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域BT资料、南森站资料计算温跃层——三项示性特征的比较

来源 :海洋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key887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海海域海水温度调查资料主要为BT资料和南森站资料两种类型,为比较两种资料计算的温度跃层三项示性特征的区别,本文用同一种温跃层识别、统计方法分别对两种类型资料进行了判别和统计,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南海冬、夏季跃层强度分布图。结果表明,两种类型的调查资料在计算浅温度跃层强度和上界深度上有较明显区别,BT资料的温跃层强度计算结果大于南森站资料,温度跃层上界较南森站资料深,温跃层厚度亦有差别,但规律不明显。两种类型资料对深温度跃层三项示性特征值的计算结果差异不明显。
其他文献
通过对研究区潮间带36个表层沉积物的定位采样,采用综合法对样品进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由粉砂质极细砂、极细砂-粉砂-粘土、粉砂-粘土-极细砂、极细
引入固定化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和微绿球藻(Nannochloris oculata)于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环境中,检测与凡纳对虾抗病力有关因子的变化和测定主要水质因子
介绍了微波辐射测量面目标表面亮度温度的原理,分析了冰雪的微波辐射特性与亮温特征。利用专题微波成像仪 (SSM/I) 数据研究了 1988 年 1-8 月份东南极内陆冰雪表面亮温变化。首先根据 37 GHz 水平极化辐射亮温 175 oK 等温线推算南极大陆冰外缘线,然后利用 37 GHz 数据计算分析了东南极内陆 1988 年年内 1-8 月的地面亮温均变化。结果表明在东南极内陆的地面亮温年内月均
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对非律宾海及其邻近的水文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得出了菲律宾海及其邻近海区的潮汐、海流、海浪、盐度、水温、透明度及水色等水文要素的特点和特征,进一
首先通过对英国大气科学数据中心海表面温度资料和Levitus随深度变化的海温资料的分析,给出了印度洋-太平洋暖池季节变化的详细描述.另外,利用NCEP/NCAR再分析大气资料中的风
南海西缘断裂带是一条典型的右旋走滑断裂系统,是南海扩张的西部边界,两端形成具有明显走滑特征的"Y"型和"人"型构造.其前锋端形成走滑-伸展叠瓦扇,尾端形成走滑-收缩叠瓦扇,
为研究茅家港附近岸滩面沉积物粒度的变化,在对茅家港近岸滩面沉积物粒度研究的基础上,于1993年9月、1994年1月进行了两次野外采样调查,在室内进行了粒度测量.通过测得的一手
泉州湾属于潮流、径流和波浪综合作用下的山地海湾,根据两次(1994年6月和2001年12月)水文泥沙实测资料,分析泉州湾悬浮泥沙和沉积物分布特征,研究其沉积物来源,并探讨北水道的沉
把进程代数 ( Process Algebra简称PA 引入到 ) DSS模型系统建模中来,提出了一种新的 DSS 模型建模理论体系,该建模理论可以描述模型之间激发、使用、选择、重复、同步和并发等行为;建立了该建模理论体系与组件对象模型的对应关系,提出了基于组件技术的模型系统实现方法,并通过一个
引用<海港水文规范>(1998)中的方法计算海口湾的极值高水位,计算不同重现期的风暴潮与最高天文潮位的组合高水位;同时应用经检验为可靠的台风风暴潮数值模式,由气候学统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