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国民经济的突破式发展,产业发展格局的不断优化调整,在提升了群众整体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得人們的医疗服务需求向着多元化、差异化的方向发展,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成为当务之急。公立医疗单位作为医疗体系的重点建设单位,处于行业领先的发展位置,在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时,强化作风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实际医疗服务质效,对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有着重要作用。基于此,从当前公立医疗单位医患关系协调的难点出发,对优化作风建设机制的实践对策进行探析。
关键词:公立医疗机构;医患关系;作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19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4-0156-03
在新医疗政策的广泛影响下,公立医院的作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管理工作。在开展作用建设工作过程中,医疗单位应围绕现代医疗行业发展需求与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做好医患关系的协调工作,组建具备高水平职业素养、业务能力与服务意识的医疗工作队伍,为医疗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公立医疗单位应尽快将转变作风作为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把作风建设作为创建现代化医院的龙头和抓手。在实际工作中,采用硬性制度约束与柔性管理原则相融合的方式,建设和谐、公正、平等的工作环境,提升公立医疗单位的形象。同时,还应紧抓作风问题,从单一的主管部门抓作风向全方位、多层次开展行业作风工作转化,推进医患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
一、当前公立医疗机构医患关系协调的重要性与面临的问题
(一)做好医患关系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1.医疗单位作风建设的要求。医疗单位的作风包含医疗人员的专业素养、职业品格与单位发展面貌等,是医疗行业宗旨和性质的外在表现,救死扶伤、人道主义是最传统和最广为人知的医院工作作风。医疗行业的从业者相较于其他的行业,具有专业性强、业务要求高、服务范围广泛等特点,需要医务人员以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进行工作。因此,医疗单位的作风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现阶段,社会公众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公立医院的整体作风建设提出了优化创新的要求,基于医患关系的协调发展,对作风建设的形式、内容进行改革成为医疗单位落实现代发展目标的有效策略。
2.强化作风建设的积极意义。首先,推进新时期医疗单位作风建设优化改革,可以有效提升党建基层工作的实效性,能够实现深入群众、切实解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的目标,对于落实现代党建任务目标提供了助力。其次,加强医院工作作风建设,有利于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医院职工加强学习,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优化服务手段,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职工的整体医疗服务质效,对于增强公立医疗单位核心竞争力也有着积极作用;最后,互联网技术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转变了公立医院原有的医疗服务形式,在促进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对医疗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专业水平与服务意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作风建设形式,可以有效提升医疗单位的职工教育水平,拓展医疗人员参与专业教育的途径。
(二)协调医患关系面临的实践工作问题
1.对作风建设缺乏正确认识。作风问题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公立医院作为面向社会提供公共医疗服务的单位,应遵循党组织对于现代建设的目标与要求,强化作风建设与管理。然而,现阶段部分单位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在医疗服务方面,部分医院领导只注重技术性业务管理,忽视了非技术性的医疗服务管理,医务工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医疗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体会不深,认为医疗工作太辛苦,流露出得过且过的思想。一些职员缺乏服务意识与责任心,态度敷衍、恶劣,不仅影响了医院的整体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医患关系恶化。
2.监督管理制度有待完善。随着医改政策的不断实行,公立医疗单位原有的监督与管理体系也需要进行对应性的调整,才能保证作风建设目标的有效落实。但从实践调查来看,目前,部分医疗单位的改革脱离发展实际,有些工作领域的管理制度存在空白,有些制度则缺乏先进性,流程亦不清晰,导致有些职工借机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医疗服务方面存在不了解群众需求、形式主义严重的问题。同时,还有些医务工作者工作浮于表面,对团队合作以及职业奉献意识较为浅薄,医院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导致岗位职责不清晰。
