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篇:快速增长不断跨越

来源 :四川省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h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0年来,阿坝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147.9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亿元历时33年,近十亿元历时11年,突破五十亿元历时7年,突破百亿元历时4年(2007年达108.62亿元);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举跃过350亿元,2012年达到395.8亿元。
  “一五”至“十二五”:3537万元到776.02亿元
  “一五”:固定资产投资3537万元,年均增长38.77%
  自治州成立之初,落后的交通情况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交通运输投资是这期投资的重点。公路运输业投资达2320万元,占当期全部投资的65.59%。1955年成阿公路、刷马公路、威凤公路相继通车,从而改变了阿坝州翻山越岭全靠背背、牲畜驮运的运输方式。
  “二五”:固定资产投资6776万元,年均下降9.88%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建成了一批交通、电力、冶金、煤炭、机械、建材、食品、森林等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1958年,按照“以钢为纲”的指导方针,全州大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50万元,比上年增长10.42%,至1960年达1898万元。1961年响应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策略,压缩投资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了27.71%,1962年又进一步压缩,使投资规模压缩到整个“二五”时期的低谷,仅673万元。
  经济调整时期:固定资产投资3851万元,年均增长28.17%
  森林工业继续加快建设步伐,三年间累计完成投资3095万元,占当期全部投资的80.36%,确立了阿坝州工业生产以森工为重点,财政收入以“木头财政”为主要来源的格局。
  “三五”:固定资产投资6910万元,年均下降5.52%
  因“文革”影响,“三五”时期投资陡然减少,仅964万元,是“二五”以来的第二个谷底。这一时期森林工业建设投资仍占据投资的主导地位,累计完成投资2923万元,占42.3%;交通运输业投资1354万元,占19.59%;农林牧渔水利业建设规模得到加大,共投资592万元,是三年调整时期的3.08倍,是“二五”时期的2.2倍。
  “四五”:固定资产投资1.12亿元,年均增长18.14%
  在提出“备战备荒”的口号后,全国上下开始了以“三线”建设为主的大规模投资活动。阿坝州投资额骤增,其中工业建设投资仍是引领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主流,累计投资6461万元,占当期全部投资的57.6%。
  “五五”:固定资产投资2.18亿元,年均增长17.91%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阿坝州商贸流通领域加快建设步伐,完成投资1792万元,比“四五”时期增长2.23倍;市政建设开始起步,城市公用事业累计投资255万元,比“四五”时期增长2.4倍。
  “六五”:固定资产投资4.09亿元,年均增长21.34%
  80年代,全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党的十二大指引下把农业、能源、交通、教育、科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农业完成投资2945万元,占7.2%;工业完成投资10912万元,占26.66%,其中电力工业完成投资4396万元,比“五五”时期增长50.78%,占工业行业投资的比重较“五五”时期提高13.96个百分点,达到40.27%;运输邮电业完成投资3104万元,占7.58%;文教、卫生、科研得到较快发展,完成投资4839万元,占11.82%,比“五五”时期增长2.22倍。
  “七五”:固定资产投资10.34亿元,年均增长6.95%
  州委、州政府立足全州丰富的水力资源,将汶川、理县、茂县作为全州的水电能源基地,整个电力行业完成投资2.23亿元,占工业投资的59.62%。建成了草坡电站、甘堡电站、板子沟电站、百花110千伏变电站、渔子溪二级电站等一批州县骨干水电项目。在整个工业投资中,水电投资额占了工业投资的半壁江山,森林工业由于森林资源枯竭,投资大幅减少。
  “八五”:固定资产投资31.44亿元,年均增长33.17%
  投资集中在全州的优势资源水电上,整个电力行业完成投资15.87亿元,占工业投资的94.71%,比“七五”提高了43.12个百分点。整个工业在全部投资中的比重高达74.58%,成为建州50年来比重最高的时期。期间阿坝州同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国家能源投资公司联合投资建设的华能太平驿电站建成投产。
  “九五”:固定资产投资61.37亿元,年均增长15.41%
  阿坝州抓住国家实施重点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契机,投资重点从以工业投资为主,调整到以生态、交通通信业、水电、旅游业并重的投资建设格局,从而实现了全州财政收入结构由“木头财政”向“旅游、水电财政”的转变。
  “十五”:固定资产投资260.71亿元,年均增长34.6%
  阿坝州着力打造教育、交通、能源、通信四个基础和绿色、旅游、水电三个高地,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这一时期固定资产投资突飞猛进,有力夯实了经济发展后劲。一批重大项目,如九寨黄龙机场、通县油路、福堂电站、天龙湖电站、金龙潭电站、鹧鸪山隧道等建设进展顺利。
  “十一五”:固定资产投资998.53亿元,年均增长35.9%
  阿坝州加大水电、交通、旅游、教育等行业投资力度。“5.12”地震期间,阿坝州受创严重,道路、通信和房屋等公共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全州工业集中区的汶川、理县、茂县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2008年全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04亿元,比上年下降24.5%。
  2009年在中央政策支持下,全年全州投资总量达到351.3亿元。创造了建州以来的投资奇迹,1年时间完成的投资额与1991~2005年15年间累计完成的投资总额353亿元基本相当,创下了固定资产投资历年来之最:项目最多,规模最大,增速最快。2010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2.4亿元。   灾后恢复重建时期(2008~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大幅增长。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00.95亿元,比2008年增长367.1%;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0.62亿元,比2008年增长185.5%;其他投资完成10.12亿元,比2008年增长376.1%;建筑工程完成投资257.14亿元,比2008年增长441.6%;安装工程完成投资13.47亿元,比2008年增长337.3%;设备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26.30亿元,比2008年增长144.9%;其他费用完成投资25.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5.3%。
  “十二五”前2年(2011~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776.02亿元,年均增长4.5%
  2011年是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第一年,在“十二五”的前两年中,全州强力推进“一场两园十大工程”建设,着力强化投资拉动、着力改善基础设施、着力壮大产业支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平稳增长态势。一产完成投资28.52亿元,二产完成投资299.7亿元,三产完成投资447.8亿元。由此可见,三产业占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导地位。
