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名将:虎将更应惠民爱众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32824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魏名将源贺原是南凉(五胡十六国时期政权之一)宗室,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生逢乱世,宗室之子也难以幸免。公元414年,南凉被西秦灭国时,源贺才11岁,随全家被掳到西秦,不久亲人死的死、逃的逃,留下了孤零零的源贺。源贺自此开启了自己的漂泊生活:他侥幸逃脱后,来到北凉(五胡十六国时期政权之一)生活,后来又历经艰辛投奔了北魏。
  北魏明元帝听说了源賀的事迹,对他很感兴趣,就将他招来相见。一见之下,明元帝觉得源贺相貌伟岸,气度不凡,便留下他为己所用。太武帝即位后,继续重用源贺,命其为主将,攻打北凉。源贺便利用自己熟悉北凉地理的优势,带兵深入北凉,又成功说服自己祖父之前带领的鲜卑旧部归顺了北魏,并率他们与北魏军合力,终于成功攻取北凉。此后,源贺随太武帝南征北战,立下了一系列功劳。
  他还精通兵法,爱兵如子,每战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这让太武帝十分感动,多次公开表彰他,并封他为征西将军、殿中尚书。
  源贺也投桃报李,为北魏的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公元452年二月,某宦官受人蛊惑弑杀太武帝,立皇子南安王为帝;十月,那个宦官又杀南安王。源贺深知接连弑君事件“将不利于社稷”,于是联合其他人发动政变、逮捕了那个宦官,迎立素有大志向、为人正直的皇长孙拓跋濬为帝,即文成帝。文成帝为报答源贺的拥立之功,请他在国库中任取财物作为赏赐。源贺婉拒道:“南有刘宋虎视眈眈,北有柔然蠢蠢欲动,朝廷需随时备战,国库不可空虚,微臣不敢领赏!”最后,在文成帝的坚持下,源贺只挑选了一匹战马,文成帝被他以大局为重、清廉不贪的作风打动。
  后来,源贺再次迎来立功的机会:河西敕勒族人叛乱,源贺奉命征讨,大败叛军,俘虏了一万多名叛军。
  紧接着,源贺奉诏屯驻漠南(今中国、 蒙古之间) ,“都督三道诸军”。其间,他观察到了朝廷用兵的弊端:每到秋冬季节,朝廷军就兵分三路同时出击,防备北面柔然的进攻,直到次年春天才撤军。源贺认为这样做会给京城增加许多劳役任务, 不是防御边患的长久之计,于是向朝廷献上一则解决边患问题的良策:招募各个州城、军镇中有武艺和胆量者三万人,让他们冬天操练武艺,春天从事农业,一边戍边一边耕作。虽然该良策没有被采纳,源贺却不灰心,又参考古今兵法及先贤著述、特别是诸葛亮的《八阵图》,编写出了有关作战方法的《十二阵图》。
  《十二阵图》成书后,文成帝深受震撼,迅速令人组织宫中的卫队,将阵法用傩戏(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的方式进行了表演,场面十分壮观,“有飞龙、腾蛇、鱼丽之变,以示威武”,得到了百官的一致好评。
  源贺作为北魏名将,除了战功赫赫,更可贵是,身为虎将的他有一颗惠民爱民之心。青少年时期经历的国破家亡使他对普通百姓充满同情。因此,为官期间,他始终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尽量劝谏皇帝体恤百姓、施行仁政。
  源贺担任冀州(今河北石家庄)刺史期间,针对当时朝廷判刑过重、过严的现象上奏道:“依照现行法律,谋反者的子孙必须连坐,即使年龄很小的孩子也不放过。这很不合理。微臣认为,先朝制定谋反连诛的意义在于防止同谋,但年龄很小的孩子显然不可能参与谋反,所以请陛下下旨饶恕他们。”文成帝觉得有理,接受了源贺的建议。
