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 扎根实践 重构生态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86893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每一次新的技术发明,总会带来教育领域新的应用。有人说:人工智能、慕课来了,教师要失业了。我要告诉大家,没有那么快。但是,如果你不改变你的行为方式、不学习、不改变工作方式,十几年后新技术会真正影响你的职业和发展,不要低估新技术对我们今后的影响。”
  2017年11月27日,由本刊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创新教育实践工作委员会主办的“面向未来 重构生态——2017人工智能与创新教育实践研训活动”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原主任李志民在主题报告中做了上述发言。
  近来,无论是国务院文件,还是远在美国硅谷的Google云大会,“人工智能”都被屡次提及。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在我国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人工智能進课堂,我们还有多远的路要走?如何走?人工智能将如何促进教育发展?这都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面对技术发展,我们所能做的是及时转变观念
  近两年,世界各大围棋高手纷纷落败于AlphaGo和Master。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张少刚在致辞中提出了人和机器之间的“纠结”:开始的时候,人类发明了机器,机器开始帮助人;而后人类又开始破坏机器,接着又去不断努力完善机器,机器逐渐代替人,人们也随之依赖和享受机器;如今,人类不断让机器智能化,机器不断超越人类,而人类也开始恐惧机器。他同时指出,我们的研训活动就是要为人工智能创新教育实践提供指导,让学生不再恐惧机器,告诉他们人还是要主宰机器。
  “过去人类文明从石器时代走到青铜器时代,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把石头用完了;今天人们不用胶片相机改用数码相机,也不是因为胶片公司技术不够先进;今后,如果学生不到教室上课了,那也并不是因为学校的老师不好,而是因为技术将促进人类文明迈上新的台阶。技术的发展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及时转变观念,如果不能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步伐的话,我们至少应该紧跟人类文明所走过的脚步。”李志民主任在报告中这样说。
  培养创新能力要解决三个问题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褚宏启在报告中指出,创新思维不是天外来客,也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它由发散思维、聚合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元认知能力构成。发散性的思维最能体现人的创新,它是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向性、多变性、新颖性的特点,这是人工智能所不能聚集的,因为人工智能擅长的是逻辑思维。
  当前,中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解决能不能、愿不愿、让不让的问题。能不能的问题是改课程;愿不愿主要是改革教法;让不让是改变管理的指挥棒,包括评、考、管。我们首先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源头和活力。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职业会不会消失?”本刊社长兼主编祁靖一给出的答案是:暂时不会!因为教师的很多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要进行教学创新,而不是照本宣科,而重复性、知识性、照本宣科的事情是可以被机器人代替的。
  北京师范大学蔡苏博士在报告中也提出,技术不会淘汰教师,但是善用技术的教师一定会淘汰不用技术的教师。新技术的应用,包括AR技术,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而不是取代教师。
  人工智能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落地
  对于人工智能在学校中如何应用和设置,两位国际嘉宾的分享给了我们一些启发。据日本教育工学会国际交流委员长影户诚介绍,在日本,机器人比较盛行。在日本中小学,尤其是小学的信息化教育,最重要一环就是进行程序化的教学,机器人编程教学已经是日本中小学的必修科目。这并不是为了单纯地通过编程教育进行程序化的学习,而是让大家学会用一种计算机程序化信息的思考方式。通过程序学习、编程学习,让孩子们能够渐进式地进行思维训练。上海喵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携手美国汉森机器人公司创始人Hanson Robotics,为大家带来的机器人“爱因斯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他们使“爱因斯坦”更像人,更有智慧,能跟小朋友们真实互动,成为小朋友们的“学伴”。此外,北京师范大学董艳教授与大家分享的在STEAM 教育中实施PBL的教学策略、上海储能中学居晓波老师“人工智能学习时代学什么”的主题报告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本次研训活动为人工智能进入教育领域开启了一扇实践之门。我们身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从事着一件伟大的事业。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这个事业有着非常光明的前景,希望我们一块努力,面向未来,重构生态,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迈向新的台阶。
其他文献
近一段时间,小蚂蚁平台开发并直播了一些实景课堂,在小蚂蚁教研群及相關研讨会上引发广大教师、教研工作者热议。老师们认为实景课堂是引领未来教育的全新教学模式。那么,实景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将为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带来什么变化呢?笔者作为小蚂蚁教研群群主,作为小蚂蚁教研的积极参与者,谈谈自己的看法。“小蚂蚁实景课堂”概念  “小蚂蚁实景课堂”是运用小蚂蚁移动教学平台和现代通信技术,让有网络覆盖的与教学相
