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行政道德是公务人员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行政道德失范现象日益突出。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要对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治理。本文主要从行政道德概述、我国行政道德的现状、失范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浅论。
【关键词】行政道德;公务人员;失范;对策
1.行政道德的概述
行政道德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应遵循的具有行政工作职业特征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公务人员必须具有当好“人民公仆”的基本道德修养,才能履行好职责,完成好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光荣使命。
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是打造廉洁高效政府的迫切需要。公务人员的品德修养不仅反映着个人的学识修养,而且他们的道德实践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的公信力,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公务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观察和评价政府。通过加强行政道德建设,规范公务人员的言行,从而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是引领社会道德建设与进步的迫切需要。由于公务人员在国家和社会公共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职责,其言行举止、道德取向,不仅为社会各界所瞩目,而且成为社会效仿的目标。在全面建设全社会道德规范的伟大实践中,公务人员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良好的道德观和荣辱观,就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领社会道德建设与进步。
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是有效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转的迫切需要。市场经济本质是法制经济,要求政府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政府力量对调节经济的积极作用。
2.我国行政道德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的党政机关的现实情况来看,行政人员的行政道德状况总体是好的,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但由于我们曾经片面的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主,市场经济也使得社会主义行政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市场经济把追求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特征,把所有的事物都商品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从而使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得以蔓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道德失范现象大量出现,行政腐败问题日渐突出。
3.我国行政道德失范原因分析
3.1市场经济竞争性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要求通过竞争来实现利益的激励和平衡,通过市场公平竞争,谋取利益。但是与竞争相伴随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运行中的分散决策,是经济领域的竞争难免着重追逐个人和小团体利益,因而出现个人利益、局部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相背离的现象。市场竞争又必然导致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这种重利行很容易使一些见利忘义,产生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致使在国家公务人员中产生利欲熏心,唯利是图,贪污腐化,违法乱纪的现象。
3.2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社会层面的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诱使一部分人价值观发生变化,个人私欲攻心,享乐主义盛行。这种以享乐为基点的世界观与个人私欲有着自然的亲和力,管理国家公共事物的国家公职人员因为手中有权,如果没有自觉的律己意识就极易受这种世界观的影响,极有可能因个人私欲导致个人主义,再由个人主义滑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最后不择手段地以权谋私和走上腐败的道路。
3.3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
权力的无限扩张性决定了对其监督和制约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但对于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却未能跟上,加之长期以来我国的行政监督被忽视,行政监督体系还不完善,而对行政人员主动接受监督方面的教育、培训长期滞后,致使他们不善于主动、自觉地接受监督。同时,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也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也加剧了行政道德失范的进程。
3.4社会物质利益分配不公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破除了旧时的平均主义分配模式,同时新的利益分配方式还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可能出现利益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利益群体付出与所获得的回报并不具有等同的关系。长久以来我国行政人员的工资收入一直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就以我国目前的物价水平来说,也仅处于稍高于温饱状态的水平。追求比吃饱和穿暖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毕竟是和平时期每个人的客观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所以不排除部分行政道德素质低行政人员心理失去平衡,铤而走险以权谋私,导致行政道德的失范。
4.行政道德示范治理对策
4.1加强行政道德立法和规章制度的建设
尽快制定与此相关的法律文件,如《行政道德法》、《反贪污贿赂法》等等,立法要坚持从严惩治原则,为行政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完善与行政道德相关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力求做到条文明确又具体,惩治细则界线分明,增强实施的可操作性,使行政道德规范既有法可依,又有章可循,形成既有法律制裁相威慑又有行政处罚相约束的完善机制。
4.2加强行政道德的监督机制
政权力是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它具有占有性、扩张性和排它性的特性。因此,行政权力越大,越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以防止權力的滥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职能,扩大各级权力机关的监督权力。
就行政监督的有效性而言,主要应依靠以下几方面的监督。
4.2.1社会监督
组织监督包括施政机关体系内部的监督和纪检监察部门的专门监督,其具体的监督形式包括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评议与考核鉴定、检举揭发与专门审查。社会监督是指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团体对施政机关行政道德的监督,它往往表现为社会舆论监督。对行政道德的监督方式又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施政机关内部上下之间的监督,各部门之间、前后程序之间、同事之间的监督。行政复议、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也属于政府内部的监督。外部监督是施政机关外部对施政机关道德建设的监督。
4.2.2司法监督
《宪法》规定,检察院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享有监督的权力,法院通过行政讼诉或刑事诉讼对具体行政行为或犯罪行为进行监督或惩处。
4.2.3群众监督
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群众监督包括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提出听证、建议、批评、检举、申诉和控告。
4.2.4舆论监督
主要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实施监督。此外,还有党的纪律监督和组织监督等。
4.3要正视利益补偿
正视和提高对行政人员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是推进行政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行政腐败不是由贫而是由贪引起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给予行政人员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将其工资收入提高到社会中等偏高的水平并与通货膨胀率挂钩还是应该的。要想遏制行政腐败和行政道德失范现象,使行政主体不以权谋私,就要求行政主体除工资收入和法定津贴外,不能再有其他的收入,而这种要求在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高收入队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实际上很难做到。即使我们依靠其他手段能维持行政主体的廉洁,但低收入也难以把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行政部门来。而那些虽然廉洁但低素质的行政人员同样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也是不受人民欢迎的。所以,加强对行政主体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也是解决行政道德失范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连年增长,国家行政人员的工资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可以有效的降低职务犯罪率。 [科]
