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场》中叙事视角转换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an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叙事作品中不是运用单一视角完成创作的,实际上,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作者会交叉使用聚焦类型,有些作家在创作中能够甚至刻意安排多种聚焦类型。本文从经典叙事学的视角出发,以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视角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比名利场原文和曹明伦的译本,研究译者受互文语境的影响,如何实现不同聚焦视角的转换,给读者带来虚实相生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名利场;叙事视角;曹明伦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2-0091-02
  《名利场》是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代表作品,小说以两位主要人物贝基和艾米莉为主线,讽刺了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虚伪奢侈。本文选取曹明伦教授的节译本,在叙事学的视角下,从译本中涉及的视角转换和叙述层次两个角度,对译本进行翻译研究,探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与文本形成互文语境,如何影响译者的翻译过程,给读者带去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一、名利场原文本和译文本中视角转换
  一般情况下,作者在一部叙事作品中不会使用单一的视角类型,相反他们会安排多种叙事视角贯穿于整部作品,这便是视角的变音,或者视角的变异。
  例一:
  原文:And now, being received as a member of the amiable family whose portraits we have sketched in the foregoing pages, it became naturally Rebecca’s duty to make herself, as she said, agreeable to her benefactors, and to gain their confidence to the utmost of her power.
  译文:在此前的书页中,我已经大致勾画了克劳利家那些和蔼可亲的家人,而一旦被接受为这个家庭之一员,用吕贝卡自己的话说:拼命讨恩人欢心,竭力获主人信任,自然就成了她的天职。
  原文中,作者以无所不知的视角为读者描绘先前发生的事,为后文发生的事做铺垫,这一整句中的内容全是作者以全知视角为读者透露作者所知之事。而在译文中译者先用第一人称以全能视角来提及先前发生之事,再把视角转向主人公吕贝卡,引出下文要讲述的内容。
  按照热内特的视角类型分类观点,曹明伦在翻译时由零聚焦视角转向第三人称内聚焦视角,这种方式在赢得读者的信任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空白和悬念,为这一章节所要叙述的内容做铺垫,引起读者的兴趣。
  例二:
  原文:Thus it was that our little romantic friend formed visions of the future for herself, —nor must we be scandalised that, in all her castles in the air, a husband was the principal inhabitant. Of what else have young ladies to think, but husbands? Of what else do their dear mammas think? “I must be my own mamma,”said Rebecca;not without a tingling consciousness of defeat, as she thought over her little misadventure with Jos Sedley.
  译文:我们爱幻想的小朋友就这样憧憬着自己的未来—在她憧憬的空中楼阁中,首要人物便是一位丈夫,但我们千万别为此感到惊讶。除了想有个丈夫,年轻姑娘们还会想什么呢?她们亲爱的妈妈不也总想女儿的婚事?“我只能替我妈妈担起这个责任了,”吕贝卡暗想,不过当想到与乔斯·塞德利那一小段阴差阳错的遭遇,她心中也并非没有一丝因挫败而生的刺痛感。
  译文中第一到三句为第一叙述声音,作者进入到作品中变成“自我”意识叙述者,说明自己存在,有意流露出作者的写作痕迹,这种做法会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作品中的叙述方式来。同时叙述者也希望通過突出叙述行为在读者和故事之间造成间离效果,体现出作品的艺术性。接着转向第三人称全知叙述,此为第二叙述声音。最后以自由间接话语来叙事,吕贝卡的言语以叙事者“我”用自由间接来表达,这是第三叙述声音。
