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院士”如何成才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1987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门三院士,这在中国科学史上绝无仅有,即便是放诸世界,也是屈指可数。三院士是谁?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他们的父亲就是鼎鼎大名的梁启超。梁家满门俊秀,自然与梁启超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梁启超的《宝贝,你们好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是梁启超写给子女的家书,里面满是父亲对孩子的期许。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在公务繁忙之余,对子女的教育也颇为成功。子女14,5位早夭,其余9位全部成才,且每一个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成就非凡。《宝贝,你们好吗?》这本家书中,收录了梁启超写给子女的400余封家书,书信中见不到梁启超对子女的训诫,却记录着他的言行与思想。这些书信,或论国事,或谈家事,或抒情表意,或谈心聊天。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梁启超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字里行间的父爱,那么深厚、坦诚与温暖。
  梁启超九个子女的成才,与家庭环境有莫大关系,父亲的耳提面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的感恩心、同情心及礼数。对于帮助过家庭的二叔,他叮嘱孩子们逢年节必须去信道谢、拜年;外祖父去世,不但叮嘱孩子们来信安慰妈妈,还要给舅舅们去信表达抚慰之意。梁家的儿女们忠孝传家,在家在国,是好丈夫、好妻子,这一切,绝非幸致,而是梁启超多年言传身教的结果。著名评论家解玺璋说:“任公的所有文章都可以不读,惟家书不可不读。读了才知怎样做父亲,乃至教你的孩子如何立于世,如何做个健全的人。”
  对于治学,梁启超看重的不是成功与否,而是治学的态度。在写给思成、思永的信中,他教训道:“汝等能升级固善,不能亦不必愤懑,但问果能用功与否。若既竭吾才,则于心无愧;若缘殆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佳子弟矣。”思成在外求学期间,对所学专业产生疑惑,来信询问,梁启超为其解惑:“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梁思成后来曾说,父亲的治学方法对他和思永的影响特别大。梁思礼也说,父亲伟大的人格、博大坦诚的心胸、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梁启超重视子女教育,但绝非板着面孔说教。相反,在孩子们面前,他是一个亲切有味的父亲,一个童心不泯的老顽童。诸如称谓上,对长女思顺,梁启超常亲切地称其为“娴儿”“宝贝思顺”“顺儿”等;对小儿子思礼,往往以“老白鼻”相称,老白鼻者,老Baby也;对思懿,则干脆取外号为“司马懿”;至于思宁,却又以行名,呼为六六。后来,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同在国外,梁启超写信时,又写作“一大群大大小小孩子们”“大孩子、小孩子们”。形式各异的称呼中,映衬出的是父亲的慈爱与亲切,慈父形象跃然纸上。
  梁启超虽然希望子女个个成才,却又不希望看到孩子们因忙于学习而致使身体有损。在给长女思顺的信里,梁启超一再告诫最宝贝的女儿,“功课迫则不妨减少,多停数日亦无伤。要之,吾儿万不可病,汝再病则吾之焦灼不可状矣”。多年后,对远在美国的思成,梁启超也多次提请他注意身体。只有真正疼爱孩子的父亲,才会在孩子的健康与学习之间,毫不迟疑的选择前者。每一封信里,都透露着梁启超浓浓的父爱,其情之真、其爱之切,几十年后读来,仍能让人感动。
  梁启超去世前两年的家书,尤其让人敬重。与刚归国时遇到政治上的不顺心则笔之于书截然相反,从患病直至去世,在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坚持不出一个痛字。在人生真正的苦难面前,梁启超表现出了惊人的平静。相反,他不断开解孩子们,自己“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何况家庭环境,件件都令我十二分愉快”。其隐忍坚强的人格,凛然,高贵,掩卷之余,令人肃然起敬。
  掩卷沉思,不禁感慨,梁启超苦心教子及满门俊秀的成功实践,无疑为当代中国人的子女教育提供了厚重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其他文献
德国研究显示:孩子能够听音乐和写作业两不误    很多家长都为孩子塞着耳机边听音乐边写作业头疼过。就此,3月24日,德国多特蒙德科技大学音乐学院发表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挑选了88名15岁到17岁的德国10年级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包括智力测试和注意力集中测试。参与的学生要在有音乐和没有音乐的两种环境下进行测试。不过,有音乐的学生可以自己选择音乐。数周后再对他们进行测试。研究人员说,实
【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以及心理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等,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因教师较为常规的讲授方法而使得课堂较为枯燥且单调,若是将体验式教学方法采用其中的话,那么课堂氛围会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学生未来的就业率以及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英语;体验式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王柳青,福建省闽侯县关源初级中学。  以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认知特点为基础,通过
