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整合,教学是师生运用材料、环境等载体而进行的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相互切磋、一种合作共建,只有这种课堂教学,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教学。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在课堂改进中进行了“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指依据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下,由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通过自由讨论、合作探究和师生互动等形式,解决特定的历史问题,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潜能、情感体验都能得较大的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倍感受益匪浅。现将几点体会流露笔端,以盼与同仁共同交流探讨。
一、转换角色,创设多样的历史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说,我们的历史教师不能仅仅担当教材知识的搬运者,教材的执行者,而必须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转变过来,做学生活动的促进者,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促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这是教师最具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创设历史情景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运用课本插图、实物以及收集或制作的图片、图表、音乐等作为教学媒体,配以生动的语言和姿态,复现和创设出一种合理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获得对久远的历史事物的感觉经验,进而理解课本中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激发学生的额情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情景的创设可以多种多样,它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推动问题讨论的顺利进行。尤其重要的还是可以使学生乐于投入,教师教得轻松,教学工作在学生的愉快参与中轻松完成。使教师们从“一言堂”、“满堂灌”既劳身又劳心的疲惫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在新的历史情境中去学习、去探究、去感悟。
二、弘扬个性,落实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
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大胆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历史情境的基础上,有目标、有计划地互相讨论、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其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学生走出僵化、沉闷的求学苦海。我在教学中就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
首先,上课开始,教师就把课程目标展示给学生,使其心中有数后,再让学生自由阅读,规定每组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或准备一两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实或事例。如此,纠正了过去教学中教师主宰提问、举例的现象,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课堂上注意保障学生的探讨时间,使其围绕历史情境或问题,展开讨论、争辩,进而解决问题;对悬而未决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指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还让学生感到探究有收获,合作有益处,时间有保障,不是流于形式或走过场而已。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从历史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选择适当的时机,典型的史实,关键的问题让学生听到不同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思辨的意识;让学生懂得多元理解,以促进思维发展;让学生知道相悖理论,以孕育创新精神。实施“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后,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现在的历史课就是争鸣课,辩论课,学术自由的精神在这里得到了真实的弘扬,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和思想认识都得到了升华。
如关于《五四爱国运动》的教学,“五四精神”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然而学生的发言不仅使我们惊喜和兴奋,而且语惊四座,百花齐放。学生发言中凸显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因为五四运动是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爆发的群众性爱国运动。民主与科学。追求真理、勇于解放只是救国救民的手段,救国救民才是五四运动的根本目的。而爱国爱民又是救国救民的源泉,所以五四运动的精神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另一种观点认为“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才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因为“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也是“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及领导者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在五四运动爆发后发挥了主要的指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他们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热血青年,许多五四运动的骨干。五四运动既巩固了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成果,又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朝纵深和广阔的方向发展。所以坚持“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每一方代表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争论异常激烈,最后几十双眼睛移向老师。望着几十双求知若渴的眼神,老师说话了:“同学们,从你们刚才的辩论中,我看到了一股精神的力量,大家说的都有道理,辩论确实很精彩。”那么“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什么,确实值得争论,但不管哪种精神都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至于主旋律究竟是什么,我的观点比较倾向于第一种。因为从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过程、标语、口号和目的来分析,更多的是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当然大家可以保留意见,继续探究。
总之,在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中。有足够的空间期待着大家去探索,有大量的问题期待着大家去解决。在不断完善、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问题上,我希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能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转换角色,创设多样的历史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说,我们的历史教师不能仅仅担当教材知识的搬运者,教材的执行者,而必须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转变过来,做学生活动的促进者,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促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这是教师最具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创设历史情景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运用课本插图、实物以及收集或制作的图片、图表、音乐等作为教学媒体,配以生动的语言和姿态,复现和创设出一种合理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获得对久远的历史事物的感觉经验,进而理解课本中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激发学生的额情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情景的创设可以多种多样,它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推动问题讨论的顺利进行。尤其重要的还是可以使学生乐于投入,教师教得轻松,教学工作在学生的愉快参与中轻松完成。使教师们从“一言堂”、“满堂灌”既劳身又劳心的疲惫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在新的历史情境中去学习、去探究、去感悟。
二、弘扬个性,落实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
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大胆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历史情境的基础上,有目标、有计划地互相讨论、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其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学生走出僵化、沉闷的求学苦海。我在教学中就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
首先,上课开始,教师就把课程目标展示给学生,使其心中有数后,再让学生自由阅读,规定每组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或准备一两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实或事例。如此,纠正了过去教学中教师主宰提问、举例的现象,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课堂上注意保障学生的探讨时间,使其围绕历史情境或问题,展开讨论、争辩,进而解决问题;对悬而未决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指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还让学生感到探究有收获,合作有益处,时间有保障,不是流于形式或走过场而已。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从历史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选择适当的时机,典型的史实,关键的问题让学生听到不同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思辨的意识;让学生懂得多元理解,以促进思维发展;让学生知道相悖理论,以孕育创新精神。实施“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后,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现在的历史课就是争鸣课,辩论课,学术自由的精神在这里得到了真实的弘扬,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和思想认识都得到了升华。
如关于《五四爱国运动》的教学,“五四精神”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然而学生的发言不仅使我们惊喜和兴奋,而且语惊四座,百花齐放。学生发言中凸显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因为五四运动是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爆发的群众性爱国运动。民主与科学。追求真理、勇于解放只是救国救民的手段,救国救民才是五四运动的根本目的。而爱国爱民又是救国救民的源泉,所以五四运动的精神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另一种观点认为“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才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因为“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也是“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及领导者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在五四运动爆发后发挥了主要的指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他们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热血青年,许多五四运动的骨干。五四运动既巩固了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成果,又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朝纵深和广阔的方向发展。所以坚持“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每一方代表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争论异常激烈,最后几十双眼睛移向老师。望着几十双求知若渴的眼神,老师说话了:“同学们,从你们刚才的辩论中,我看到了一股精神的力量,大家说的都有道理,辩论确实很精彩。”那么“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什么,确实值得争论,但不管哪种精神都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至于主旋律究竟是什么,我的观点比较倾向于第一种。因为从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过程、标语、口号和目的来分析,更多的是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当然大家可以保留意见,继续探究。
总之,在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中。有足够的空间期待着大家去探索,有大量的问题期待着大家去解决。在不断完善、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问题上,我希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能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