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况的调查,了解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推进该地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步伐。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