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幸福教育漫溯

来源 :教育·读写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z741335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2017年每一年我们学校有3名老师被评为滨州市新教育实验优秀老师、5名老师获得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新教育各类征文获奖20余人次……
  缘起:牵手新教育
  滨州市沾化区冯家镇第一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师生2000余人。学校位于沾化区的西部,地理位置偏僻,教学设施相对滞后,也是整个沾化区最后一个建起教学楼的学校。然而,一切的不够优越都没有阻挡住师生对幸福教育生活的希望与追求。全校师生以此作为前行的动力,也获得了许多的收获:市级教学示范校、市级教科研先进单位、市级书香香园、历年中考乡镇第一名……
  时任学区主任的时阳柳主任说,学校教育应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同时也要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获得幸福。一个没有书香、没有校园文化的校园不是真正的校园。于是,“尚美、守信、笃学、能群”的校训应运而生,紧接着就有了教师版的“知校训守校训20条”和学生版的“知校训守校训25条”。两个版本的校训诠释,将校训细化,悬挂于教室、办公室,校训文化开始萌发,然而却不够系统,因没有支撑而无法形成氛围。也曾想过,把阅读继续推向深处,让校园文化萌发并茁壮成长。但很多家长更注重孩子考了多少分,而不是读了多少本书,诵了多少首诗。没有学校走过这条路,现实容不得冒险。
  2014年的冬天,朱永新先生滨州一行,可谓是雪中送炭,给我们的摸索点燃了一盏灯。我们眼前豁然开朗,心里敞亮了许多。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办学现状、办学目标及我们的学校愿景,所有这些都指向了一个词——幸福!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出现在教学楼的墙上,成了学校实施新教育的存照。在继全市第一次新教育会议之后,時任校长刘少强跟随全市新教育学习团队前往海门取经,原有的一些做法得到新印证,同时海门已经成熟的做法也为学校的发展打开了思路。此行不仅仅震撼了我们,也让我们有了底气。如何加入新教育,如何实施新教育实验,我们开始酝酿。
  征程:向着明亮那方
  当我们思索如何加入新教育的时候,市教育局关于申报实验学校的通知成了大家最高兴的事。学校立足实际,不盲目,不急功近利:以“营造书香校园”为根基,以“缔造完美教室”“晨诵午读暮醒”项目的实施为突破口,着力实施“师生共写随笔”,继而推进“构建理想课堂”“培养卓越口才”“家校共建”“推进每月一事”为实验的中长期目标,在师生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中改变师生的行走方式,改变师生的生活状态,从而实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想。我们不仅仅思考了加入新教育后当下的事,也思考了加入中期及长期的事,拟定了三年实施新教育实验的规划。我们的构想得到了认可,也是基于先前实施素质教育扎实的推进,在积极争取下,我们学校在2014年3月被确立为滨州市首批实验学校,同年4月又被确立为滨州市新教育“师生共写随笔”项目基地。
  我们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可以总结为“宣传、推动、实施、行动”八个字。
  一、宣传
  新教育不是穿新鞋走老路,如果没有深刻理解它,你就不会领悟其中的妙处。如果没有顶层设计,也只能是枝枝叶叶,成不了大树。于是,校长亲任组长,教科研室牵头骨干教师的学校实验团队成立。如今还成了新教育实验工作室。校长的亲自投身新教育实践,无疑让实验教师看到了学校的决心,绝不是“一阵风”,也不是“雷阵雨”。作为校长不仅仅要呐喊助威,更要亲自体验其中的滋味。2014年学校参加了全市的新教育实验培训会又参加了江苏海门的参观学习,之后就先在学校班子内预先渗透,了解“新教育实验”,很快我们十几个人达成共识:要在全校大张旗鼓地开展实验,首先要做的是让老师们也对“新教育实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于是,学校连续召开了全体教师会、教师代表会等多次会议,传达市工作会议的精神,汇报江苏海门参观之后的感想。教科研室也印发了一系列关于“新教育实验”的材料,让老师们自主学习并写心得。这期间,我们还组织了几次非正式的“我看新教育”教师沙龙,很快“新教育实验”由一个教师口头的时髦语变成了一个家常话。“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理念、“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想等等,令很多教师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此时,开展“新教育实验”时机成熟。
  二、推动
  这实在是一个极有意思的词,固然,我们不能无视老师们的积极性,可是由于老师们对新教育实验的不解而产生的惰性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无视行政干预的作用,其之于学校工作的正面引导与推动作用也是卓然的。我们邀请新教育实验优秀老师作为我们的顾问,结合实际,做好顶层设计,引领实验教师有序开展工作,让大家有的放矢。其次是发挥实验教师核心团队的作用,培养部分有热情、有能力、肯受累、能吃苦、能走在新教育实验行进队伍的前列的骨干教师,起表率作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先要把“团队”这个火车头给“推动”起来,让学校里所有的老师都跟着动起来迈出步子。核心研究团队的领军人是教科研室的成员,队员都是班主任,于是学校的“新教育实验”的第一步棋就由他们出手。构思班名,设计班徽,制定班规班训……继而书橱进了教室,建起了班级图书角。“图书漂流”也开始了。