【关键词】行政道德;公务人员;失范;对策
1.行政道德的概述
行政道德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应遵循的具有行政工作职业特征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公务人员必须具有当好“人民公仆”的基本道德修养,才能履行好职责,完成好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光荣使命。
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是打造廉洁高效政府的迫切需要。公务人员的品德修养不仅反映着个人的学识修养,而且他们的道德实践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的公信力,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公务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观察和评价政府。通过加强行政道德建设,规范公务人员的言行,从而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是引领社会道德建设与进步的迫切需要。由于公务人员在国家和社会公共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职责,其言行举止、道德取向,不仅为社会各界所瞩目,而且成为社会效仿的目标。在全面建设全社会道德规范的伟大实践中,公务人员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良好的道德观和荣辱观,就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领社会道德建设与进步。
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是有效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转的迫切需要。市场经济本质是法制经济,要求政府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政府力量对调节经济的积极作用。
2.我国行政道德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的党政机关的现实情况来看,行政人员的行政道德状况总体是好的,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但由于我们曾经片面的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主,市场经济也使得社会主义行政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市场经济把追求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特征,把所有的事物都商品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从而使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得以蔓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道德失范现象大量出现,行政腐败问题日渐突出。
3.我国行政道德失范原因分析
3.1市场经济竞争性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要求通过竞争来实现利益的激励和平衡,通过市场公平竞争,谋取利益。但是与竞争相伴随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运行中的分散决策,是经济领域的竞争难免着重追逐个人和小团体利益,因而出现个人利益、局部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相背离的现象。市场竞争又必然导致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这种重利行很容易使一些见利忘义,产生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致使在国家公务人员中产生利欲熏心,唯利是图,贪污腐化,违法乱纪的现象。
3.2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社会层面的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诱使一部分人价值观发生变化,个人私欲攻心,享乐主义盛行。这种以享乐为基点的世界观与个人私欲有着自然的亲和力,管理国家公共事物的国家公职人员因为手中有权,如果没有自觉的律己意识就极易受这种世界观的影响,极有可能因个人私欲导致个人主义,再由个人主义滑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最后不择手段地以权谋私和走上腐败的道路。
3.3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
权力的无限扩张性决定了对其监督和制约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但对于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却未能跟上,加之长期以来我国的行政监督被忽视,行政监督体系还不完善,而对行政人员主动接受监督方面的教育、培训长期滞后,致使他们不善于主动、自觉地接受监督。同时,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也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也加剧了行政道德失范的进程。
3.4社会物质利益分配不公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破除了旧时的平均主义分配模式,同时新的利益分配方式还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可能出现利益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利益群体付出与所获得的回报并不具有等同的关系。长久以来我国行政人员的工资收入一直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就以我国目前的物价水平来说,也仅处于稍高于温饱状态的水平。追求比吃饱和穿暖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毕竟是和平时期每个人的客观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所以不排除部分行政道德素质低行政人员心理失去平衡,铤而走险以权谋私,导致行政道德的失范。
4.行政道德示范治理对策
4.1加强行政道德立法和规章制度的建设
尽快制定与此相关的法律文件,如《行政道德法》、《反贪污贿赂法》等等,立法要坚持从严惩治原则,为行政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完善与行政道德相关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力求做到条文明确又具体,惩治细则界线分明,增强实施的可操作性,使行政道德规范既有法可依,又有章可循,形成既有法律制裁相威慑又有行政处罚相约束的完善机制。
4.2加强行政道德的监督机制
政权力是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它具有占有性、扩张性和排它性的特性。因此,行政权力越大,越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以防止權力的滥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职能,扩大各级权力机关的监督权力。
就行政监督的有效性而言,主要应依靠以下几方面的监督。
4.2.1社会监督
组织监督包括施政机关体系内部的监督和纪检监察部门的专门监督,其具体的监督形式包括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评议与考核鉴定、检举揭发与专门审查。社会监督是指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团体对施政机关行政道德的监督,它往往表现为社会舆论监督。对行政道德的监督方式又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施政机关内部上下之间的监督,各部门之间、前后程序之间、同事之间的监督。行政复议、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也属于政府内部的监督。外部监督是施政机关外部对施政机关道德建设的监督。
4.2.2司法监督
《宪法》规定,检察院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享有监督的权力,法院通过行政讼诉或刑事诉讼对具体行政行为或犯罪行为进行监督或惩处。
4.2.3群众监督
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群众监督包括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提出听证、建议、批评、检举、申诉和控告。
4.2.4舆论监督
主要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实施监督。此外,还有党的纪律监督和组织监督等。
4.3要正视利益补偿
正视和提高对行政人员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是推进行政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行政腐败不是由贫而是由贪引起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给予行政人员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将其工资收入提高到社会中等偏高的水平并与通货膨胀率挂钩还是应该的。要想遏制行政腐败和行政道德失范现象,使行政主体不以权谋私,就要求行政主体除工资收入和法定津贴外,不能再有其他的收入,而这种要求在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高收入队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实际上很难做到。即使我们依靠其他手段能维持行政主体的廉洁,但低收入也难以把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行政部门来。而那些虽然廉洁但低素质的行政人员同样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也是不受人民欢迎的。所以,加强对行政主体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也是解决行政道德失范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连年增长,国家行政人员的工资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可以有效的降低职务犯罪率。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