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zhe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生又来给姥姥抽肺里的积液了。一根长长的针管从背部扎进姥姥的肺里,不大一会儿,小半盆子绿色的积液就从姥姥的肺里抽了出来。姥姥感觉舒服了些,继续躺在床上。实际上,姥姥已经下不了地了。
  八十多年前,姥姥出生在太平庄乡一个殷实的地主家。大宅门里有酒窖,有长工。怎奈条件的优越却代替不了父辈观念的落后,女孩子家不让读书,只学女红。所以,姥姥虽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却练就了一手好女红。
  豆蔻年华,姥姥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她根本瞧不上的姥爷。姥爷是个文化人,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但是天生胆子小,性格懦弱,不是当家立业顶梁柱的材料。所以,大事小情都是要刚强、厉害的姥姥做主。姥姥心里是瞧不上姥爷的,估计姥爷对这门亲事也不是很满意。拧拧巴巴中,终于,不该发生的事还是发生了。
  姥爷背地里和他的表妹好上了,两人卿卿我我。不久,表妹大了肚子。纸里包不住火,姥姥终于知道了,岂肯善罢甘休。姥爷尽管不情愿,可还是和表妹断了来往,从此和姥姥一心一意过日子。性格上的不合,加上出轨阴影的影响,让姥姥姥爷的日子总是鸡犬不宁,吵闹不断。
  日子就这样磕磕绊绊地过着。姥姥和姥爷的孩子相继出生了。六个孩子,三个男孩儿三个女孩儿。在那个兵荒马乱、缺医少药的年代,姥姥的六个孩子相继得病死了。姥姥曾和我们说起她最小的儿子死去的情景。小儿子得了急病,姥姥找郎中开了方子,照方子熬好药就让儿子喝。儿子却死活不喝,大声哀求姥姥:“娘,你不能给我喝这药!喝下去我就死了!”姥姥斥责他:“净胡说!这是治病的药,怎能说喝下去就死了?”儿子拒绝喝药,跪在地上作揖求姥姥。姥姥岂肯信小孩子的话,巴望着孩子吃下药病快点好了。于是,掰开孩子的嘴强把药给灌了下去。谁知,这药吃下去不大一会儿孩子真的死了。姥姥后悔呀,哭天抢地,痛不欲生。姥爷不但不安慰姥姥,反而对姥姥说,死了再生呗,哭个啥?这更加重了姥姥对姥爷的不满。
  在病痛与愚昧无知中,姥姥失去了仨丫头仨小子六个孩子。母亲是姥姥的第七个孩子,也是唯一活下来的孩子。所以,从小母亲就被姥姥宠爱着长大。爱屋及乌,我们这几个姥姥的外孙子外孙女,也被姥姥宠爱着长大。
  老辈儿人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姥姥姥爷只有母亲一个女孩儿,没有儿子,她们心里不踏实。于是,就从姥姥的姐姐家,也就是母亲的姨妈家过继了一个儿子。母亲管这个过继的儿子叫大哥,我们管他叫大舅。姥姥姥爷对大舅很好,给他盖了房子,娶了媳妇,以为从此后顾无忧了。谁知大舅一家单过起了日子,却再也不管姥姥姥爷了。七十多岁的姥姥姥爷还要自己上山砍柴、下地种田。那时我家在小黄旗村,姥姥家在两间房村,母亲和父亲两地分居,父亲啥忙也帮不上。母亲在照顾好自己这一大家子的同时,时不时回娘家照顾姥姥姥爷。后来,我家搬到了县城,暂住在一个本家大姑家,一年后,盖好了自己的房子,搬到了新家,就把姥姥姥爷也接到了县城我们的家。从此,姥姥姥爷和那个过继的儿子彻底断了关系。
  姥姥、姥爷、奶奶,和我们这一大家子住在了一起。姥姥是个闲不住的人,总是力所能及地找些活儿干。那时我们住的胡同没有自来水,附近的住户都到胡同里面的气象站挑水。一大家子十来口人用水多,姥姥就找了根扁担,和奶奶晃晃悠悠一趟趟地抬水,以减少母亲和父亲的挑水次数。