  二、名利场原文本和译文本中的叙述层次
  叙事讲述的任何时间都处于一个故事层,下面紧接着产生该叙事的叙述行为所处的故事层。第一叙事的叙述主体是故事外的主体,第二叙事(元故事)则为故事主体。其中,元故事叙事,又称为“二度叙事”,是一种可以追溯到史诗叙述的发端形式。从一个叙述层到另一个叙述层的过渡原则上只能有叙述来承担,叙述正是通过话语使人在另一个情景中了解另一个情景的行为。叙述话语。转喻与预叙,倒叙,集叙和赘叙构成一个体系。将叙述转喻这个术语推而广之,用它指上述一切违规现象。
  例一:
  译文:“竟如她所说:‘我在这世上举目无亲,除了自食其力,什么都指望不上;可那个红脸蛋儿的小姑娘阿米莉亚,还没我 一半聪明,倒有一万英镑家产,有豪宅安居,衣食无忧。而我,可怜的吕贝卡,虽身材比她好得多,却只能靠自己,靠自己的头脑。好吧,咱们走着瞧,看我的头脑能不能 给我带来一种体面的生活,看我有朝一日能不能让阿米莉亚小姐看到,其实我比她强。 倒不是我讨厌可怜的阿米莉亚,因为谁会讨厌那样一位性情温和、于人无害的人儿呢? 可要是有一天,我在这世间的地位能在她之 上,那该多好呀!说到底,我为什么就不该有那么一天呢?’”   对比原文后发现,在此例中,原文中由第三人称内聚焦视角转向零聚焦视角,由故事内层向故事外层转变,又回到故事内层,将吕贝卡的心理活动展露在读者面前,从心理活动来刻画吕贝卡矛盾的心理活动。同时由同故事转向异故事。“poor Rebecca (and my figure is far better than hers) has only herself and her own wits to trust to.”和译文中“而我,可怜的吕贝卡,虽身材比她好得多,却只能靠自己,靠自己的头脑。”
  对比之下,在译文中这句话实际上是译者介入到小说中吕贝卡的心里独白,出现了视角越界,即在采用一种视角模式时,违规的进入另一种视角模式。给读者带来虚实相生的感受,更形象地描绘出了吕贝卡当时矛盾、自负的形象。
  然而译文中将“said the friendless girl”前后双引号的部分都翻译成吕贝卡实实在在已经说过的话,就使原文便成了第三人称内聚焦视角同故事叙述,叙述者吕贝卡作为叙述者在译文中作为人物出现并发出话语,但是译者在翻译时与文本产生互文语境,将译者自己带入文本语境中,分不清到底是译者还是吕贝卡在发出声音。
  例二:
  译文:“就这样,她和罗斯小姐一起读了许多 令人愉悦的英法文学作品。在那些书的作者中,值得一提的有学识渊博的斯摩莱特博士、匠心独运的菲尔丁先生、优雅而奇幻的小克雷比雍(就是我们不朽的诗人格雷推崇备至的那个克雷比雍),还有无所不通的伏尔泰先生。
  克劳利先生有次问那两位年轻人在读什么书,她们的老师回答说 “斯摩莱特”。“啊,斯摩莱特,”克劳利先生相当满意地说,“他写的历史很枯燥, 但绝不像休谟先生写的历史那么有危害性。你读的可是本历史书?”“是的,”罗斯小姐回答,不过她没有说明那是本《汉弗莱·克林克游历史》。”
  在这个例子中,原文和译文均从非聚焦型视角向外聚焦视角转变。由第三人称异故事向第三人称同故事变化,一共经历两个叙述层。由此可以看出译文在一定程度上忠实于原文。所以在翻译研究的过程中,不一定从传统的翻译方法来看译文和原文是否忠实,是否脱离原文,也可以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三、结论
  叙事学视角是小说写作的一个重要的叙事技巧。通过将《名利场》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可以发现评价译文的手段,不只可以从传统的翻译手法入手,也可以从叙事学角度,对译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译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与原文文本形成互文语境,使译者视角穿梭在译文中,给读者虚实相生的阅读体验,但是译者需要考虑译文塑造的小说人物形象是否忠实于原文塑造的小说形象。
  参考文献:
  [1]Whitebrook,M.Identity,Narrative and Politic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2]William Thackeray.Vanity Fair[M].W.W.Norton&Company,1994.
  [3]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热奈特.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5]萨克雷,曹明伦.名利场第10章(節选)[J].中国翻译,2018,(03):113-114.
  [6]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邵璐.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叙事文体学趋势[J].外语研究,2011.
