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会计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教育目标应定位于为社会培养直接在财务会计一线工作的初级会计人员和中小企业财会人员。但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标准有距离,缺乏社会适应性。因此,需要对我们的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
高职会计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型专门技术人才的根本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基础和保证。高职会计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教育目标应定位于为社会部门培养直接在财务会计一线工作的初级会计人员和中小企业财会人员。但长期以来,却以账务处理能力和让学生学会编写会计分录为主,忽视学生毕业初期经常接触的出纳业务,银行业务,社保业务等实际工作,导致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感觉在学校所学知识完全用不上。反映出教育中存在着培养人才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方面没有突出技能应用型特色等问题。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标准有距离,缺乏社会适应性。因此,需要对我们的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文件题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虽同属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本科院校以培养高水平专业学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本着以上原则财会类高职专业培养应该在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技能培养,在传统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以及“会计电算化”等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保持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与课程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实务教学内容。配合课程需要,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有更多的实践操作训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财会工作岗位对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
当今社会商机涌动,各行各业都在创新中求发展,对财会毕业生的需求也不再是单一的财务工作,而是需要熟悉本行业运营模式,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一专多能型人才。技能培养以学生兴趣为中心,把他们对电子商务,房地产,物流管理,传媒等等新兴发展行业的興趣转变为认知,并熟悉这一行业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变为自己从业的实在技能。
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从业认证的考试,虽然当前各种认证五花八门存在一些不规范,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下应该能去伪存真。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当前,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是能给学生多一个选择多一条出路,使之更好地面向社会。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和实践课实行多方面制度,对于理论考核,主要测试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理解和掌握情况,主要通过笔试答卷的方式来进行。实践教学考核,包括课程实训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仿真”实务操作技能或上机操作的考核方式;综合实训主要考核学生是否能够执行会计工作规范,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要求学生实训操作过程符合会计法规,账务处理符合会计核算原则,作风踏实,操作认真,以一个会计人员的身份参与实训,恪守诚信,不做假账。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项目的填制要准确、完整,文字、数字书写要清晰、工整、规范,及时编制会计报表,规范使用会计工具和会计方法,将会计资料装订成册;顶岗实习由实习单位和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实习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协作精神、综合素质及撰写的实习报告等,对学生岗位实习的表现和能力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
三、探索实践教学方式
(一)加强实训教育,优化实践性教学
1.编写实训教材,满足了岗位与课堂结合的基本资料。一套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或仿真的“实训资料”的教材,是实现课程实训与理论教学相融,将岗位搬进课堂的关键所在。实训中所使用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要与当前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一致,把仿真资料交给学生使用,这样学生就能够在面对这些仿真资料的时候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建立了适应课程实训的专业教室,满足了岗位与课堂结合的基本环境。根据财会工作的职业特点,对教室进行改造,增加了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了财会工作所需的基本物品,使教室具备了进行财会实训的条件,能够满足学生“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的课程实训需要。专业教室的建立,使传统的教室成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的学习场所。
3.建立适应综合训练的校内实训中心,增强实训的真实性,为实现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提供保证。建立学生实习的融手工操作和会计电算化操作于一体的会计实训室,配备计算机和“用友”“安易”等专用会计电算化软件,模仿企业会计工作环境,设置常见的会计岗位。通过模拟出纳、收入、成本、往来、总账报表等岗位业务,使学生明确各岗位处理流程、内容及职责权限,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业务与业务之间相互控制的原理和实务操作要求。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从国家机关到私营企业没有能离开会计工作的,加强与之联系,发展成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顶岗实习,通过对单位真实发生的会计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为毕业后直接进入岗位角色打下坚实基础,从而实现了在校学习与会计工作岗位的接轨。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了适应会计类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应狠抓“双师型”素质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并通过国家考核获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和中级任职资格证书。让具有“双师型”素质资格的教师边教学边参加社会实践,经常参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为仿真实训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资料和案例。同时应安排专业教师进行社会实践,每年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在实际工作单位或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并对实习情况进行总结与交流,提高了教师的实务操作能力。
四、总结
对于财会类高等职业学院的教育改革,本文从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实践教学方式这两方面提出了一些想法,希望能对高等职业学院的财会类专业的教学建设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现代高职教育会计教学模式探究分析[J].财经界,2012.
[2]王婷婷.高职会计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
[3]张英.基于素质教育的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思考[J].北方经贸,2013,(4).
[4]刘洁.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财会通讯,2012,(7).
