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玻璃墙”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e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玻璃墙”的困扰。遭遇“玻璃墙”,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惯性,包括思维、观看、手法的惯性。二是思想的能力,包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突破这些“结点”,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方法,我们不妨总结一二,彼此借鉴。
  一是尝试改变既有的方式或节奏,通过打破规律找寻灵感。艺术创作既是一个追寻规律的过程,也是一个“破坏”规律的过程,有意识地打破规律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反转片时代的摄影师每次按动快门都是深思熟虑,尽量不浪费“子弹”。而数码时代的摄影人则容易陷入按了再说的模式,从不用考虑成本。这是不同技术条件下带来的拍摄习惯,暂且遑论各自优劣,但当我们希望自己的拍摄结果有所改变又总不能如愿时,不妨相互转换,前者可能从随意的按动中发现更自由随意的拍摄惊喜,后者则可能体会到严谨和思考带来的变化。
  二是在百般努力仍无功而返时,不如选择暂时放下。很多时候,我们会对摄影人说,要多拍,拍到一定程度很多东西自然就悟到了。这没有错,实践永远是摄影创作最好的老师。但如果发现一味的多拍只是在循环累积数量,难于实现螺旋式上升时,不妨暂且停下。想一想是不是自己被不断的拍摄“塞”得太满,以至新的东西难于吸纳了。这时不如什么都不做,让自己保持一种空的状态。就像禅的故事所说,装满水的杯子是无法倒进新的水的,创作者也需要不时给自己“留白”。
  三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暂时停下自己,什么都不做,或者环顾四周,将视线转移到别处,找一些摄影之外的事物去关注。这时貌似摄影停顿,或者“不务正业”,但头脑其实是保持高度活跃的,尽量向外搜索,像海绵一样,所有看到的外界的信息都可能带来新的刺激,并给自己“破墙”带来灵感。触类旁通,蓦然回首就是这种境界了。
  四是深度思考比勤奋更加重要。勤奋当然是非常可贵的品质,但有些时候,“勤奋”会成为拒绝思考的挡箭牌。当我们像陀螺一样不停转动而又原地不前时,就要强迫自己想一想,是不是把“勤奋”当作了“懒于思考”的借口。对于艺术创作的突破来说,最好的勤奋是思想的勤奋,善于深度思考是优秀的创作者最重要的品质。
  五是打开“视”界,融会贯通,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打开眼睛的“视”界,也就打开了创作的世界。记得台湾的蒋勋先生有这样一段叙述:真正能理解文学之美的人,必得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各类学识,才能领略其中不同层次的华彩。文学如此,摄影创作亦如此,能夠体会到多少层次的华彩,基于我们认知的能力。就像面对一张照片,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从构图上解读、从创作者的背景中解读、从它在不同发展的流派脉络中解读、通过摄影史甚至艺术史的框架解读,当然如果再联系社会历史,也许信息又不一样。当我们更多阅读与体验,兼收并蓄之后,才能从更丰富的层次看待影像,创作的玻璃墙也许就不破自崩了。
其他文献
当众多的传统摄影记者还在为自己的出路焦虑、挣扎的时候,一些摄影师已经走在前面,加入自媒体行列。自媒体时代,专业新闻摄影已经没有门槛,没有身份区别,平台平等。  其实,当今的新闻摄影原本就不仅属于纸媒,网络和正在发展的自媒体摄影从业者早已经属于新闻摄影的范畴。不过,当下自媒体正在颠覆传统新闻摄影的理念。  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摄影却陷入窘境。这是可能当下新闻摄影从业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这组多重曝光的作品中,每一个看似简洁的画面,往往需要5次、10次曝光,有的甚至多达30余次。在电脑后期如此发达、便捷的当下,摄影师邱晓宇却甘愿耗费如此大的精力,在「摄影」的语言范围内,只借助相机这单一媒介来创造关于她自己心中那座城的影像,很好地保持了摄影的纯粹性以及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差异性。最终,在这些充满穿越感、想象力的画面中,旧时长安的胜景被再次勾勒出来。城阙春深(2次曝光,尼康D700机内成
