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适应我国未来人才发展需求,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突出问题导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1]
  因此,如何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更新历史教学设计思路,培养高校和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一线高中历史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统编版《全球航路的开辟》一课,来谈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宏观立意树课魂
  聂幼犁教授曾指出,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存在“平平的铺陈、散架的内容、强扭的逻辑、走偏的思路”等问题,[2]不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缺乏整合教学资源和宏观定位教学意义的意识,即“教学立意”意识。教学立意就是,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和适当整合,从而确定教学的主题、灵魂或者线索。好的教学立意不仅站位要高,还要能贯通本课以及本课前后的学习内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 能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3]因此,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必须站在这样一个“育人目标”的前提和高度来进行思考。
  新课标对“新航路开辟”一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与旧课标主要站在“世界市场形成”的视角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意义不同,新课标主要是站在“人类共同体”的视角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意义的。
  关照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倡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中国为建立合作共贏的新型国际关系做出了很多努力,因此,基于新高考实施意见和新课标精神,笔者将“理解新航路的开辟对于构建‘人类共同体’的作用,感悟当今中国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作为本课的教学立意,即本课的课魂。
  二、中观建构立框架
  根据教学立意,我将本课设置为“分散的文明,朦胧的认识”、“勇敢的开拓,大胆的求证”、“紧密的链接,广泛的联系”、“时代的差异,文明的思考”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分散的文明,朦胧的认识”。学生通过观察不同时期人们描绘的世界地图,认识到在15世纪以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朦胧不清的。虽然通过丝绸之路,部分欧洲人认识了瓷器、丝绸等中国商品,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神秘的国度“中国”,但总体而言,世界各地的人类交往很少,文明基本处于分散发展的状态,人类尚未形成一个真正的共同体。
  环节二:“勇敢的开拓,大胆的求证”。15世纪末到16世纪,一些勇敢的欧洲航海家追波踏浪,克服种种困难,开辟了由欧洲前往亚洲、美洲等地的航路。为了还原历史情境,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纪录片。学生对在纪录片中获取到的大量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并且锤炼语言,专业化表达。他们分别从“原因广度”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原因;从“原因深度”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学生通过此环节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是推动人类共同体逐渐形成的根本原因。
  环节三:“紧密的链接,广泛的联系”。引导学生主要从“人类共同体”形成的角度来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从“全球交通网络”、“世界市场形成”、“世界人口迁移”、“世界物种交换”、“世界疾病传播”等方面总结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形成了紧密的链接和广泛的联系,是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的重要的一步,推动了人类共同体的形成。
  环节四:“时代的差异,文明的思考”。用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引导学生辨析“人类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异同。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两者在时代背景、主导者、主观目的和客观影响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同。新航路的开辟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为了资本原始积累和追求更大的利润而进行的对外探索和殖民掠夺,给被殖民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客观上推动了人类交往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了人类整体化的进程,即“人类共同体”的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中国政府基于全球化的现状,认为在当今文明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提出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积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4]在比较分析后,我引导学生反思:如果说,在15、16世纪的时代,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共同体”的形成不得不靠这样的苦难和伤痛作为代价,那么,在后文明时代的今天,加快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又需要怎样的新路径?
  以上四个环节,逻辑清晰,主线突出,共同支撑起本课的教学框架。
  三、微观透析提素养
  历史新高考的命题原则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为目的,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的宏观立意、中观建构以后,在微观层面,我以唯物主义史观为基础,重视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惯用历史地图,强化时空观念
  如果一开始就给学生展示文字材料,表现形式则较为枯燥,无法立即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历史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识读地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有利于锻炼其观察、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因此我选取了《古代中国“天圆地方”示意图》、《8世纪欧洲人绘制的地图》、《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来了解新航路开辟之前的世界是怎样的?为什么在如此长的时间内,人类都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整体(共同体)?   当然,在其他教学环节我也多次用到了历史地图。比如,我用了“15世纪前中西方传统商路图”来说明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设置学生活动“在世界地图上画出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航海路线”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用了“教皇子午线划分图”来帮助学生记忆不同国家的殖民范围;用了“18世纪后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来说明新航路的开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用了“商品、贸易示意图”来展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等等。
  (二)精选文字史料,培养史料实证
  文字史料是最常用的教学资源。首先,选材要“真”,尽量选取一手史料、或在正式出版学术著作或权威官方平台获取。而且要注意还原原文真实意思,切忌断章取义。其次,选材要“精”,要尽量选择简洁的史料,篇幅不能太长,表述不能太繁琐。而且一定要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学生从中获得理性认识。最后,选材要“新”,尽量选取贴近现实和生活的史料,这样能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第一环节“分散的文明,朦胧的认识”中,我引用了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所著《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中的一段文字:“1450年前后,约有3.5至4亿人生活在地球上,他们操着数千种语言,信奉着数百种宗教并为数百位政治统治者所管辖着。虽然有着四千余年文明的影响,四处传播和劝服他人改变信仰的宗教以及各种帝国式的统治框架,可是在任何一种深层意义上,此时的人类还不是一个共同体。巨大的鸿沟依然普遍存在。”此段材料就很好地点出了本课的课魂“人类共同体”。学生运用史料并结合地图理解到,15世纪中叶人类文明仍处于分散状态,人类共同体在此时尚未形成。
  在第二环节“勇敢的开拓,大胆的求证”中,我引用了马克思所著《资本论》中的一句话:“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是经济扩张的表征,它客观上推动了人类共同体形成。
  在第四环节“时代的差异,文明的思考”中,我再次引用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所著《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中句子:“在政治领域中,这一进程导致了数量更少的的、实力却更强大的国家的出现,并造成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之间鸿沟的不断加深。”与开头相呼应,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并认识到:当今世界出现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加深了世界交流的鸿沟。在反思后文明时代“人类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方案。