3.职业道德教育机制不健全。当前,部分医院在开展作风建设工作时,忽视了思政教育,在职业道德、态度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滞后的问题,导致职工对于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天职的理解不够深刻,没能很好地发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部分职工对于新时期党建内容、医疗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不深入,知识结构不合理,导致部分职工不能严格依法执业、遵守行业规范、恪守法律底线和职业道德底线,甚至出现违法行为。医疗单位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缺失,使得医疗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缺乏针对性的引导,职业认同感不高,使得医疗服务过于形式化,进一步为医患关系的协调埋下隐患。
二、基于医患关系管理优化作风建设机制的有效路径
现代医疗改革机制的不断深化,在推进医疗服务体系优化改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医疗单位工作队伍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社会民生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全面落实医改政策时,公立医疗单位应发挥示范作用,结合医院实际,制定适合医院特点的长效管理机制,一步一个脚印打牢坚实的基础,建设良好的医疗环境,进一步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一)建立健全作风建设监督管理机制,明确医务岗位职责
作风建设作为长期工作,在推进新时期作风管理工作时,应加强管理与监督制度的制定、优化与调整。为此,在建立健全作风建设监督管理机制的实践过程中,第一,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院、科、个人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抓作风与抓业务、抓管理相结合。逐步确立长效管理机制,将作风建设的整体目标细化并落实到常规教育、管理工作中,进一步明确工作检验与考核标准。如,医院可以通过 “廉政风险点”建设、“警示教育月”活动、行风查房、患者意见调查等形式,对医疗单位作风实际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与检验。第二,构建覆盖医疗服务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医院可以通过行风监督岗位的设置,规范执行作风监督制度,结合管理情况及时排查问题,研究针对性的管理方案,为和谐医患关系的确立与维护提供保障。第三,应结合新时期党建工作目标、任务与指导方针的变化,及时调整作风建设的实际工作内容,优化监督与管理制度,针对性地解决医患矛盾,优化医疗服务整体质效。 (二)基于人本理念,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
在医疗服务工作中,逐步落实现代黨建作风建设问题,应基于人本管理角度,构建起良好的工作环境,让职工将作风建设的硬性规定转化为自觉行为,从根本上转变理念。从宏观管理层面出发,公立医疗单位应尽快把转变作风作为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把作风建设作为创建现代化医院的龙头和抓手。在实际工作中,采用硬性制度约束与柔性管理原则相融合的方式,建设和谐、公正、平等的工作环境,提升公立医疗单位的形象。同时,还应紧抓作风问题,从单一的主管部门抓作风向全方位、多层次开展行风工作转化,推进医患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
(三)创新医德医风作风建设形式,拓宽医患沟通途径
信息时代,医疗工作者的职业态度、思想认识与价值观念等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个别人职业道德观念出现偏差,出现收受红包等严重作风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医疗单位应积极引进现代技术,根据网络时代智慧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要求,加强大数据、远程监控、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引进,全面、动态地掌握医疗服务情况,拓宽患者反馈意见的途径,构建高效沟通平台;另一方面,创新作风建设工作的实践形式,加强网络阵地的思政教育管理与舆论引导。在规范医疗工作者服务形式的基础上,切实深入职工群体,深入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变化,对教育管理形式进行优化。如,医院可以通过公众号、门户网站、APP等新媒体平台,定期向职工推送优秀职工事迹、医疗服务规范调整、时政信息、党建任务与路线等内容,全面提升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加强同情心和责任感的情感教育,推进公立医院良好医德医风的整体构建。
(四)以医疗患者差异化的需求为导向,优化医疗服务品质
医疗保障服务作为民生工程的基础建设内容,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公立医疗单位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应切实从群众角度出发,在保证医疗服务规范性的同时,尊重患者、关爱患者,保证技术性与非技术性医疗服务的品质。具体来讲,在提供医疗、咨询、护理等服务的过程中,应注重服务细节,合理安排就医服务流程,简化排队等候、业务咨询、费用缴纳等流程。如,可以在咨询服务站增设专业服务人员,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水杯、报刊、轮椅等;提供药物、导医咨询服务,详细解答患者的用药、就医需求问题,针对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陪同服务等。优化医疗服务的品质,从细节出发,提升医疗资源整体配置的科学性,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实到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实际工作中,真正把病人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针对性地解决医疗患者的服务需求,提升医疗患者与家属的满意度,缓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五)发挥优秀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为作风建设夯实群众基础
