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下的网络流行语模因探究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rydzf_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网络流行语具有其独特的生成和传播机制。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内在模因进行分析,运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举例说明了网络流行语模因传播的意向性,相邻/相似关系作用下从原语向网语推衍的过程,以及意向性制约对此推衍过程的影响,从而构建了网络流行语模因独特的生成机制框架。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模因;自主—依存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社会环境的变化会造成语言的变异。网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7.10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51.7%,而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移动网络终端的普及,这个比重也必将继续增长。在网民数量如此庞大的中国,网络语言不仅出现在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当一个简洁、新颖、幽默的网络新词被人们接受时,它会迅速地遍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场景。作为一种社会时尚,网络语言担当了传播社会文化的重任。因此,研究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和传播特征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模因论与自主—依存分析框架
  “Meme”一词由生物学中的“gene”演化而来,是1976年由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创造的,2003年我国学者何自然和何雪林将其译为“模因”。模因是语言和文化的遗传因子,通过复制/模仿、变异与选择的过程而继承和演化,这与基因的传递理论是类似的。模因论(Memetics)利用模因来解释文化和语言的进化规律,为研究语言的进化和传播提供了一条崭新的分析思路。
  然而,模因论对语言“适者生存”的解释偏于其生物性,在现实生活中任何语言文化现象的出现都不能脱离人的认知活动。因此,有必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语言模因进行分析。在认知语言学方面,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徐盛桓教授在2007年发表的“自主和依存—语言表达形式生成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一文中,对语言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徐教授认为,话语表达的显性表述是从人脑中要表达的相对完善的意向推衍出来的;相对完备的意向就是隐性表述。显性表述与隐性表述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当人们进行表达活动时,脑中要表述的相对完善的意向是自主的,由意向推衍出来的显性表述是依附于它的,两者形成了自主成分和依存成分的联接。自主成分在交际意向性的制约下和相邻/相似关系的作用下推衍出依存成分。
  二、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传播机制
  (一)网络流行语模因分析
  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北京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列出了2015年反映社会百态的词语,其中,十大网络用语引起了网民们的关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你们城里人真会玩、为国护盘、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靠才华、我想静静、吓死宝宝了、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我妈是我妈、主要看气质”,这些网络流行用语反映了网民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与感悟,是其认识社会、感悟社会、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而对这些网络流行语进行进一步研究后,我们发现,网络交际所使用的网络语言中有很多语言模因,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大部分网络流行语都来源于我们熟悉的原始语言模因,但同时它们又不同于原始语言模因。在网络语言的应用和发展过程中,这些模因不断地复制、模仿,并且发生了变异。于是,原始的语言模因和它们的变体在形式、内容、意义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就产生了差别,而正是这些差别导致了网络语言在网络环境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流行。依据何自然教授2005年发表的“语言中的模因”一文中对模因论的研究,可以将网络流行语模因根据其复制和传播的方式分为“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网络流行语模因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网络流行语模因。
  1. 基因型网络流行语模因
  信息一经传播和模仿就具有了模因性。而表达同一信息的语言模因可以在各种语境中以各异的形式传递。网络流行语的基因型模因是原本就存在于人们的语言环境中的,这些模因可以不经任何改变,直接应用于网络交际中,通过直接引用的方式进行复制和传递。
