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路径探索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e5653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社会新媒体日益更新的背景下,新媒体在学校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多种限制因素,对学生理解古诗词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而将新媒体运用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则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内化课堂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之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新媒体;教学开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3-0071
  古诗词一直是体现我国文化进展的代表性内容之一,是我国文化界的国之瑰宝,是世界文化的一颗闪耀之星。古诗词可以提升学生的文艺修养,沉淀学生的文化底蕴。但因为古诗词历史久远,诗词晦涩难懂,并且学生与古人存在情感隔阂,致使学生产生畏学心理。由此,教师可以引用现代新媒体对知识进行阐述,展现我国古诗词内容的醇厚古朴、简质典雅。
  一、配备音乐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给诗歌配上乐,让学生反复朗诵,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获得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为后期的诗词鉴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给诗歌配乐,让学生拜读吟诵,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打破传统古诗词背死书的学习模式。
  在学生朗读前,教师可以先播放规范吟诵的录音,但如果教师对诗歌的音律和顿挫把握得比较好,也可以自己先进行范读。这样,学生通过教师的范读或者是规范的吟诵录音,已经能够大致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接下来,教师可以播放诗词的配乐,让学生跟着吟诵,而且是反复吟诵,但前提是教师找的这段配乐,一定要和诗词的感情基调相吻合,让诗歌的感情随着配乐自然流露出来,将学生引向对作品内在意蕴的把握,扮演抒情主人公的角色,这样根本不用死记硬背,学生也能把诗歌说得朗朗上口。因为学生一旦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即使是稍微吟诵几遍,也就能记住了,背诵和默写也就没那么难了。
  二、利用图片
  中国的古典诗词具有含蓄的美,很少有诗人是直抒胸臆。纵观中国的古典诗词,几乎每一首诗都用上了“意象”这种表现手法。所谓意象,就是现实中的某种事物或现象,被赋予了感情色彩,而诗人常常是借这种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也就是借景抒情或者是托物言志。
  比如,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出现的“柳树”这一意象,就常常有“依依惜别”“送别”“留恋”这一含义,因为“柳”的谐音是“留”,比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再比如《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而“梧桐树”这一意象则常常含有“悲苦惆怅”“孤苦伶仃”“漂泊无依”之义,比如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再比如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而“大雁”常常含有“思乡不得”“客居他乡”“羁旅漂泊”之义,比如韦应物的“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而利用图片则可以把意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图片,获得对意象的感性认识,然后推断诗人想要抒发的情感,进而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教师如果直接在课堂上介绍某种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学生可能并没有深刻的体会,但如果通过图片这种方式把意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联系现实生活,学生可能就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解读背景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仅具有极强的鉴赏价值,还有非常重要的史学意义。学生对优秀古诗词作品的学习,有助于丰富自身文化底蕴,是对语文教育人文性的体现。但是,古诗词与学生生活时代的距离甚远,学生对当时历史背景知识也知之甚少,因此很难让学生与诗词中特定的时代和人物产生共鸣,从而导致学生只能理解诗词的字面含义,无法对其产生深度感知。基于此,教师在教学古诗词之前,应该先给学生介绍诗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需要学习的内容,之后利用新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影音视频等,对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进行还原再现,让学生产生更加直观、形象的印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笔者在教学古诗《春望》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诗歌内容,就利用新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电视剧《唐明皇》中“安史之乱”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当时战乱之后民不聊生、寸草不生的景象,以此加深学生对诗中“国破山河在……浑欲不胜簪”的理解和体会,从而深刻地认识到當时国破家亡的景象,加深对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的体会。同时,笔者还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面对这样的情景时会有怎样的感想?学生经过一番思索,最终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家念亲的情怀。
  四、归纳总结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很多相似的古诗词,这主要是为了协调整个单元,导致学生在学完整本教材之后会对知识产生一定的混淆,对学生记忆和理解古诗词有一定的限制。而新媒体的应用可以将这一问题进行很好的解决,教师可以在古诗词总复习时有效地运用课件将所学过的相似的古诗词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学习,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的古诗词复习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五、结语
  总之,只要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新媒体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整合定能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独到作用,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钱士舜,徐新中.让核心素养之花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绽放[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12).
  [2]刘颖.谈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效果[J].赤子(上中旬),2015(3):199-199.
  (作者单位:湖北省老河口市洪山嘴中学441800)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更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创新性和自主性,增强他们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主人公地位。还有能力的发展,特別是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是更加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的。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
摘要:高中历史在高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高中历史的复习备考更需要注重方式和方法,而且高中历史的学习有着明确的时间线索,这也代表了高中历史复习比其余的学科更需要科学化的教学设计和复习策略。在新常态的教学中,历史教学不再单一地局限于机械性的记忆和背诵,而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中,提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完成价值塑造,以学科素养实现对于学生的综合能
摘要:新课改对高中地理的影响较大,因为地理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地理教学的培养方向要将其作为重点。为此,教师必须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在学校的地理课堂学习地理知识,掌握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本文简单分析了影响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并围绕核心素养给出了几点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
摘要:演唱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乡村学校由于师资匮乏,学生“喊唱”现象十分普遍。“喊唱”的原因源于对流行歌手的模仿,源于缺乏教师的指导,源于学生的表演欲望。“喊唱”的纠正措施在于提醒学生严格的音量控制,在于教授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在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  关键词:唱歌;喊唱;聆听;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
在线课程的早期形式是公开视频课,其发展方兴未艾,突发新冠疫情又将其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线课程影响和改变着高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当前我国高校在线课程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