  三、实施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积极探索、不断思考和日渐提高的过程。我们以建“书香校园”为最基础最核心的一个项目,再由它而辐射到“缔造完美教室”和“师生共写随笔”。一开始,我们是投资近三万元给每个班购置了书架,建设班级图书室。那么书架上的书从何处来?一是向学校图书室中借;二是学生自主捐献;三是每班一书,“图书漂流”。为此我们印发了“致学生家长的信”,以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暑假里我们再次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信”,倡导暑期亲子共读创建书香家庭等。在一系列的活动后,原本漠然的家长看到了孩子的变化也悄悄变化着。
  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班在班貌班风上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班级教室外的走廊文化又要如何设计才能独出心裁?缔造完美教室的过程,是师生团结协作群策群力的过程,从班名的收集、班徽的设计,到班级文化的创意都留下了孩子们的温度。孩子们所表现出的惊人的想象力与深刻的思想令人感动,“缔造完美教室”的过程中,在班主任老师的日志里都记录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思想终于化为了行动,“缔造完美教室”“建书香校园”,为“师生共写随笔”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来源,“暮省”相伴而行。   四、“行动”
  我们通过“图书漂流”的方式,每个学生在一学期里至少读了学校推荐书目上的四本书,并做了至少上百段的精彩语段的摘抄,写了至少二十篇的随笔。或许这还远远不够,可是这却是个好的开始,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读”与“写”成为孩子们的习惯。尤其是在我们团队的带动下,很多老师静下心来,有了自己的读书计划;记录自己和学生成长的历程,写出一篇篇充满感情又灵感飞动的随笔,即使是在寒暑假里,他们也读书不止,笔耕不辍。事实证明,一大批教师、学生就是在写日记的过程中成长了,成熟了。我和单金强等一些班主任最先行动起来,并坚持写班级日志、个人随笔,成为实验的“领航员”。为了让大家相互借鉴,在李炳军老师创建的“织梦新教育”博客圈子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引导大家都加入进来。如今,已有近100位老师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很多老师都写了近几十万字的随笔。另外,我们还在“新教育在线”上建立了学校的专题帖,所有的实验教师也开始创建了专题贴,发自己的文章,报道学校新教育实验的动态。我发表在中国网、大众网的新闻宣传稿就有20篇,有部分还被光明网等网站转载。当看到孩子们读书笔记上至少上百段的精彩语段的摘抄、几十篇的随笔,还有老师们写下的班级日志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深处涌动着一丝丝莫名的感动:让“读”与“写”成为师生的习惯似乎已经不再遥远。
  此外,构筑理想课堂、家校共建等项目也陆续在原有活动的基础上完善,改革。每周二教学开放日,我们邀请部分家长到校,进课堂听课,与班主任、任课教师交流。学校领导亲自和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一些方式方法,建议家长建立书香家庭。同時,向家长汇报学校的现状,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建议或意见。几年来,一百多期的开放日,为家长和学校搭建起了互相沟通的平台。
  瞻望:前行的力量
  前行,总不会一路坦途,难免会遗失多少风景。没有“晨诵”的教材,我们组织老师编写了系列教材:一年级《小种子》、二年级《泥土花朵》、三年级《金色花》、四年级《红色秋千》、五年级《花开有声》、六年级《四季短笛》。没有“晨诵”的范式,我们上网查找,外出“学艺”。没有“午读”的时间,就把中午练字的时间挤出20分钟作为专门的阅读课。孩子们每天完成“暮省”。老师也行动起来。很多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我,很多的孩子满怀着前行的热情,是班级的系列活动点燃了师生面对生活的热情。每天的晨诵课上,一首首精心挑选的诗歌、一张张精美的幻灯片、一首首让人心动的音乐都让孩子们忘记时间的流逝,任思绪在美好中一次次的涤荡。开启诗,生日诗,专题诗……一次次点燃内心的梦想。还用担心孩子前行的方向吗?很多的班级在学校的引领下,开发了适合班级情况的课程,诸如体育课程、经济课程、手抄报课程等,还有的实践了“课前五分钟”演讲等。其次,学校的文化内涵又有新的构建,更加丰厚了。京戏、东路梆子在当地颇为流行,然而却缺少师资。在时阳柳的建议和帮助下,我们就有了邀请当地的民间艺人到学校授课的想法。最终,自己的诚心感动了他们。这样,地方剧种就进了学校,进了课堂。如今,戏曲班的孩子也是唱得有模有样。文学社、竹竿舞、合唱队、竖笛班、剪纸、广场舞等一些社团也陆续建立并定期开展活动。
  在继成功举办七届读书节后,第八届读书节又开幕了。形式多样,亮点纷呈,读书报告会里师生诉说着一个个读书故事,现场作文大赛中孩子们书写着春夏秋冬,绘本展示中孩子们描绘着属于自己的蓝天和白云,经典诵读大赛中孩子们吟诵着唐宋元明清,孩子们的表现让我们不禁惊叹。这就是最好的印证。每一次展示都是一次对生命的叙述,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在中国网、大众网等媒体图文刊登,朱永新先生、陈东强先生及童喜喜老师多次点赞。
  经过几年的实践,沾化区冯家镇第一实验学校的新教育实验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5年1月7日,滨州市2014年新教育叙事展,我们的新教育实验团队参加了新教育叙事展演,叙述了学校师生的成长之路:寻找教育的阳光菜花桑树和鱼塘。让人欣慰的是学校被评为“滨州市新教育实验‘榜样学校’”,我和张瑞宁两位老师分别被评为滨州市新教育实验榜样教师、榜样教师提名奖。2015年4月,沾化区新教育实验“晨诵”课展示暨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做了题为《因为相信,所以坚持》典型发言,后来这篇文章被编入了《滨州市区域推进“新教育”实验工作简报》。同年5月,校长应邀参加滨州市“分享与对话:新教育实验榜样教师巡回交流培训活动”,并做典型发言。7月金堂会议又传来喜讯,我校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学校,我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教师。11月,滨州市新教育开放周活动现场会在我们学校报告厅举行,于我们而言,意义重大,既是对我们的认可,也是对我们的鼓励,我们又踏上了新的起点。