新时期,医疗单位在推进医德医风建设工作时,应注重基层党组织领导、组织、教育、示范等作用的发挥,积极探索群众发展路线。首先,应合理发挥优秀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公立医疗单位的作风建设是一项周期性、综合性的教育管理工作,为提升医疗工作人员作风建设工作的参与度,在开展思政教育、党建工作时,基层党员与干部队伍应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在实践工作中,首先贯彻从严治党、严于律己、认真负责、率先垂范的原则,为医患关系的协调提供支持。其次,医院党委应注重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建设,逐步加强党员队伍、预备党员、基层职工的思政教育。在全院各党支部中开展学习型、廉洁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要求支部在组织活动时,深入群众,带领职工群体共同参与到作风建设中。最后,调动医疗工作队伍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合理的奖惩制度、绩效考核机制,激发医疗工作者的岗位服务热情。如,公立医疗单位可以通过评选“服务之星”“先进工作者”等优秀职工称号等形式,选出先进工作者,进行公开表彰、颁发物质奖励,用身边的优秀事例,引领作风建设工作。
结语
作风建设作为新时期医院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对医患关系的构建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公立医疗单位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应切实从群众角度出发,在保证医疗服务规范性的同时,尊重患者、关爱患者,保证技术性与非技术性医疗服务的品质。具体来讲,在提供医疗、咨询、护理等服务的过程中,应注重服务细节,合理安排就医服务流程,简化排队等候、业务咨询、费用缴纳等流程。面对现阶段医疗患者与家属差异化的服务需求,公立医疗单位应将医德医风建设视为重要的切入点,针对现阶段医院工作者服务意识不强、思政教育形式单一、工作监管机制不健全等方面问题,通过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加强职工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注重医疗服务细节调整、组建高素质医疗工作队伍、发挥优秀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等方式,全面优化作风建设工作,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更人性化、便捷性的医疗服务,推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构建。
参考文献:
[1] 笃靓瑶.探讨创新医院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9):215-216.
[2] 赖月花,廖灵敏.公立医院构建医患信任与和谐医患关系分析——基于北京三甲医院科层制视角[J].卫生软科学,2019,(10).
[3] 佘娜.医院政工加强思政作风工作的策略[J].管理学家,2019,(1):20-21.
[4] 肖云.浅议医院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44.
[5] 鲍萍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立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8,(4):89-90.
关键词:公立医疗机构;医患关系;作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19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4-0156-03
在新医疗政策的广泛影响下,公立医院的作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管理工作。在开展作用建设工作过程中,医疗单位应围绕现代医疗行业发展需求与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做好医患关系的协调工作,组建具备高水平职业素养、业务能力与服务意识的医疗工作队伍,为医疗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公立医疗单位应尽快将转变作风作为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把作风建设作为创建现代化医院的龙头和抓手。在实际工作中,采用硬性制度约束与柔性管理原则相融合的方式,建设和谐、公正、平等的工作环境,提升公立医疗单位的形象。同时,还应紧抓作风问题,从单一的主管部门抓作风向全方位、多层次开展行业作风工作转化,推进医患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
一、当前公立医疗机构医患关系协调的重要性与面临的问题
(一)做好医患关系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1.医疗单位作风建设的要求。医疗单位的作风包含医疗人员的专业素养、职业品格与单位发展面貌等,是医疗行业宗旨和性质的外在表现,救死扶伤、人道主义是最传统和最广为人知的医院工作作风。医疗行业的从业者相较于其他的行业,具有专业性强、业务要求高、服务范围广泛等特点,需要医务人员以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进行工作。因此,医疗单位的作风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现阶段,社会公众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公立医院的整体作风建设提出了优化创新的要求,基于医患关系的协调发展,对作风建设的形式、内容进行改革成为医疗单位落实现代发展目标的有效策略。
