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对南海形成的影响研究: 一种数值模拟方法

来源 :海洋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fanniaon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南海新生代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交汇处,其形成演化受三大板块复杂动力学过程和相互间作用所制约,尤其是中始新世印度板块同欧亚板块之间的'硬'碰撞及随后的楔入的影响.利用FLAC软件对该次碰撞对南海形成效应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模型东-东南边界为自由边界和考虑太平洋向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的支持应力边界条件两种情形下,均能引起构造物质或地幔流向南东、南逃逸,在南海地区产生足够的侧向挤出和南北向的剪切,从而在该地区导致广泛的南北向拉张,这些极有利于南海的打开.
其他文献
引用<海港水文规范>(1998)中的方法计算海口湾的极值高水位,计算不同重现期的风暴潮与最高天文潮位的组合高水位;同时应用经检验为可靠的台风风暴潮数值模式,由气候学统计方
南海海域海水温度调查资料主要为BT资料和南森站资料两种类型,为比较两种资料计算的温度跃层三项示性特征的区别,本文用同一种温跃层识别、统计方法分别对两种类型资料进行了判
1999年4月对我围南沙群岛渚碧礁海水中溶解有机碳的分布及礁坪区颗粒有机碳(POC)和溶解有机碳(DOC)的周日变化特征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渚碧礁表层海水DOC变化范围为1.43~3.62mg
<正>~~
期刊
简要介绍了长重力波的概念和作用,概述了近岸长重力波的运动形式、类型、分布和波能变化,分析了近岸长重力波与泥沙运动、海岸侵蚀、近岸环流系统、海滩碎波带地貌形态和潮汐
对福建沿海6种主要养殖贝类体石油烃总量水平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福建沿海6种养殖贝类体石油烃总量水平范围在2.57 mg/kg.wet~61.5 mg/kg.wet之间,总平均10.5 mg/k
根据1970-2003年的热带气旋资料,采用GM(1,1)灰色模型,建立预报方程,对历年来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的热带气旋个数偏多的年份进行模拟和试报,经检验效果良好.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登
于2001年和2002年,对广东省近岸海域的18个地点进行了贝类生物采样.采用Oshima麻痹性贝类毒素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贝类的主要毒素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染毒贝类含有的高毒性毒
以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一种习见的大型底栖动物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季节变化和个体大小对河蚬积累Zn,Cu,Pb,Cd和Cr的影响。结果表明。季节变化对河蚬积累重
根据海洋站、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历史文献,较系统地分析了1998年冬春季粤港发生大规模赤潮期间广东沿海海表水温(SST)变化特点及异常高SST的原因.结果表明,1997年4月至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