  姥姥的日子从此安稳下来。安稳下来的姥姥姥爷也是每天叽叽咯咯,小吵不断。她们这老两口儿,吵了一辈子。终于有一天,姥爷从南屋往正房走,走到正房门口,就耷拉了脑袋,人事不知了。姥爷的大限到了,昏睡了几天后安静地走了。姥爷被埋在了东山。从此再也没有人和姥姥吵嘴了,姥姥终于耳根清净了。可是,我发现,姥姥每天都会遥望着东山,一望就是很长时间。我知道,姥姥是在想姥爷。都说夫妻是前世的冤家,不是冤家不碰头。姥姥虽看不上姥爷,吵吵闹闹了一辈子,可一辈子的时间,一粥一饭,一蔬一菜,细水长流,那份亲情,早已深入骨髓。只有在失去时才知道,原来对方对自己是那么重要。
  姥爷走后的第二年,姥姥也病倒了,不住地咳嗽。去医院一检查,是肺癌晚期。姥姥已经84岁,不能做手术了,只能靠吃药打针维持。母亲怕姥姥接受不了肺癌晚期的事实,精神上再垮下去,所以,没敢告诉姥姥实情。姥姥一看吃药不管事儿,病情却一天比一天加重,误以为母亲不给她治,所以,对母亲多少有点儿怨气。母亲也没敢告诉她实情,怕姥姥承受不住打击,走得更快。
  姥姥已经下不了地了,每天躺在床上,胸闷得厉害。开始,是十天半月地医生来抽一次肺部积液,后来是一星期一抽,再后来就得天天抽了。母亲经常要给姥姥换尿布,姥姥对母亲说,你看我干净了一辈子,现在也床上拉屎尿尿了,多寒碜。都这时候了姥姥还在要刚强。
  病魔把姥姥折磨得不成样子,瘦骨嶙峋。弥留之际,母亲终于告诉了姥姥她得的是肺癌,只是,不知那时姥姥的意识还清楚否,她能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吗?
  姥姥走了,去找和她吵了一辈子架的姥爷去了。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秋天的树叶不是随秋风飘落,而是跟秋风一起飞翔,那么不顾一切,那么勇往直前。比此刻在田野上散步的我们更加坚定沉着。因为没有谁能为秋叶设计一幅回家的路线图,或许,这种飞翔本身就是一种回家的方式。有哪种飞翔不最终回到地面?从这种意义上讲,树叶一长出就开始了它飞翔的一生。  它能在什么地方停留?谁也不知道,也不必知道。  秋风一阵接着一阵,将路面上的尘土卷起,将旷野上的野花野草一再摇动,同
期刊
恩师毕朝凤去世的消息,是父亲告诉我的。我父亲在他的教导下,也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教师,还教过我。我既是他的学生,还是隔一辈的学孙。他是我们父子两代人的恩师!  恩师出生于1950年,是我们清水沟新中国成立后第0一批接受现代教育的人。地处高寒山区的彝族山寨清水沟,环境闭塞,十分落后,在新中国成立前,会讲汉语的人很少,除了毕摩几乎没有人能识文断字。1956年,清水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所小学,恩师和同龄
期刊
有一天,我陪母亲去药店买药,母亲看见那里卖有专为老年病人设计的马桶,看着看着突然流出了眼泪。“这东西要是早两年有卖的,该有多好。”我知道母亲想起了外婆。两年前,95岁的外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对于外婆,我的记忆里充满了温暖。外婆一生身体健朗,只在最后的时间里开始“折腾”小辈们。外婆住院的那段日子,她生养的五个子女轮流值班在医院里照顾她。那时候,为了减少母亲的劳累,我主动要求替换母亲值班,轮到母亲
期刊