2.强化作风建设的积极意义。首先,推进新时期医疗单位作风建设优化改革,可以有效提升党建基层工作的实效性,能够实现深入群众、切实解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的目标,对于落实现代党建任务目标提供了助力。其次,加强医院工作作风建设,有利于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医院职工加强学习,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优化服务手段,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职工的整体医疗服务质效,对于增强公立医疗单位核心竞争力也有着积极作用;最后,互联网技术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转变了公立医院原有的医疗服务形式,在促进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对医疗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专业水平与服务意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作风建设形式,可以有效提升医疗单位的职工教育水平,拓展医疗人员参与专业教育的途径。
(二)协调医患关系面临的实践工作问题
1.对作风建设缺乏正确认识。作风问题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公立医院作为面向社会提供公共医疗服务的单位,应遵循党组织对于现代建设的目标与要求,强化作风建设与管理。然而,现阶段部分单位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在医疗服务方面,部分医院领导只注重技术性业务管理,忽视了非技术性的医疗服务管理,医务工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医疗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体会不深,认为医疗工作太辛苦,流露出得过且过的思想。一些职员缺乏服务意识与责任心,态度敷衍、恶劣,不仅影响了医院的整体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医患关系恶化。
2.监督管理制度有待完善。随着医改政策的不断实行,公立医疗单位原有的监督与管理体系也需要进行对应性的调整,才能保证作风建设目标的有效落实。但从实践调查来看,目前,部分医疗单位的改革脱离发展实际,有些工作领域的管理制度存在空白,有些制度则缺乏先进性,流程亦不清晰,导致有些职工借机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医疗服务方面存在不了解群众需求、形式主义严重的问题。同时,还有些医务工作者工作浮于表面,对团队合作以及职业奉献意识较为浅薄,医院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导致岗位职责不清晰。
3.职业道德教育机制不健全。当前,部分医院在开展作风建设工作时,忽视了思政教育,在职业道德、态度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滞后的问题,导致职工对于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天职的理解不够深刻,没能很好地发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部分职工对于新时期党建内容、医疗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不深入,知识结构不合理,导致部分职工不能严格依法执业、遵守行业规范、恪守法律底线和职业道德底线,甚至出现违法行为。医疗单位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缺失,使得医疗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缺乏针对性的引导,职业认同感不高,使得医疗服务过于形式化,进一步为医患关系的协调埋下隐患。
二、基于医患关系管理优化作风建设机制的有效路径
现代医疗改革机制的不断深化,在推进医疗服务体系优化改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医疗单位工作队伍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社会民生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全面落实医改政策时,公立医疗单位应发挥示范作用,结合医院实际,制定适合医院特点的长效管理机制,一步一个脚印打牢坚实的基础,建设良好的医疗环境,进一步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一)建立健全作风建设监督管理机制,明确医务岗位职责
作风建设作为长期工作,在推进新时期作风管理工作时,应加强管理与监督制度的制定、优化与调整。为此,在建立健全作风建设监督管理机制的实践过程中,第一,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院、科、个人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抓作风与抓业务、抓管理相结合。逐步确立长效管理机制,将作风建设的整体目标细化并落实到常规教育、管理工作中,进一步明确工作检验与考核标准。如,医院可以通过 “廉政风险点”建设、“警示教育月”活动、行风查房、患者意见调查等形式,对医疗单位作风实际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与检验。第二,构建覆盖医疗服务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医院可以通过行风监督岗位的设置,规范执行作风监督制度,结合管理情况及时排查问题,研究针对性的管理方案,为和谐医患关系的确立与维护提供保障。第三,应结合新时期党建工作目标、任务与指导方针的变化,及时调整作风建设的实际工作内容,优化监督与管理制度,针对性地解决医患矛盾,优化医疗服务整体质效。 (二)基于人本理念,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
在医疗服务工作中,逐步落实现代黨建作风建设问题,应基于人本管理角度,构建起良好的工作环境,让职工将作风建设的硬性规定转化为自觉行为,从根本上转变理念。从宏观管理层面出发,公立医疗单位应尽快把转变作风作为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把作风建设作为创建现代化医院的龙头和抓手。在实际工作中,采用硬性制度约束与柔性管理原则相融合的方式,建设和谐、公正、平等的工作环境,提升公立医疗单位的形象。同时,还应紧抓作风问题,从单一的主管部门抓作风向全方位、多层次开展行风工作转化,推进医患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
(三)创新医德医风作风建设形式,拓宽医患沟通途径