  除此之外,当时的北魏在南北方都有强敌骚扰,而百姓们除了在田中耕作,还要服役去戍边。源贺对此忧心如焚,彻夜难眠。怎样才能减轻百姓负担呢?突然,他想到秦汉时期的充军措施,不由眼前一亮,于是再次上书文成帝,建议让犯罪却罪不至死的人代替百姓去服役,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罪犯的作用、让他们感恩戴德,也可以使百姓休养生息。
  文成帝非常赞赏这个建议,马上批准执行。从此,除了谋反者和蓄意杀人者被执行死刑外,其他罪犯都被充军了。好多年后,文成帝动情地对群臣说:“当年源贺劝谏朕宽宥犯人,让他们充军到边境戍守,真是一举两得,不但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而且满足了戍边的兵源。假如人人都像源贺一样为百姓,为朝廷着想,朕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是的,源贺宽宏大度、惠民爱众的正义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源贺担任冀州刺史的七年内,政绩考核年年被评为最上等,皇帝还赐他衣服、马匹、器物等,颁诏告知天下。即使有人要诬告他,皇帝都不相信。
  有个阴险小人声称源贺与他人密谋造反,请求上级部门查处。上级部门觉得事情非同小可,急忙将此事上奏朝廷。文成帝听后,不以为然地说:“你们别听信谗言了,源贺绝对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如果不信,你们尽管去查证!”后来,有关部门命人仔细查证后得知,那个小人果然是在诬陷源贺。
  为了弥补此事对源贺的负面影响,文成帝特意派使臣嘉勉源贺,同时对左右亲信感慨道:“源贺如此忠心耿耿尚且招致诬告,那些不如他的大臣更得小心警惕!”此事传开后,众臣无不深受启发,此后更加小心翼翼做事。
  虽然诬告者已经伏法,但源贺也深深体会到了高处不胜寒。
  于是,后来被召回朝廷任太尉的他多次以身染沉疴为由请求告老还乡,终获批准。他73岁临终前,将儿子们叫到床前,语重心长地留下了“十要四不要”的遗训: “言谈要审慎、举止行为要谦逊,要去恶扬善、亲近贤良、疏远奸佞……对皇上要忠诚勤恳,对民众要有爱心……”
  这些遗训不仅概括了源贺毕生的人生经验,也富含了深刻的人生寓意。尤其是其中的“要有一颗惠民爱众的心”更是流传千古,为其身为武将的丰功伟绩上增添了一道人性的光辉。
其他文献
圣诞开球不开枪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打,12月初,罗马教皇呼吁,让双方士兵在圣诞节那天休息一下。这个建议被互为死敌的双方政府共同拒绝了,却得到了底层士兵的支持。于是在这年的圣诞节,德军与英军士兵试着走出战壕,握手交谈。  当时一位德军中校留下来的日记称:英国人突然从战壕里爬出来,他们手里举着一个足球,德国人看到也爬了出来。双方互相问好,虽然语言不通却不妨碍互换圣诞礼物。接着大家埋葬了散兵
一  公元724年深秋,玉门关。  一个26岁的年轻人牵着一匹马来到一家客栈门口。年轻人像他的马一样,骨瘦而神飞。  西风凛冽,黄沙飞扬,吹起旗杆上的幡,上面是一个“酒”字,门头上是五个斑驳的黑漆大字“新玉门客栈”。进门后,他拍掉身上的沙尘,头都没抬,喊了一声:“一壶绿蚁。”绿蚁是当时一种普通的酒。  柜台后,老板娘发出了杠铃般的笑声:“这位小弟,本店有进口的西域顶级葡萄酒,促销价只需十千文。”年
大西洋国(今葡萄牙)是南欧海上力量较强的国家,1514年,其船队以船只需休整为由,将中国澳门作为临时立足点。1845年,大西洋国不顾中国在澳门的主权,擅自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并将清廷官员驱逐出澳门。这大大加深了清廷与大西洋国的矛盾。  为了缓和矛盾,1862年8月,清政府与大西洋国议定《和好贸易条约》。条约除了规定大西洋国在中国获得与英法同样的通商特权外,最重要的是关于中国澳门的第九款:“仍由大清国
这是八月底——是猫头鹰在夜里号叫,一簇簇蝙蝠无声无息地在花园上空飞扑的时候。姆咪森林满是萤火虫,大海在激荡。空气中有一种期待和某种忧愁的气氛。满月出来,大大的,黄黄的。姆咪特罗尔一向最喜欢夏天这最后几个星期,他也说不出是什么道理。  风和大海改变了它们的调子,空气中有一种新的感觉,树木在等待着,姆咪特罗尔猜想是不是将要发生什么奇怪的事情。他已经醒来,躺在那里看着天花板,想着阳光,想着这时候一定很早
