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寓言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NJONE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揠苗助长》是一则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
  【实施过程】
  一、查字典引入新课
  1.教师板书“寓”,让学生在字典中查到这个字,并记住自己用什么方法去查。
  2.指名两个学生来说自己怎样查到“寓”字:一个是用音序查字法,一个是用部首查字法。
  3.借助字典拼音认读生字,并理解新词的意思。
  4.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寓言两则》,看看课文讲了什么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27 寓言两则)首先来学第一则。(板书:揠苗助长)
  5.释题:揠,拔的意思。
  【通过查字典的导入方法,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查字典的方法”,又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认识生字,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勾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读音问题。
  3.教师出示生字,检查学习生字情况。
  4.默读课文,初知内容。
  (1)默读课文,《揠苗助长》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组内合作,讨论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自学成果。
  【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领到寓言故事当中去。】
  三、朗读感悟,理解寓意
  师:这个种田人为什么会这样做的?结果为什么会是那样?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找出原因,把关键词做上记号。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交流阅读体会。
  3.全班交流。
  生1:老师,我从“巴望”这个词中体会到这个种田人很想自己的禾苗快点长高。
  师:还从哪些词中体会到呢?
  生2:从“天天”也能体会到这个人的心情。
  生3:还有“焦急地转来转去”。
  师:那禾苗有没有长高呢?
  生(齐):没有。
  师:真的没有长高吗?我们来读课文中的句子: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师:长高了吗?
  生(齐):没有。
  师:(出示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认真读这两个句子,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4:第一句有好像,第二句没有。
  生5:我知道了,第一句说禾苗长高了一点,只是那个种田人不知道而已,第二句说禾苗没有长高。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你们说这个种田人的禾苗长高了没有?
  生(齐):长高了一点点,只是他不知道而已。
  师:以后要抓住关键词体会句子的意思。老师再让大家品读两个句子:(出示)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他在田边转来转去。
  生6:第一句从“焦急地”看出这个人心里很着急,第二句没有“焦急地”,可以说这个人很闲。
  师:很好,大家很会学习。那你还从课文中的哪个词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7:我从“终于”这个词体会到这个种田人想了很久才想到“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的办法。
  生8:我知道那个人花了很长的时间,因为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
  生9:他花费了很多的力气,我从“筋疲力尽”体会到的。
  师:这个人花了那么长的时间,花了那么多的精力,他最后心里怎样呢?
  生:他心里还是很高兴。
  师:你们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总算没白费、长高了一大截”体会到的。
  师:那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了吗?
  生10:没有,而是都枯死了。
  师: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呢?
  生11:因为禾苗的根被拔起了,又被太阳晒,枯死了。
  师:假如是你,你会想什么办法使禾苗快快长高呢?
  生:浇水、拔草、杀虫、施肥。
  师:所以我们要对这个种田人说……
  生: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按规律去做,不能急于求成,这样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寓意。】
  四、全班朗读,感悟寓意
  五、指导书写“丢、焦、费、望、算”五个生字
  六、总结拓展
  1. 用自己的话讲讲《揠苗助长》这则故事。
  2.表演故事。
  3.请你注意观察生活,看看有没有谁做过类似“揠苗助长”的事情,你应该对他说什么。
  【语文课离不开生活,让学生把语文带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感受更多的语文知识。】
其他文献
[摘 要]“2014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强调创新,鼓励教师在内容选择、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以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上有所创新。本课堂教学课前交流环节彰显智慧,令人耳目一新;其过程至真至简,以学生的语言发展为目标,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本质。  [关键词]观摩活动 实录 评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11  课前交流
[摘 要]上好一堂诗意的课,首先要教师精心备课,挖掘每篇课文的价值,找到诗意点。《陈毅探母》最有诗意的地方是字字含情,因此体会主人公的情感是教学的关键点。  [关键词]诗意课堂 情感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0  案例背景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几篇课文,说教的氛围较浓厚,课上得干瘪没有生机,学生也没
[摘 要]在阅读课堂中,让学生能够说清楚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说清楚了,才是真正理解了,与此同时,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会得到逐步提升。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练说。以练说促思维;以练说促练读;以练说促练写。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练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53  在如今的阅读课堂中,偶见有说,但这种“说”常常是弱说、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将教学难点巧妙化解,让学生乐于接受,喜于创新呢?  一、置换主角,化难为易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借物喻人,在作者的笔下樟树呈出蓬勃的生机,弥漫着独特的香气,尤其是文中这一语段: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读来,顿时觉得这不就是宋庆龄伟大精神的写照吗?
【背景】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雾凇》第二小节的最后两句话。句中一个“镀”字用得精妙准确,把雾凇形成之慢、之美、之奇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因为这个词专业性太强,学生即使查了字典也很难理解它与雾凇的形成有什么联系,更不要说体会它在表现雾凇奇观形成过程中的表达作用了。于是,
语言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本义所在,是通过学习一篇篇课文来实现的。巧妙地进行语言转换,能使学生的语言习得更富成效。在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通过转换句式、转换角度、转换文体等,让学生习得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堂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语文课,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遣词
何谓“意脉”?“意”指文本所确定的主旨、情感,“脉”指内在的联系、条理。“意脉”就是文本意旨的脉络。  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就整体看,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的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生动表达了季老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但在写作形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明当时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时,作者借助日记和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
一、 当前小学语文预习现状  尽管小学语文教师都尽心尽力地去教学生,尽管反复强调了语文预习的重要性,但是学生的预习效果仍不理想,语文能力的提升也不明显。冷静思考,分析得出,学生没有真正把预习作为自身学习的需要,作为自觉学习的行为是主要原因,其中又包括了以下几种因素。  1.教师引导不当。教师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不真正清楚,使得教师对“课前预习”的深度、难度的把握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练习的“语文与生活”讲究字词句段、听说读写训练的相互渗透,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巧妙融合。我们该如何扣住目标实施教学呢?本文就六年级上册练习二的“语文与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步:从生活中来  “语文与生活”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字。板块一,模仿“开心辞典”的答题方式,让学生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从感性上认识同音词的辨析及使用。这是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一学段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有六个,涉及听话、说话、口语交际三个方面,还包括听说的内容与形式、交际方式与要求,同时对听说、交际的情感与态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能认真听,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等,意在让学生初步学会倾听、讲述、交流。这一学段的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主要体现了口语交际起始阶段的基础性,听说、交际训练内容的综合性及目标指向的多维性。教师该如何紧扣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