一  石磨的年代,好像是很遥远的事了。  这石磨,是用两块圆大理石组成的,上面的直径大约有1.5米,下面的要比上面的略大些,大约比上面的大20至30厘米吧,这大出来的就把它凿成石槽。石磨的厚度有40厘米,有能工巧匠用叫凿的工具凿成一棱一棱凹凸形状,正反两面合并在一起,把下面的石盘在中心部位凿成圆空并用铁棒把它用松香固定好,然后把上面的那块石磨套在下面石盘的那根固定的铁棒里,这样石盘就可滑轮转圈。在
期刊
夜深了,书房外马路上的车辆逐渐稀疏。望着崭新的书柜,整齐的书籍,我的心似乎也有了夜的沉静。这就是我梦想的书房,前前后后将近四十年的梦想,终于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梦想成真。  窗外闪烁的霓虹,你是否有意勾起我的记忆,难道你也知道我儿时最大的遗憾吗?我家住在一个山旮旯里,父母都没有读过多少书,自然没有书柜,更谈不上书房。可是自从认识字开始我就喜欢阅读。现在朋友们都说我阅读速度快,记忆力好。这个缘由还
期刊
婆婆也是娘,就是这种初衷让我与婆婆融洽相处,就是这种融洽的婆媳关系,让我八旬高龄的婆婆在和谐的家庭中安享着幸福的晚年。  婆婆一生多磨难,16岁时就嫁到的夫家,年轻时遇上她的婆婆——一个在农村里靠磨点土药帮人治病“土郎中”、一个很是霸道的老人。她总是看不惯我出身贫寒的婆婆,处处百般刁难,她们一家子可以到处闲耍,却让我婆婆一个人下地干农活,还得给一大家人做饭,还让我的婆婆用青豆子磨豆腐。婆婆一天操劳
期刊
她来到楼顶天台,伏在栏杆上向下望。二十五层的楼高并不算出类拔萃,但也足够将整个街区一览无余,梧桐每年都慷慨地给予街道以浓荫,今年也如此。  “高考失利,我的世界完全毁了,地球却浑然不知,多么不公平。”她愤愤地自语。蝉鸣毫无征兆地划破天际,她听到指示一般有些笨拙但是快速爬上了栏杆,街道一派宁静。她想着,纵身一跃。夏季特有的燥热空气被她这个体积庞大、速度惊人的物体粗暴地挤向两边形成风——  二十三层。
期刊
几年前,乡下老家表妹的家娘(婆婆)过七十大寿,我和妻子同去祝寿,见到一个小男孩,约五六岁,虎头虎脑,迷着脑壳在门口玩泥巴,一身上黄下蓝的衣裤沾满了泥点,浑然一个小泥猴。满脸泥迹斑驳,只有一双晶亮的眼睛露在外面,就像一堵刚用泥抹好的土坯墙开着两个窗口。表妹的儿子和女儿都已长大成人,在广东、江西打工,按说她家应该没有这么小的孩子,我问表妹那男孩是谁,她说是她捡到的一个伢仔,叫虎子。  我不信,天下哪有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相当贫穷,公职人员每月食油仅仅4两,农民的食油就更少,每次炒菜时只在小铁勺里滴几滴棉花籽油,放在锅笼子里的柴火上烧煎炒菜,有时甚至用酱油炒菜或者干脆用清水加盐煮菜,美其名曰“熬菜”、“烩菜”、“炖菜”,一年很少见到油水更别说吃肉了。记得有次家里做了一顿稍见荤腥的所谓“肉面”,其实也没有几块儿肉,全家人一人刚刚舀了一碗饭,好强的哥哥便爬上锅头,坐在锅盖上说:“谁都不准吃了
期刊
选择参军  四叔排行老四,小名叫四仔,学名叫雷绸华,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是老母亲和兄长们含辛茹苦把他扶养成人。为了今后能养家糊口,老母亲和大哥(我父亲)急着要他去学门手艺。“一把竹刀闯天下,走到哪里不愁吃”,所以,家里人都劝他跟三哥去学做竹椅。  可是,他的倔强劲上来了,谁也劝不动,铁了心说要去当兵。  老母亲爱小崽,舍不得他远走他乡,见面便唠叨:“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有门手艺当天有现金,你为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