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拉伯裔美国后9·11戏剧的政治书写

来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FM_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拉伯裔美国戏剧的崛起是21世纪美国戏剧的重要文化景观.在后9·11的政治语境下,阿拉伯裔美国戏剧异军突起,佳作不断,整体上表现出“美国叙事”和“中东叙事”两大趋势:一方面,探究了反恐战争语境下底层阿拉伯裔美国人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和国家认同危机,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情感生活和复杂的人性维度,意欲改变美国主流社会对阿拉伯裔美国人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跨国书写,聚焦中东历史、巴以冲突、阿拉伯文化等重要议题,通过特色鲜明的历史叙事和文化叙事积极寻求民族认同,展现阿拉伯底层民众对独裁强权和西方霸权的反抗精神.对阿拉伯裔美国后9·11戏剧的政治书写的探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美国当代剧坛这股重要的新生力量,有助于认识阿拉伯裔美国戏剧独树一帜的政治意蕴与诗学价值,还为认知后9·11时代美国戏剧生态提供了一个新角度.
其他文献
在我的家乡,有人因为糊涂,因为无奈,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很复杂,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所得的东西,人们就会用一句俗语来评说他:“豆腐盘成肉价.”这句俗语成立的前提,是豆腐决不应该与肉等价.如果有一天豆腐居然与肉一个价,那就是千古奇闻.我的家乡单说一个“肉”字时,必定指猪肉.吃肉,一定指吃猪肉.我的家乡不养羊.我是在离开家乡后才见到羊这种牲畜的.牛当然有.但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法律禁止屠宰.所以,牛肉是用钱都极难买到的东西.家家养猪.猪肉是唯一的解馋之物.人世间最美味的东西是什么?在我小时候,这句话问出来都显得荒唐
期刊
新世纪以来,湘西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湘西长篇小说创作的主题,贯穿了家园记忆、政治权力文化反思和底层书写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地域文学中的生动体现.通过对湘西长篇小说创作的扫描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湘西文学创作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麦克斯rn在德国留学的那两年,我活得无法无天.我抱着拯救当代戏剧的野心来到柏林,首先发现我的德语不够好.我看不懂那些剧本,尤其在句子的语法上做实验的,或玩拆字法的.我只能看一些被更年轻的我弃如敝屣的古典戏剧,就是这些,我都要查词典查个不停,更不要说那些堪比天书的戏剧理论.其次,我还意识到一个更严重的事实,那就是我没有天赋.我始终不能摆脱作品中的“叙事”特征,有时还想偷偷“抒情”.与身边摩拳擦掌、随时准备接听瑞典文学院致电的有志青年相比——我们在一节戏剧史的课上,知道了彼得·汉德克获得了那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期刊
伯恩斯坦并不能简单地归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新”教育社会学运动;他通过对“新”教育社会学以及相关的再生产研究模式的分析,揭示了该运动所遗留下的研究盲区——它仅仅描述了教育现象的“浅喻”,即教育与外部社会结构的直接关联,忽略了教育知识的选择、组织和传递的基本原则.“新”教育社会学之所以陷入“浅喻”,原因在于它将知识关系化约为外部权力关系,将知识问题简化为意见或权力平衡的问题.因此,从“浅喻”迈向“深喻”的关键在于,澄清学校教育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克服“非社会化”的本质主义与“过度社会化”的建构
去阐释,就是去使世界贫瘠,使世界枯竭——为的是另建一个“意义”的影子世界.rn——苏姗·桑塔格《反对阐释》rn他一直在和那些影子们战斗,骄傲地,就像是刚刚遭受到罢黜、满腹悲愤的国王.rn——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东方故事集》rn1rn那好吧,我就和你说说吧.我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你——可怜的人儿啊,反正,和你说也没什么危险.你不知道,天天被“不能说决不能说决不能说出半个字”的提醒给紧紧地憋着,那种如鲠在喉的感觉是多么地难受.你不知道,相对于说出之后遭受的惩罚,我反而觉得“不能说”其实更难受些,就像一只——不,是
期刊
我有个朋友曾在柯立芝总统执政时,应邀到白宫做客.当他走进总统的办公室时,正好赶上柯立芝在夸奖他的女秘书:“你今天的衣服真漂亮,真是位年轻漂亮的女孩子.”rn平常沉默寡言的柯立芝总统,一生很少赞美别人,这次却对他的女秘书说出那样的话来,那位女秘书脸上顿时涌现出一层鲜艳的红晕.总统接着又说:“别难为情,我刚才的话,是为让你高兴一下;从现在起,我希望你能注意一下公文上对于标点符号的用法.”
期刊
数年前,我在生活方式上奉行的是“四不主义”,即不戒烟、不戒酒、不节食、不锻炼.奉行到五十多岁时,终于觉得应该把“主义”调整一下,变“四不”为“三不”,开始节食了.那原因,就是胖得实在有些难为情;尤其是肚腹,“便便”得自己都不忍低头看一眼.到个地方去,无论怎么做收腹运动,也是肚子先进门.买条裤子,营业员拿个软尺量了腿长再量腰围,总是轻声惊呼.
期刊
期刊
“富民”、“富人”的概念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已存在,“富民”原来只有“使民富”的含义,“富人”本意是指“富有之人”.其后,两词的含义逐渐趋同,“富人”也有“使民富”的含义,“富民”也可意指“富有之人”.至少在汉代,随着“富民”、“富人”两个概念的同义化,尤其是特指“富有之人”时,已然昭示出社会结构的变化,即“富民”阶层或群体的出现.正史中的历史书写反映了“富民”阶层从出现到崛起的发展历程,即春秋战国至秦、西汉时期,“富民”日益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或社会群体;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构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包容性政治结构是现代国家构建的基本议题,也是现代国家建设的普适性目标.不同国家(地区)构建包容性政治结构的不同模式及其运行逻辑,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的成效.1949年,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政治协商的形式建立了新中国,初步构建和实践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包容性政治结构.当代中国包容性政治结构之所以得以成功构建,并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功效,其组织基础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权的确立,价值基础在于多元政治主体政治共识的凝聚,制度基础在于基于党领导的合作型政治关系的包容性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