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小而美”的企业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80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2年開始,国内餐饮行业开始进入转型期,在这期间有很多以“大而全”作为卖点的大型酒楼败退市场。同时,伴随着中产阶层的崛起,消费者,尤其是“90后”“95后”年轻一代消费者也不再满足于低价、低质的“双低”产品,对餐饮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在这种消费升级和餐饮企业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小而美”成为餐饮企业的一个主要转型方向。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放弃了成本高昂的大面积门店,开始转向经营更加灵活、效率更高的小型店面,以“体验感”作为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
  在我居住的城市里,有一家来自泉州的夫妻开的小店,主营红烧牛肉配汤快餐。红烧牛肉每天定量一锅,里面特别添加了包含中药材的秘制配方,很有特色。汤有牛肉汤、牛筋汤、牛杂汤等供顾客选择,青菜常年只有一个品种:炒莜麦菜。主食则配有白饭和南方风味的酱油炒饭。由于真材实料,客单价也不低,在十几年前也要每人四十多元。小店店面不大,开在一个老社区旧房过道改的小铺面里,桌子只有六张半。店里开始只有夫妻二人和七十多岁的岳母。老人负责传菜和收拾碗筷的工作,女主人在一个隔断里当着掌柜收钱的同时,也根据客人的订单从特制大锅里选配牛肉和盛饭。男主人在一间小小的后厨炒着莜麦菜、做着汤。小店就这样貌似漫不经心地经营着,没有做过广告,但就靠着口碑,生意一天天兴隆起来。后来人手不够,男主人的侄儿也过来帮忙。每天到了饭点,客人常常在外面排起长龙。一张可以坐四个人的简易餐桌,经常拼了互相不相识的四个人。为了提高翻台率,减少客人等待的时间,小店内是不允许饮酒的。来这里的食客,许多是回头客和由回头客引来的新客。老板娘一边盛着牛肉米饭,一边麻利地收着钱,老人和侄子根据自己的节奏收着碗筷、擦着桌子,招呼着每一位新来的客人,男人在后厨炒着菜。这种和谐景象日复一日,生意也越来越好。
  随着来店里就餐次数的增加,我和他们全家逐渐熟悉起来。有时老板也抽空和我聊几句,我知道了他每天差不多四点起床,亲自到市场去选购最好的鲁西黄牛肉,货不好宁可不买;莜麦菜只选最新鲜的;大米和作料也只买大厂家的。这样就保证了食材的安全新鲜,也保证了每天饭食的口感。有一次和老板聊天,我开玩笑问他为什么不扩大经营,是不是小富即安?他慢条斯理地说,谁不想当大老板?但不急,慢慢来,先把这个小店做好。他说,我们城市最大的餐饮企业的老板也是这里的常客,曾经多次表示要一起合资开大一点的饭店,甚至直接提出要出几百万元买他的配方,但他都婉拒了。不是价格不合适,他是怕别人把关不严,做不出像他这样的厨品,辜负了一帮老食客。他说,就这样慢慢做、认真做。这可能也算是当今社会常说的工匠精神吧。
  后来,小店所在的社区划入了拆迁的范围,夫妻二人就租了一个新店面,面积大了一些。这期间,岳母去世了,侄子回家结婚去了,于是老板把女儿和女婿叫到店里帮忙。装修一新的小店生意依然红红火火,老食客依然不离不弃。客单价虽然涨到六十多元,到了饭点客人还是要在门口排队等位。现在是女儿负责收款、招呼客人,妈妈只管配餐和打包外卖,后厨由老板和女婿掌管。太忙时女婿的爸妈也会来帮忙。就这样,这个小店在我生活的城市已经持续经营了二十多年,好这口的食客隔三岔五就会光顾一下。
  从这个小店的创立和发展中我们学到了什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店,在当今人们口味越来越刁的大饮食环境中,可以持续经营二十多年不倒,依然保持红火,这就是“小而美”企业的一个典型代表。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小而美”企业的几个特点:
  第一,创业门槛不再高不可攀,凭借秘制红烧牛肉饭配方即可持续经营二十多年,显示出小众品牌的威力所在。
  第二,经营者一定要专业,专业,再专业。一定要保证质量,精耕细作,专注口味。老板每天早起认真严格地挑选食材,烹制也是亲自操作,一丝不苟,这样保证了口感,也就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第三,价格合理。因为真材实料,认真烹制,所以每位顾客的消费不低,利润也相对不错。
  第四,产品的市场定位准确,满足核心客户的体验感。小店一餐六十多元的客单价已经不低了,这个价格让小店固定了一批客户,让老板专心为这批客人服务,将有限的精力放在专为这些客人服务上,而不是将产品再细分为高、中、低档以吸引不同的顾客群。避免因精力有限造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局面。
  第五,向管理要效益,拒绝盲目扩张。小店宁可让客人等位也不盲目扩张的思路,可以从以下两点来分析:一是让客人适当等待,有意无意地暗合了饥饿营销的策略;二是小店目前是家庭式经营,不存在偷懒扯皮的情况,大家目标明确,每个人都尽心尽力。这充分体现出精细化管理、成本控制和制度的力量。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蕴藏着管理学,每一个成功的企业无不是在默默遵循着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一个企业无论是“小而美”,还是“大而全”,都是根据消费市场的变化做改变,以适应生存环境,各自都有着自身的优点。许多企业和个人只想把事业做大,但是做大的同时能保证做强、做久吗?更何况现在企业为了做大、做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最终导致失去企业掌控权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个企业“咬定青山”,保持独特的企业文化,不盲目跟风扩张,锁定目标客户群,充分满足他们的体验感,同样保证了企业的良好运转,长久不衰。