几个月前的2014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来自国内外的几位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带来了几场讲座。其中,任职瑞士摄影基金会(Swiss Foundation for Photography)的彼得·普夫伦德(Peter Pfrunder)带来的讲座给人深刻印象。他以“融化中的山:想象与现实间的瑞士摄影”为题目,讲述了20世纪以来的瑞士风景摄影。前半部分以“再见瑞士”为题,论述了20世纪早期瑞士风景摄影,尤其
宁德俗称闽东,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独特的世界地质公园景观、巧夺天工的廊桥技艺、神秘悠远的护鱼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彰显着这里的文化魅力。宁德市东北部的周宁县是华东最高的县城,享有“云端仙境”、“避暑胜地”、“天然空调城”之美称。国家AAAA级风景区鲤鱼溪被称为“中华鲤鱼之乡”、“中华奇观”,其人鱼同乐、敬鱼如神的传统,彰显爱护生态敬畏自然的科学发展理念。气势磅礴、声势如雷的九龙
在我远赴巴基斯坦之前和之后很多人问我过我同样一个问题:“那边乱吗,你们徒步的地方有多远”。我也不知道我回答了多少版本,但在我心中只有唯一答案——K2多远,一念之间。  此行,我们七人外加背夫、向导、马队、厨师以及厨师所“管辖”的活羊活鸡,于2016年6月25日从阿斯克利村出发并消失在茫茫喀喇昆仑深处。徒步所及区域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克什米尔与中国交界的喀喇昆仑山脉核心区,全世界14座8000米以上的高
这期卷首语想跟大家聊聊关于什么是“好”的话题。  我们常常会被问或问别人这个问题,什么什么事物,好吗?这其中“好”包含了诸多层意思。比如有用、美好、优秀等等。具象到什么样的照片是好作品这个问题时,似乎更难找到标准答案。理由很简单,大家对好的标准以及理解不一样。  您可能会问了,那评委评选出的照片不都是好照片吗?我想这可真不一定。准确地说,评选出的应该是符合评选标准、符合评委审美的照片。  有时候细
作为喜爱摄影的上班族,笔者每天出门都会带着相机。但是,毕竟不同于专门去创作,只是在上下班或者商旅途中拍点自己感兴趣,所以一直希望能有个不那么“摄影”、比较搭配商务形象的摄影包。陆续也使用过几款单肩包,不过一旦器材拿得多一点,或者出差时需要把电脑等重家伙全带上的时候,说实话单肩背时间稍长还是有些吃不消,不如双肩包更轻松,双手也更自由。因此,终于还是收进了一个思锐新出的“都市者15#”。  不“摄影”
“读图时代”的到来,为摄影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是在媒体上刊发的优秀摄影组照常常成为吸引读者注目的靓丽风景。与单幅摄影作品相比,组照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和连贯的视觉效果,可以让观者对一件事或一类主题有更加深入的主观认识和了解。因此,在各类影展影赛中,组照也常常令评委们格外关注。组照作品的与日俱增充分说明许多摄影爱好者在创作时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瞬间捕捉,更注重题材与内容、形式与深度的思
摄影在不经意之中走进了我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这种不经意既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因素。说起偶然,那是因为繁忙的工作之余,摄影更能让我放松,于是我拿起了相机,走进了大自然。说其必然,我感到在我的经历中有过摄影基础的累计。儿时喜爱美术的我,在中学、大学时做过一些美术宣传工作,虽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一些美术常识和技能对我的摄影有着很大的帮助。昔学今用,这就是我热爱摄影的必然。几年的摄影经历让我的生活
2016年是中国摄影大师、中国文联原荣誉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原主席徐肖冰诞辰100周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以此缅怀这位老艺术家的艺术业绩和高尚艺德,在摄影界弘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风尚,带动和激励摄影工作者向老一代摄影家学习,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为繁荣发展摄影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摄影研讨会追忆徐肖冰  2016年12月24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协、桐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