信息时代,医疗工作者的职业态度、思想认识与价值观念等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个别人职业道德观念出现偏差,出现收受红包等严重作风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医疗单位应积极引进现代技术,根据网络时代智慧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要求,加强大数据、远程监控、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引进,全面、动态地掌握医疗服务情况,拓宽患者反馈意见的途径,构建高效沟通平台;另一方面,创新作风建设工作的实践形式,加强网络阵地的思政教育管理与舆论引导。在规范医疗工作者服务形式的基础上,切实深入职工群体,深入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变化,对教育管理形式进行优化。如,医院可以通过公众号、门户网站、APP等新媒体平台,定期向职工推送优秀职工事迹、医疗服务规范调整、时政信息、党建任务与路线等内容,全面提升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加强同情心和责任感的情感教育,推进公立医院良好医德医风的整体构建。
(四)以医疗患者差异化的需求为导向,优化医疗服务品质
医疗保障服务作为民生工程的基础建设内容,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公立医疗单位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应切实从群众角度出发,在保证医疗服务规范性的同时,尊重患者、关爱患者,保证技术性与非技术性医疗服务的品质。具体来讲,在提供医疗、咨询、护理等服务的过程中,应注重服务细节,合理安排就医服务流程,简化排队等候、业务咨询、费用缴纳等流程。如,可以在咨询服务站增设专业服务人员,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水杯、报刊、轮椅等;提供药物、导医咨询服务,详细解答患者的用药、就医需求问题,针对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陪同服务等。优化医疗服务的品质,从细节出发,提升医疗资源整体配置的科学性,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实到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实际工作中,真正把病人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针对性地解决医疗患者的服务需求,提升医疗患者与家属的满意度,缓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五)发挥优秀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为作风建设夯实群众基础
新时期,医疗单位在推进医德医风建设工作时,应注重基层党组织领导、组织、教育、示范等作用的发挥,积极探索群众发展路线。首先,应合理发挥优秀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公立医疗单位的作风建设是一项周期性、综合性的教育管理工作,为提升医疗工作人员作风建设工作的参与度,在开展思政教育、党建工作时,基层党员与干部队伍应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在实践工作中,首先贯彻从严治党、严于律己、认真负责、率先垂范的原则,为医患关系的协调提供支持。其次,医院党委应注重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建设,逐步加强党员队伍、预备党员、基层职工的思政教育。在全院各党支部中开展学习型、廉洁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要求支部在组织活动时,深入群众,带领职工群体共同参与到作风建设中。最后,调动医疗工作队伍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合理的奖惩制度、绩效考核机制,激发医疗工作者的岗位服务热情。如,公立医疗单位可以通过评选“服务之星”“先进工作者”等优秀职工称号等形式,选出先进工作者,进行公开表彰、颁发物质奖励,用身边的优秀事例,引领作风建设工作。
结语
作风建设作为新时期医院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对医患关系的构建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公立医疗单位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应切实从群众角度出发,在保证医疗服务规范性的同时,尊重患者、关爱患者,保证技术性与非技术性医疗服务的品质。具体来讲,在提供医疗、咨询、护理等服务的过程中,应注重服务细节,合理安排就医服务流程,简化排队等候、业务咨询、费用缴纳等流程。面对现阶段医疗患者与家属差异化的服务需求,公立医疗单位应将医德医风建设视为重要的切入点,针对现阶段医院工作者服务意识不强、思政教育形式单一、工作监管机制不健全等方面问题,通过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加强职工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注重医疗服务细节调整、组建高素质医疗工作队伍、发挥优秀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等方式,全面优化作风建设工作,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更人性化、便捷性的医疗服务,推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构建。
参考文献:
[1] 笃靓瑶.探讨创新医院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9):215-216.
[2] 赖月花,廖灵敏.公立医院构建医患信任与和谐医患关系分析——基于北京三甲医院科层制视角[J].卫生软科学,2019,(10).
[3] 佘娜.医院政工加强思政作风工作的策略[J].管理学家,2019,(1):20-21.
[4] 肖云.浅议医院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44.
[5] 鲍萍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立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8,(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