  (晴 宇摘自微信公众号“冠宗投资”,刘德山图)
其他文献
1.营地中有4个人。因为名单上有4个名字,野餐布上有4副餐具。  2.他们几天前就到了,因为帐篷边上都结了蜘蛛网。  3.他们是乘船来的,注意树边的桨。  4.附近有村庄,可以看到地上有鸡在乱跑。  5.是南风。帐篷上有个小旗子暗示了风的方向。可以通过树木枝叶的疏密判断南北。如果身处北半球,那么朝南方向的枝叶生长更旺盛。  6.是早上。利用已辨别出的南北方向来确定对应的東西方向,并利用地上的阴影推
期刊
“媚青”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2017年的《脱口秀大会》上,原意指“只知道讨好年轻人口味的流行文化”。比如,年长者(也包括年轻人自己)通过效仿所谓“年轻人”的言辞、行为方式和爱好,取悦社会中的青年群体,来获得更多的关注,以保证自己“不过时”。  时至今日,从某种程度上讲,“媚青”似乎已经成为全社会各个层面对年龄增长的焦虑:娱乐圈不断将目光聚焦在更年轻的新人身上,市场越来越多地将消费需求旺盛的年轻人作为
期刊
明末清初文人冒辟疆的一篇《影梅庵忆语》,使得他和董小宛的情事广为流传,然而在这故事里,董小宛美丽、温柔、忠诚、能干,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一切美好秉性全与冒辟疆相关,她就像一颗小卫星,只围绕着冒辟疆转,与男人无关的地方,寂哑如同暗夜。  冒辟疆对此高度赞扬,那连篇累牍其实可以概括为聂鲁达的一句诗:“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寂静,在中国文人眼中,是女人应有的美德。寂静者,是内敛的、自我压缩
期刊
做鱼头汤,我爸很是拿手。去菜市场,要一个花鲢鱼头,卖鱼的如果跟你熟,会很慷慨地一刀连鱼头带大半截鱼脖子肉一起递来,只收鱼头的钱。回家,鱼头洗过,切开,便起锅热油;等油不安分了,把鱼头下锅,“刺啦”一声大响,水油并作,香味被激出来;煎着,看好火候,等鱼身变成焦黄色,嘴唇都噘了,便加水、黄酒、葱段、生姜片,焖住锅,慢慢熬,起锅前不久才放盐,不然汤不白。熬完了,汤色乳白醇浓,伸筷子下锅,仿佛深不见底;舀
期刊
林先生轻轻地唤着“老婆”,开始讲一些家里的琐事:最近跟女儿的关系缓和了许多,觉得儿子去考消防也很好,并絮絮叨叨地说,我觉得你做了一件天方夜谭的事。  遗体外贴着一张标签——姓名:徐玉娥;年龄:48岁;性别:女。  “徐玉娥”下面还有4个小字——大体老师。1  大体老师,是不说话的老师,是在去世后才能成为的老师。确切地说,指的是“遗体捐献者们”。  这些遗体,真实地向从医者展现了人体的构造,是医学院
期刊
1  老王曾经是个职业球员,巅峰时期与国家队擦肩而过,后来频繁更换东家以证明自己的剩余价值。退下来后,他到我们高中当体育老师,兼职球队教练。  老王的儿子小王从生下来就看爸爸比赛,跟着爸爸东奔西走,连带着享受了不少赛场的刺激和欢呼。小王从小就渴望能像他爸爸一样驰骋在赛场上。  但是,这条路太难走,老王并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在三十多岁时就像自己一样,如此艰难地谋生。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考上大学,念法律或者
期刊
一  1977年,留了几次级的二表哥没考上大学。好在作为职工子女,二表哥被安排进了姨妈所在的一个国营食品厂做机械维修工。  一晃就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食品厂倒闭了。二表哥便在大表哥的安排下去一所小学当保安,工资不高,但足以糊口。  这期间,姨父因病去世,姨妈像一只守着旧巢的老鸟,眼看着大表哥、三表哥、四表哥一个个离开小窝成了家。30多岁依然单身的二表哥就成了她的心病——以二表哥这样的条件,要找
期刊
世上当然有各种让人不开心、气恼的事,于我而言,再没有比被人拍摄面部更讨厌的事了。过去我就对照片上自己的脸无论如何也喜欢不起来(不是照片上的也谈不上多么喜欢,但照片上的更不喜欢)。因此,对于要求拍摄面部照片那样的工作,我都尽可能予以拒绝。不过,正如保罗·麦卡特尼也要唱歌一样,人生道路曲折漫长,拒绝不了的场合也是有的。  若问為什么不喜欢照片上自己的脸,是因为面对照相机的那一瞬间,脸就几乎条件反射般地
期刊
今年3月中旬,儿子从学校回来,郑重其事地提出向我借钱。他历年的压岁钱都存在我的账户上,我一直劝他消费,但他的消费意愿总是很低,以至我觉得男孩实在好养。每年买两次衣服——夏天短打扮,冬天长打扮,一个牌子买五六件不同颜色的即可。现在,儿子终于要消费了。我好奇地问:“你要买啥?”  “买点儿股票。你听说股市熔断了吗?”  我当然听说了,朋友圈到处都在议论,想不听都不行。看我犹豫不决,他又说:“你不是总问
期刊
我一向坚信,一旦哪位女士下决心要嫁给一个男人,那么,能使这个男人幸免于难的唯一方法便是立即逃之夭夭。  其实也不尽然。比如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意识到这种不可避免的阴影正在向他逼近时,就从一个港口乘船而逃(他的全部行装就是一把牙刷,因为他太清楚自己将面临的危险和立即行动的必要性了)。他在世界各地周游了一年,当他感觉平安无事,在他出走的那个港口登陆时,他看到的头一个人,那个兴高采烈地在码头上向他招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