达·芬奇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但在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达·芬奇有着难言之隐。  1452年,达·芬奇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上,从出生的那天起,他就陷入了尴尬之中—他是一个私生子。达·芬奇的生父是佛罗伦萨市一名法律公证人,身份高贵。有一次,他去城外的别墅时认识了一个在酒馆当服务员的姑娘,即达·芬奇的母亲。两人一见钟情,并在柔情蜜意之中有了爱情的结晶—达·芬奇。  但是达·芬奇
1635年,胡克出生在英国某小镇。他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比一般孩子都要快,而且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喜欢摆弄钟表和机械玩具,拆拆装装,一学就会。而且,他对绘画和音乐也非常喜爱,他一度认为自己将来会成为一名出色的肖像画师。  然而不幸的是,在他13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失去了顶梁柱,懂事的胡克除了悲伤,还想尽快学会一项可以养家糊口的本领。他毅然选择了离开家乡,前往伦敦,拜当时某著名画家学习绘画。他靠自己的
突如其来  没有人想到大明王朝会灭亡得这么突然。  当李自成率领20万农民军包围北京的时候,南京的大臣们惶惶不安。崇祯是否安好?太子是生是死?心急如焚的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打算率兵北上勤王,可还没出发,就收到了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崇祯在十几天前就自缢于煤山了。  皇帝殉国了,可是南京的大臣们仍然在垂死挣扎。南方依然在朝廷手里,心怀救亡图存大志的士子也纷纷从四面八方奔赴南方,盼望入仕救国,没有人想放
蒋介石将日记作为一种发泄,一种率性而为的表达,其真性情的流露十分明显,因此其日记堪称其“现形记”。  1946年10月21日:九岁之年,追溯塾师任介眉之残忍惨酷、跪罚毒打、痛骂咒诅,几乎非人所能忍受。此非严师,实是毒瘤。如任师当年不死,则余命或为其所送也。(当时蒋首次偕夫人访问台湾,不知怎么灵光一闪想起尘封半个多世纪的陈年往事,可见这位任先生给幼年蒋介石带来多大的心灵创伤!不过话说回来,蒋介石也够
《明史》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沈万三为讨朱元璋的欢心,请求犒赏三军,没想到拍马屁没拍对地方,被认为是图谋不轨,不但被没收所有财产,还差点儿被杀。幸亏马皇后为其求情,沈万三最终被发配到了云南。  沈万三到底有没有因富致祸呢?答案是没有,因为沈万三和朱元璋压根儿没生活在同一个时期。  据沈万三之子沈荣的墓志铭记载,沈万三曾经拜访过元朝侍讲学士袁桷,袁桷对他大加赞赏。袁桷于1327
清朝末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湘籍学生中有个叫周家树的,他受其父守旧思想的影响,是当年学员中唯一在脑后留了一条辫子的人。周家树回国后,先在湖南武备学堂做教官,后来被派到驻日公使馆,成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中国留学生监督。  当时,使馆中人畏留学生如蛇虎,而留学生则视使馆中人为寇仇,具体因由大多是为学费发放的事情,加上官民对立的情绪从来就有,所以几乎难以调和。  周家树到来之后,士官学校六期学员、湖南人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