  其实,我们最大的感动是推进新教育实验获得的最大的成绩,那就是师生精神面貌的改变。随口吐脏字的孩子少了,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多了起来。更可喜的是,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特别是语文学科,以前是我校的薄弱学科,现在有了较大的进步。可见,新教育实验与我们追求教育教学质量不矛盾、不冲突。
  学校申报的滨州市新教育专项课题,正在申请结题。“师生共写随笔”“推进每月一事”“家校共建”等专项研究,为了继续开展理清了思路。今年的第八届读书节,在总结前期阶段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向纵深推进师生共写随笔的项目实施,推进“每月一事”“家校共建”,以期为即将开发的课程体系做好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更进一步努力做好新教育实验与常规的教育教学融为一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教育实验”在我校只能说开了一个好头,点燃了师生的激情。曾经我们感叹,我们错过了萧山会议,却迎来了奎屯会议、金堂会议,我们是幸运的。只要行动,就会遇到属于自己的庆典,我们满怀信心,愿意在这条道路上一直坚持地走下去,去探寻教育的本真,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向幸福教育漫溯!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冯家镇第一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24)秘书处于2014年7月21日上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推荐性国家标准GB/T25740.1~.2—2013《PROFIBUS&PROFINET技术行规P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跟随时代节奏,农村社区教育应该结合互联网的发展,并跟随社会发展的进程,与社区居民形成紧密关系,通过创新教育方式把互联网融入到社区教育之中,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为了发展这种新的教育形式,就应从社区居民的需求出发,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更新教学理念,让社区居民能够接受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互联网影响着人类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习惯和行为方式,更是
IEC/TC65(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的顾问组(AG)会议于2014年11月18日-19日在日本大阪召开,共有来自德国、法国、日本、美国、中国等25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总结了IEC/
转型是对教学中不合理行为的批判和超越,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变革。而在观念与行为之间,思维起到重要的决定作用。它被教学观念决定,又决定教学行为,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习惯。就小学作文教学而言,教师要从作文思维做起,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深度的思维转型。  树立作文过程思维  树立作文过程思维,就是从先教后学走向先学后教。传统的作文教学常常是“教师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基本上
贝多芬曾说:"音乐是比所有哲学、所有智能更高级的启示。"音乐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的同时,对人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在小学教育中,音
在当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幼儿园的教研工作越来越重视从传统的教学管理型教研向促进师幼共同成长的发展型教研转型。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挥好一个"教师头儿"的核心角色,在带领
利用互联技术,制造商和工业生产商能够全面掌握自己的运营情况。现在,他们只需要一种工具就可以管理所有自动化资产。
课程游戏化,是指幼儿园课程应贴近幼儿生活,活动形式多样化,以确保幼儿基本的游戏时间,同时又把游戏的理念、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绘本,一般是指用图画与文字共
朱永新老师说:“缔造完美教室,就是要让教室里的每个孩子穿越课程与岁月,朝向有德性、有情感、有知识、有个性、能审美、在各方面训练有素又和谐发展的生命,而一天天地丰盈着、成
2016年4月14日,彭彭(小名)降临,全家人紧张、欣喜溢于言表。时隔近两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怀胎十月经历的种种,分娩过程历历在目。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日子没有一帆风顺的。”确实如此,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在欢喜的同时,也同时改变了几个家庭的格局与关系。我想我家的情况在当下社会非常普遍的,作为年轻的新父母,我们各自有着工作,需要每天上班,忙的时候可能要加班,工作时间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帮忙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