[5]程艳.浅谈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在高职高专《英语国家文化概况》课“LIC”
高职会计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型专门技术人才的根本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基础和保证。高职会计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教育目标应定位于为社会部门培养直接在财务会计一线工作的初级会计人员和中小企业财会人员。但长期以来,却以账务处理能力和让学生学会编写会计分录为主,忽视学生毕业初期经常接触的出纳业务,银行业务,社保业务等实际工作,导致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感觉在学校所学知识完全用不上。反映出教育中存在着培养人才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方面没有突出技能应用型特色等问题。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标准有距离,缺乏社会适应性。因此,需要对我们的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文件题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虽同属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本科院校以培养高水平专业学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本着以上原则财会类高职专业培养应该在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技能培养,在传统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以及“会计电算化”等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保持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与课程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实务教学内容。配合课程需要,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有更多的实践操作训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财会工作岗位对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
当今社会商机涌动,各行各业都在创新中求发展,对财会毕业生的需求也不再是单一的财务工作,而是需要熟悉本行业运营模式,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一专多能型人才。技能培养以学生兴趣为中心,把他们对电子商务,房地产,物流管理,传媒等等新兴发展行业的興趣转变为认知,并熟悉这一行业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变为自己从业的实在技能。
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从业认证的考试,虽然当前各种认证五花八门存在一些不规范,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下应该能去伪存真。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当前,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是能给学生多一个选择多一条出路,使之更好地面向社会。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和实践课实行多方面制度,对于理论考核,主要测试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理解和掌握情况,主要通过笔试答卷的方式来进行。实践教学考核,包括课程实训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仿真”实务操作技能或上机操作的考核方式;综合实训主要考核学生是否能够执行会计工作规范,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要求学生实训操作过程符合会计法规,账务处理符合会计核算原则,作风踏实,操作认真,以一个会计人员的身份参与实训,恪守诚信,不做假账。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项目的填制要准确、完整,文字、数字书写要清晰、工整、规范,及时编制会计报表,规范使用会计工具和会计方法,将会计资料装订成册;顶岗实习由实习单位和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实习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协作精神、综合素质及撰写的实习报告等,对学生岗位实习的表现和能力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
三、探索实践教学方式
(一)加强实训教育,优化实践性教学
1.编写实训教材,满足了岗位与课堂结合的基本资料。一套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或仿真的“实训资料”的教材,是实现课程实训与理论教学相融,将岗位搬进课堂的关键所在。实训中所使用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要与当前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一致,把仿真资料交给学生使用,这样学生就能够在面对这些仿真资料的时候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建立了适应课程实训的专业教室,满足了岗位与课堂结合的基本环境。根据财会工作的职业特点,对教室进行改造,增加了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了财会工作所需的基本物品,使教室具备了进行财会实训的条件,能够满足学生“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的课程实训需要。专业教室的建立,使传统的教室成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的学习场所。
3.建立适应综合训练的校内实训中心,增强实训的真实性,为实现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提供保证。建立学生实习的融手工操作和会计电算化操作于一体的会计实训室,配备计算机和“用友”“安易”等专用会计电算化软件,模仿企业会计工作环境,设置常见的会计岗位。通过模拟出纳、收入、成本、往来、总账报表等岗位业务,使学生明确各岗位处理流程、内容及职责权限,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业务与业务之间相互控制的原理和实务操作要求。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从国家机关到私营企业没有能离开会计工作的,加强与之联系,发展成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顶岗实习,通过对单位真实发生的会计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为毕业后直接进入岗位角色打下坚实基础,从而实现了在校学习与会计工作岗位的接轨。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了适应会计类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应狠抓“双师型”素质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并通过国家考核获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和中级任职资格证书。让具有“双师型”素质资格的教师边教学边参加社会实践,经常参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为仿真实训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资料和案例。同时应安排专业教师进行社会实践,每年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在实际工作单位或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并对实习情况进行总结与交流,提高了教师的实务操作能力。
四、总结
对于财会类高等职业学院的教育改革,本文从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实践教学方式这两方面提出了一些想法,希望能对高等职业学院的财会类专业的教学建设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现代高职教育会计教学模式探究分析[J].财经界,2012.
[2]王婷婷.高职会计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
[3]张英.基于素质教育的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思考[J].北方经贸,2013,(4).
[4]刘洁.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财会通讯,2012,(7).
[5]程艳.浅谈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在高职高专《英语国家文化概况》课“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