  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2015年4月,一封辞职信导致全国热评,因其辞职的原因仅为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而说出这句话的人辞职前是一位中学教师,她表示自己对未来的生活并没有规划,做出辞职的决定也只是為了想换个活法。这句话一经曝光,就受到了网民们的疯狂转载和评论。在这句话的传播流行过程中,不断地激发网民们对释放生命激情的渴望。洒脱的生活态度,是每个人都羡慕向往的。而从模因论角度分析,“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传播方式大多是通过网民们的直接引用将相同的信息进行直接复制和传递。
  相同的信息异形传递。在信息传播复制过程中,语言模因按其需要变异成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表达的含义保持不变。如用“你造吗?”表示“你知道吗?”,“炒鸡”表示“超级”,“你怎么惹”表示“你怎么了”,“很方”表示“很慌”。这些网络流行语就是原始语言模因在传播过程中受谐音、方言等的影响发生了形式上的改变,而其所传播的信息—即所携带的模因—是不变的。另外,一些汉语词汇、句子在网络和其它媒体上被粗暴地翻译为英语,如“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表示“你行你上,不行就别瞎嚷嚷”,“no zuo no die” 表示“不作死就不会死”。按照中文思维,每个单词对应每个汉字,使用的同时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而从模因论角度看,原始信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被直接复制为与其对应的英语,属于异形传递的基因型模因。
  2. 表现型网络流行语模因
  相同形式的模因按其需要会复制成不同内容的模因。如“我想静静”,“别找我,我想静静,别问我静静是谁”,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原意是“让我静一静”,在网络上多半被故意曲解为“我想念静静”;“老司机”在网络流行时,指行业老手,对各种规则、内容以及技术、玩法经验老道的人,可以理解成对行业规则“轻车熟路”;网语中的“宝宝”通常指“我”。“吓死宝宝了”就是“吓死我了”,同时,还有“笑死宝宝了”,“本宝宝这厢有礼了”,“本宝宝拜托了”,等等。这些表现型模因在传递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变异,与生物进化论一样,语言就是通过不断的变异而进化的。   (二)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下的网络流行语模因
  1.意向性
  意向性是话语的基本特征之一。人类话语的发生不能离开它赖以生存的含意。徐盛桓教授对含意的定义为:“人类运用语言表达时所利用的言词以外但又为语言单位形音义所承载的意向”。作为网络交际的工具,网络流行语也具备意向性。然而在网络交际过程中,网民们为了追求新鲜、省时和时尚,往往将要表达的意向,即原语,换成一种更潮流的形式,即网语。原语和网语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表达的含意是一致的,即其内在模因是统一的。
  在认知语言学中,原语又称为隐性表述,网语即显性表述。隐性表述是网民使用这句话时的意向,是自主成分,而网语在继承了原语的模因后,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表达的意向与原语是一致的,故网语亦即显性表述,是依存成分。意向性是网络流行语的核心,两种不同的表述形式都是由之衍生出来的。图示表示为:网语←意向性→原语。
  2.相邻/相似关系
  相邻/相似关系是原语可以推衍到网语的关键因素。不同的表达方式,即使具有相同的模因,其表达形式,即认知语言学所说的显性表述,也是丰富多彩的。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中,从自主成分推衍出依存成分要依靠相邻/相似关系的作用。例如,对于“吃瓜群众”的言语攻击,想要表达“你行你上,不行就别瞎嚷嚷”时,网民们更倾向于使用“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因为二者在含意上具有相似性。而运用相邻/相似关系推衍依存成分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以“吃瓜群众”为例。网民想要表达“不明真相的群众”这一意向时,使用了“吃瓜群众”。“吃瓜群众”是网语,具有依存成分,而赋予它模因的,是它的自主成分—“不明真相的群众”。“吃瓜群众”中的“瓜”,指的是“西瓜”,最开始在网络出现时,情况如下:在网络论坛中,经常有人发言讨论一些问题,后面就一堆人围观发言,此时就会形成如下的盖楼、刷屏—“前排出售瓜子”、“前排吃瓜子”或“前排吃瓜”、“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后来,为了表达的生动简洁,网民们干脆直接使用“吃瓜群众”。由此可见,依存成分继承了自主成分的模因,同时,表达了自主成分的意向内容,表达效果又优于自主成分。图示如下:原语→相邻/相似→网语。
  3.意向性制约
  网络流行语的推衍过程受到说话人意向性的调节和制约。意向性是根本。推衍出的网语也要受到意向性的制约。这种制约包括内容意向制约和命题态度意向制约。即自主成分在意向性指导下进行推衍,可以得到传承其模因的不同结果。继续以“吃瓜群众”为例。原语“不明真相的群众”根据意向性可以推衍出“吃瓜子的群众”、“喝可乐的群众”、“薯片群众”、“炫迈群众”等,而“吃瓜群众”之所以得到流行,正是因为它摆脱了内容意向性和命题态度意向性的制约:首先,这个短语出现在2016年夏天,西瓜是网民们夏天的消暑佳品,所以更倾向于被网民选择,由此解决了内容意向性的制约;其次,“吃瓜群眾”是广大网民自主选择的结果,网络语言也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优良的模因得以保存发展,也符合模因论的核心观点。
  三、结语
  意向性是网络流行语模因得以继承和模仿的动因。在意向性的指导下,原语发展为网语。依靠相邻/相似关系,在意向性的制约下,原语对所选模因进行推衍,生成网语。网语体现了意向性又反作用于原语。与此同时,原语和网语的模因又是一脉相承的。
  参考文献:
  [1] 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 Dawkins, Richard. The Selfish Gene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3] 何自然. 语言中的模因 [J]. 语言科学,2005(6).