风光旖旎的广州老城区沙面岛,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拥有的古树名木数量占了全市的一半。这里既有风格独特的欧陆式建筑,又有极具文物价值的历史遗产,堪称广州这个繁华都市中的世外桃源,因此,沙面岛被评为广东省绿色社区、广州最美社区。社区里,有一所远近闻名的学校——沙面小学。她的当家人张凤娟,既是一位和蔼、温婉的女性,又是一位有创见、有胆识、有魄力的教育工作者。  在张凤娟的心中,一直希望有这样一所理想的学校
教育部:严禁简单用升学率评价教师    教育部下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严禁简单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师。规划称,将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探索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中小学教师业内评价机制,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同时,制订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
价值追问:  与谢钢主任的对话  2011年,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重庆市渝北区提交的论文《培育学校文化,激励学生成长》被评为优秀案例。带着期待,记者来到山城重庆,在宽敞的办公室里,就区教委为何选择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整体提升全区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的突破口这一话题,和渝北区教委主任谢钢进行了对话。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缺失了精神的支撑,人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聊起
1998年,我毕业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任教。那时的我,刚参加工作,年轻气盛,不但要求自己样样争先,就是对自己的学生也是如此。开学第一天,我就对全班同学响亮地喊出“事事争第一”的口号,要求他们无论大事小事一律不准落后,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这口号落到实处。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让自己的班成为全年级最出色的班,让所有人都对我这个刚参加工作的黄毛丫头刮目相看。事实证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一学期下来,我们班
课题背景  翻阅4-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发现都有讲述科技的话题,涉及交通、水电、食品、农业等多个领域。设计本课时,老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形成了新的教学子课题,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同构”,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类发展了科技,科技的飞越又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了福音。      教学目标  了解科技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领略科技的神奇力量,感受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生命带
【案例】  一天晚上,我接到文亮母亲的电话,让我把她儿子的新同桌旭军调开。对这件事,我早有心理准备,只是没想到事情会来得这样快。  旭军学习成绩糟糕,经常考个位数,而且调皮捣蛋,是个不折不扣“问题学生”,谁都不愿意和他同桌。这不,家长又建议我让旭军单独坐。  显然,这个环境不好——让旭军一个人坐在教室后面,他就会有被集体抛弃的感觉。他才四年级,这样下去对他的发展很不利。同为受教育者,这样的“待遇”
张中文:师德建设的道德性探讨    张中文在《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3期撰文指出,师德是教师道德的简称,它是教师共同体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准则,是教师共同体所秉持的职业道德操守和道德良心,它内敛为教师的德性,外显为教师的德行,是教师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私德的统一体。师德建设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道德建设,具有
冯文全:关于“生活德育”的反思与重构    《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刊登冯文全的文章。作者从哲学、教育学和德育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对“生活德育”进行严谨的审视,发现“生活德育”论在思维方式上不仅犯有形而上学的错误,而且也经不起教育历史与现实的事实检验和教育理论的拷问。  首先,从哲学的角度看,我国的德育改革,不是要放弃学校德育的政治方向,也不是要全盘否定道德知识的教育,而是要在确保德育的政治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