【摘 要】Scratch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于2007年开发的图形化编程工具。在美国哈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名校都开设了Scratch课程。我们于2012年将其引入,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本文结合我们在Scratch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对程序设计的一些看法,阐述Scratch对青少年学习程序设计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Scratch;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
【摘 要】  目的:研究丁香酚诱导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及其机制。  背景:根据美国癌症研究协会2017年发布的年度癌症进展报告,我们发现癌症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癌症患者的数量正在增加。然而,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面临许多挑战,因此我们的实验试图研究有效的方法来解决癌症问题。  方法:采用MTT 法检测丁香酚对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丁香酚对相关凋亡蛋白的影响,采用
北京市丰台区位于中心城区南部,自古就有京畿重地之称,是连接“一核”“两翼”,即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重要区域。  近年来,丰台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丰台区教育有什么样的特色和亮点?丰台区对于教育的投入如何?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样的举措?本期,我们面对面采访了丰台区人民政府主管教育工作的副区长张婕。  记 者:请您介绍一下丰台区教育整体情况,以及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情况?  张
教育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2 0 1 6年工作要点并印发了《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将制订实施教育“十三五”规划,并将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部指出,2016年要做好教育“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  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教育部指出要坚持“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按
文遗事业快速发展,相关人才需求量大、类型多,如:多学科复合型人才、文化遗产保护修复技能型人才、文化遗产信息应用型人才、文化遗产综合管理型人才等,但原有教育模式与实践出现脱节。  文化遗产专业教育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渠道不畅。世界范围而言,设立文化遗产专业、培养文化遗产专门人才,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国内现状而言,各级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文化遗产数量不断增多,急需专门人才
【摘 要】快乐学习与积极学习有着不同的课堂表达。将快乐学习转化为积极学习需要包括学习载体、学习方式、学习价值取向在内的系列学习转型。微型游戏项目教学通过将游戏动机转化为学习动机、将游戏体验转化为学习体验、将游戏精神内化为学习精神,促成积极学习的课堂局面。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主动而全身心投入的学习体验、时刻激荡着的情感与思维间的深刻共鸣、对学习和精神自由的本质追寻成为微型游戏项目学习最直观的课堂表
3月底的一天,本刊记者乘车前往北京第一零一中怀柔校区,探访学校的小创客活动开展情况。怀柔区地处燕山南麓,位于北京市东北部。怀柔科学城是北京市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背景下布局的“三城一区”中的一城。作为科学城基礎教育配套设施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一零一中怀柔校区于2014年建校,至今已将近5年。据介绍,校区采取城乡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期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进这
【本刊讯】11月19日,由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主办,本刊与北京大学学习科学实验室、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承办的“2019年创新教育实践暨学习科学与课堂教学变革研讨会”成功召开。研讨会汇聚行政领导、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共同探讨教师学习科学素养的理论与实践,立体地展示技術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创新应用,全面展示了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学研训用”项目培训成果。(冯艳艳)
【摘 要】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许多实验如物理光学实验,在教室中难以让每位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通过虚实结合动态模拟实验现象并提供真实空间的自然交互,有效降低了认知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本文通过介绍北京师范大学“VR/AR 教育”实验室运用增强现实技术对光的双缝干涉探究性实验教学进行研究,展示了AR技术不仅能展示现实中仪器设备昂贵、操作危险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