  [4] 徐盛桓. 自主和依存一语言表达形式生成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J]. 外语学刊,2007a (2).
  [5] 魏彬彬. 基于模因论的网络语言语境顺应性研究[D]. 西安理工大学,2010.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对当代藏族母语文学创作的历史回顾,总结当代藏族母语文学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文化生态多样性特点,探究了多元、持续、和谐共存的藏族当代母语写作现状。  关键词:藏族当代文学;母语写作;多元文化  众所周知,在全球化日益冲击的今天,文学创作环境、文学创作要求和文学创作心态,都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把许多少数民族文学投放到整个中国文学和文化全球性的语境中,就会发现不少民族传统书写的传承面临着“
摘要:李氏唐朝本身有很多胡人的血统。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独孤皇后不是汉族,是鲜卑族。有学者考证,当时的少数民族婚姻关系比较原始,女性地位较高而所受到的约束相对较少,女权的地位非常高。正因为女性地位高,丝毫不输于男性,唐代在中国的历史上出了空前而且绝后的一位女性皇帝——武則天。在男性的权力结构已经十分稳定的时代当中,武则天绝对不仅仅是靠着个人的才气或者天分晋身女皇的,而是那个大时代环境对女性的尊重,是
1920,30年代,中韩两国的现代诗人经常把故乡描绘成乌托邦的景象,这一现象不仅仅反映着动荡时期现代人的故乡意识,还暗示着时代背景和都市生存环境对诗人故乡意识造成的深刻影响。
摘要:文字起源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研究文字起源和形成,首先要弄清楚文字个体和成熟文字系统这两个概念。同时研究文字的起源,不能仅仅局限于产生后的文字,而要研究文字产生的全过程。此外,文字起因于社会需要,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是对于文字到底起源于契刻符号还是图画,仍旧是一个值得继续研究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文字起源;文字个体;文字系统;前文字;契刻说;图画说  文字起源,是文字理论的基本问
摘要:为了探讨16世纪中西文化表现出来的追求爱情、反封建思想、争取婚姻自主的思想共性,文章从分析比较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女性题材的剧本入手。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正是从人文思想这个独特角度出发来揭示女性问题、性别关系问题,也正是凭其对人性的提升和基于女性发现的这种难能可贵的人文理想,使得他们的文学作品能够在历史的长河里,超越时代而具有永久的文学历史地位和美学价值。  关键
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1899-1984),法国当代作家,诗人和画家。1931年,米修旅居亚洲,并在中国逗留八个月,之后写下作品《一个野蛮人在亚洲》。中国对米修影响深远,米修也
摘要:众所周知,老舍是我国著名的幽默大师,不过其著作里却同步流露着浓厚的悲剧意识,这类现象可以说和其对苦难民众的悲悯情怀、对丑恶社会现象批判的精神、对人生困境的消极心理等现象,有着直接性关联,不过这正是其能够在我国甚至国际文学舞台上长久矗立的主要原因,即其独特的悲喜交加创造风格。笔者的核心任务,便是深入性探讨论证老舍幽默中的悲剧意识要点,希望令更多的人了解老舍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现实感受,为相关人员写
摘要:五四时期的中国,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在面对改革与革命相继失败的现实,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开始积极探索思想与文化的变革,被推到了历史的舞台上,本文以胡适与鲁迅为例,分析五四先驱知识分子不同的文化性格与思想主张,感受五四先驱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胡适;鲁迅;文化性格  五四时期的中国处于新旧交替的社会巨大变革之中,自古以来,政治在中国传统的统治秩序中一直处于中心地位的现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4G网络的普及,微信APP迅速赢得了国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青睐。微信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最欢迎和使用最普遍的主要社交工具之一;同时,微信的广泛使用
关于“文化哲学”的概念主要是指学界对“文化哲学”的理论界定。文化哲学的概念是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文化哲学”的概念问题从其产生到现在,有着各种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