其他文献
【摘要】连环画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读物,他们能够通过连环画来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进行更多的了解。连环画又被称为小人书,主要是由图片和文字共同构成,一般是由一些文学作品进行改编的,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等,深受小朋友们的欢迎。连环画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将原著照搬到连环画中,而是通过解构与重塑进行二次创作,但是不能够偏离原著太多,从而通过连环画来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首先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艺术性和思想性也极为丰富,因而对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价值探究也非常的重要。在本文的研究中,通过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在重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艺术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其积极的思想价值,以及在思想塑造工作中的深广意义。本文不仅肯定了传统民族音乐在思想塑造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从彰显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内在美的品格、深化传统
期刊
【摘要】黄梅戏独特的唱腔、通俗易懂的戏词、丰富的表现力使其广为流传,向世界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现如今黄梅戏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戏曲自身学习难度大,另一方面新兴的影视艺术形式对黄梅戏不断发起冲击,其影响力为主要流传于安庆地区的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极具地方特色,其影响力不断减弱,已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因此,我们必须对如何发展黄梅戏做出思考。本文将尝试分析黄梅戏的文化本质及发展形势,探索戏
期刊
【摘要】线在艺术领域的运用非常广泛,在中国画中对线的研究历史更为悠久,从这些中国画发现,中国的山水画中线条运用得尤为突出。中国山水画绘画过程中的线,贯穿统一了形形色色、丰富变化的绘画技法和笔法,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借助多样的造型强化表现力,使作品更具空间感与层次感。  【关键词】山水画;线条;空间;塑造作用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如何译好古典诗歌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至关重要。本文从诗学、认知隐喻学和翻译学的视角,结合许渊冲版苏轼诗词翻译,分析中国诗歌意境与意象的特征和功能,指出此类翻译应遵循“文化等效+音形再现”的复合翻译标准,以此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诗歌;意境;意象;文化等效;音形美现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2-006
期刊
【摘要】桑植民歌是我国众多民歌中的一种,其本身并不是单独一个民族的歌曲,而是如土家族、苗族等多个民族集合而来的一种民歌,是当地传唱比较多的民歌类型。相对于一般的民歌来说,桑植民歌可以说是兼容百家所长,在各个领域都有其自己独特的地方,尤其是桑植民歌的表演中,更是有着自己最独特的地方。所以,充分探究桑植民歌的内容,有利于对桑植民歌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将其传承下去,并融合在全新的歌曲之中,促进其发展。针对
期刊
【摘要】乐亭大鼓作为“冀东三枝花”之一,既感性又抽象。其唱腔设计和作品意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唱词内容蕴涵着深厚的育人价值。本文以部分唱段为例,分析乐亭大鼓的育人价值,说明其唱腔设计和作品意境。  【关键词】乐亭大鼓;唱词;文学;育人价值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2-0074-02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
期刊
【摘要】河北民间舞蹈在漫长的历程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彰显了深刻的文化魅力。珍贵的河北民间舞蹈,不仅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而且也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底蕴。随着岁月的更迭和时代的不断变迁,河北民间舞蹈文化也呈现出新的特色。在此背景下,河北民间舞蹈如何紧随时代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传承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研究问题。因而,在本文的研究中,通过加强政府引导推进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联合多方平臺加强民间舞蹈文化的推
期刊
【摘要】在进行电视画面编辑的过程当中,对画面的选取,对拍摄画面的确定,对画面剪辑的规划,对画面进行拼接的特辑,对画面表达脚本的构思,对画面配音的勾画等一系列的内容都需要在对电视画面进行编辑的过程当中被使用到,这些成了对电视画面进行编辑的核心步骤所在。随着我国的电视传媒不断发展,对电视节目的画面进行剪辑的技术也随着电视传媒的发展不断提高,技术层面的问题不再是困扰电视节目画面编辑技术的重点,针对目前来
期刊
【摘要】伴随着全球文化发展,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时代已经到来,但中国文学在走出去的同时也面临着本土文学翻译作品寥寥无几,译者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拟以当代作家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的文化负载词英译小说为考察对象,探讨“中国形象”的书写以及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方法与问题,以期为后续译者翻译中国文学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刘震云;《一地鸡毛》;文化负载词;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