  (三)注重问题引领,提升历史解释
  “问题引领”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此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通過设置“什么是人类共同体?”“16世纪之前世界人类交往存在哪些鸿沟?”“什么叫新航路?”“是什么驱动他们去开辟新航路?”“新大陆的发现是偶然还是必然?”“你认为新航路的开辟和人类共同体有何关系?”“进入新时代,我们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人类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异同?”等问题,形成问题链将本课核心知识串联在一起,问题设置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历史和合理解释历史。
  (四)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家国情怀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了解、认识和感悟历史,需要先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要设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历史丰满、灵动起来,从而增强学生的感受力,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
  比如,在第二环节“勇敢的开拓,大胆的求证”中,我特别引导学生阅读、想象和感悟关于麦哲伦船队船员皮加费塔的一段日记。“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我们吃的饼干已不是饼干,而是爬满虫子、发出老鼠尿味的粉渣。我们喝的是早已腐臭的黄水,令人作呕……”这段材料描绘了航行船员的生活细节,学生通过这些历史描述回到了历史现场,深刻感受到新航路开辟的艰辛与不易,从而更加体悟开拓者的勇气与毅力。
  在第四环节“时代的差异,文明的思考”中,我用了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关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视频:“通过“一带一路”合作,东部非洲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白俄罗斯第一次拥有自己的轿车制造业,印尼、泰国等东南亚正在建设高铁……“张维为教授的这一段演讲,用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当今文明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应该再走暴力血腥和零和博弈的老路,中国为构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很好的诠释。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深刻体会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与责任担当,树立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升华了家国情怀。
  四、结语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而教学设计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指导着整个教学活动,影响教学效果的达成。教学设计应该在以往课改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紧扣学科核心素养,不断创新,才能培养适应我国新高考的优秀人才,从而实现我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注释】
  [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
  [2]聂幼犁:《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立意》,华东师大教科院课程系聂幼犁教授公开课件,2014年,第2页。
  [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页。
  [4]中国新闻网:《习近平致力倡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年10月7日。
其他文献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提问来提高自主学习型课堂的实效性和达成度,培养历史核心素养,是每个历史执教者都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课堂提问的相应策略:启发性、链接性、对比性、反思性。  一、启发性提问,注重启发引导  启发性策略,就是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思考、判断,从而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1] 在历史课堂上,启发性提问必不可少,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
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新的发展格局给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伴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确立和中国资本市场三十而立,消费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食品产业将迎来关键变革和发展新机遇,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武提出。  他相信,未来,高品质、具有良好品牌形象的产品将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家国情怀”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具有的人文追求,体验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是人民版必修二的第二专题,主要介绍的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曲折发展历程。在学习和探究这一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不同阶层人的家国情怀及其巨大的推
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42题是历史试题的点睛之笔。该题通过对历史文化传统的考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四翼考查要求,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读罢此题感慨良多,研究此题意义重大。  原题(括号内容为试题省略的《国史大纲》原文,本文作者所加。)如下: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
目前,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已开始投入使用。就当前可见的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册来看,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插图类型多样,信息量丰富,与文字部分匹配度较高,是教科书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就类型来看,部编教科书中的插图包括地图、文物图、人物图、遗迹遗址图、历史照片(场景图)等。教科书在插图设置方面的考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插图应当包涵较丰富的信息量,能够传达真实有效的历史信息。
阅读是最基础的学习能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1]。然而初中历史课堂“划重点”现象由来已久,阅读粗浅,满足于梳理要点,重记忆轻思维的碎片化学习,难以提升历史素养。历史学习不是简单、机械的识记,而是以资源为
单元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对单元内容进行优化重组的教学方案。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通过明确的单元教学目标、重组单元教学内容、开展单元学习活动、评价单元教学效果等流程完成单元教学任务,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1]在历史教学中倡导单元设计教学,在当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新教材实施的背景下,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整体性发展,也更能够体现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纲要”的编写理念。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有效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强调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而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因此,家國情怀在诸素养中处于核心地位,被称为“历史教育的根本归旨”[2]。那么
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即抽象思维。“历史的逻辑思维是在感知历史事实、形成历史表象的基础上,以抽象了的历史概念为运用形式,以认识历史的本质为目的的思维活动。”[1]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指的是:“人们在历史学科领域,运用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历史推理和历史论证等思维形式反映历史事实、历史规律的思维活动中应具备的能力。”[2]  高考评价
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日益严峻,防境外输入病例成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新国展)成为首都机场入境北京旅客的转运集散地,全国各省区市都在此设立临时转运点,开展入境进京人员的接收、转运工作。  3月中旬,首都联防联控机制启动境外入京人员分流转运工作,为做好人员登记转运和服务保障工作,平顶山市按照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指挥部的部署安排,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选派驻京联络处和市疫情防控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