  60年巨变:投资拉动跨越式发展
  投资总量持续扩张
  6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147.9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亿元历时33年,近十亿元历时11年,突破五十亿元历时7年,突破百亿元历时4年(2007年达108.62亿元);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举跃过350亿元,2012年达到395.8亿元。
  投资结构更趋合理
  投资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基础和前提。60年来,阿坝州的投资结构为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效果明显。1953~1978年的26年间基本建设中,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8.74∶58.59∶32.37。改革开放以后,加强了必要的调整,1979~2012年间基本建设中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12.29∶76.02∶11.69。基建投资跃上新台阶。1952年,阿坝州基本建设投资仅为0.02亿元,到2012年达到332亿元,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83.92%。
  交通运输飞速发展
  纵观60年,阿坝州发生了四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成阿公路、刷马公路等建成,使阿坝州告别了无一寸公路的落后状况;第二次飞跃:以“九寨沟环线”公路建成分水岭,阿坝州形成了旅游公路网络;第三次飞跃:利用国债资金建成的“通县油路”、“国贫公路”,使阿坝州草地油路建设实现“零”的突破,草地县公路状况大为改观;第四次飞跃:映汶高速、川主寺至汶川公路等建成,全州形成了东西南北全面贯通、各景点相互连接、畅通周边的公路交通骨架网。
  截止2012年底,全州建成大小公路1235条,公路里程达到8953公里。
  灾后重建取得重大成就
  “5.12”汶川特大地震阿坝州全域经济损失超过1800亿元,灾情惨重。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援建省市和社会各界的鼎力帮助下,全州共实施灾后重建规划项目2876个,完成投资944亿元,一个脱胎换骨的崭新阿坝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人居环境极大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灾区13万户重建住房高效完成,5万户牧民定居建设全部竣工,全州70万群众入住新居。206所学校、189个医疗卫生机构等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优质重建,群众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全面提高。
  全州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整体提升。建成了汶川映秀、水磨、茂县坪头、牟托、理县桃坪、甘堡等一大批灾后重建精品亮点,通过以点连线带面,全域推进幸福美丽家园建设。
  重大基础设施整体提升,发展条件大幅改善。境内19段国省干道1535公里道路上档升级,6500多公里农村公路全面提升,都映高速、成兰铁路、红原机场、汶马高速等重大工程或已建成,或正加紧推进;能源、通讯保障能力超过震前;水利、生态等重建项目顺利实施。以“畅通阿坝”为标志,跨越发展的新平台构建成型。
  坚持在重建中调整结构,经济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大力充实拓展“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格局,特色农牧业加快发展;工业迈上集中集约发展轨道,铝、锂、硅、晶体新材料、电子磁材、盐化工六大优势产业强势兴起,循环经济初成框架;新增4个国家4A级景区,新推出100个精品旅游村寨,阿坝旅游更具魅力,可进入性大幅提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士用药过程中的运用。方法定期对护士进行用药风险管理培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用药过程中零缺陷的原则持续质量改进,识别、分析、确认用药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中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方法对17例缓解期ALL患者进行23例次HDMTX(3.0g/m^2)连续24h静脉输注,同时给予三联鞘内
目的 比较应用术前营养支持对临床慢性放射性肠炎并发肠梗阻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收入治疗的慢性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术前是否接受营养支
2008年以来,南充市围绕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积极实施项目推动战略。不断加大对园区项目建设的投入,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大项目、好项
阿坝:壮阔斐然六十年  阿坝经济发展60年,发展之路壮阔,改革之实斐然。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工业经济硕果累累,投资建设成果辉煌。未来,阿坝将努力实现经济总量提前翻两番和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建州以来,阿坝州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城乡市场蓬勃发展,交通通讯网络日臻完善,社会事业欣欣向荣,人民生活
日语中“にんげん”、“ひこ”、“もの”三个名词都可以表示“人、人类”这个语义。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有时可以替换,有时不能替换,或替换后含义不同、语感不同。本文针对这一问
对宜宾这样一个工业优势突出的城市来说。较为强劲的工业基础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延伸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平台。进而为城市经济的加快突破奠定基础,因此。分析研究两化互动的发展状
截止2012年12月31日,德阳市灾后重建累计开工项目5489个,开工率100%;累计完工项目5474个,完工率99.7%;累计完成投资1577.6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100.6%。  自2008年9月30日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以来,德阳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将城乡住房重建与设施重建、产业重建、生态重建等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条促进灾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德阳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各项民生事业取得
红臀俗称尿布疹,是小儿一种常见的症状。我们采用四环素软膏涂抹患处,经过2年的临床应用,取得了一定疗效。1方法将患儿臀部用温热湿毛巾擦洗干净,取四环素软膏1支.用无菌针头打孔,
目的 在课程教学中提高护生循证护理(evidevee-based nursing,EBN)技能,缩小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的差距。方法 在《社区护理》课程教学中,对2002级99名本科护生加强EBN技能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