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转型不妨从高考喜报开始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ddsf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各省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各学校似乎迫不及待地以喜报形式向社会公告学校在高考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高考喜报既成了高中三年工作的展示,也成了学校新工作的预备—为后续工作设定了超越的基点。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总能在各种信息平台上见到千篇一律的高考喜报,除了各种上线人数和上线率的数字外,只剩下一堆格式化的致谢。当见多了各种高考喜报之后,人们逐渐对其视若无睹,即使是知名学校的喜报。知名学校与普通学校的高考喜报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在那些数字的高低上略有差别。这些喜报既没有彰显学校文化,也没有释放教育温度,渐渐成了少数人自我感动的精神图标。当高考喜报成为各个学校的一种普遍宣传行为时,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它逐渐成为一种缺乏学校文化自觉而不得不为的程序化仪式。这种无意识会使学校失去极好的文化宣传机会,甚至可能让学校陷入庸俗高考文化的泥潭而被人嗤之以鼻。
  高考喜报到底为何?许多学校未必细细思量过。其实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高考喜报的制作意图,即为什么而作;另一方面是喜报的受众群体是谁,即为何人而作。二者相互关联,受众群体影响了意图的范围,也决定了喜报内容的设计要点。高考喜报的受众群体主要有师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当然也包括相关行政部门,受众的多元性决定了喜报制作的多样性。因此,学校在考虑喜报制作时不妨先明确喜报为谁而作。若是针对师生,除了公布成绩之外,致谢部分更应凸显师生的努力,而有些学校却将成绩归功于政府行政部门,如“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关注”。在结果归因过程中,学校将成绩归功于各级行政部门,却唯独不见师生的努力,消解了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主体。若面向家长和社会公众,高考喜报则是一次对学校的重要宣传和展示机会,除了以数字形式展示学校的考试成绩之外,可以更加巧妙地将学校文化融入喜报。但是,多数学校对此并不重视或缺乏行动,致使喜报千篇一律。若是针对政府行政部门,喜报则毫无必要,因为政府行政部门本身有途径掌握学校的考试信息,学校可以以书面形式汇报考试成绩。通过分析,高考喜报主要是面向师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受众具有广泛性,内容也应具有普适性。而且,通过喜报这种宣传形式可以让社会各界了解和认识学校,高考喜报具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
  然而,高考喜报有存在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它在意义上的必然性。因此,当前各学校需要保持冷静的思考。我们需要将高考喜报放置于学校文化的立场进行审视。从本质上来说,高考喜报代表一种学校文化,虽然其内容本身较为简短,却也是学校文化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人们可以感受到学校的价值追求。这就需要学校在此方面有所反思,自觉地把高考喜报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视野中。对于学校而言,文化让教育更有力量。当我们把高考喜报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视野中时,我们便不得不考虑高考喜报如何更好地彰显学校独特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由此,学校文化的转型不妨从高考喜报的改革开始。
  第一,融入学校办学理念。高考喜报中融入办学理念不是把学校的理念、“三风一训”等简单地搬入其中,而是需要巧妙而合理地阐述办学理念与高考成绩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此消解传统观念中把理念与考试割裂或对立的认识误区。喜报之“喜”应在深层次上体现为,学校办学理念经受住了高考的检验,是成功的。
  第二,彰显师生主观努力。任何教育理念都离不开行动的诠释,学校办学理念的最好诠释便是师生的行动和努力。因此,高考喜报可以通过简练的叙事,传达考试成绩背后相关个体的努力。如有学校的高考喜报内容有“XXX同学当年中考成绩位居全市19,000名,今年高考居全省文科2,000多名,圆梦高考”,这种前后变化的叙事方式引人思考,让人觉得在这样的学校里,师生的共同努力是能够给学生成长带来无限可能的,从而使喜报显得更有温度。
  第三,还原考试本原功能。高考喜报本质是一种考试文化,它传达了学校对考试的态度和价值认识。有品质的学校文化能够正本清源,使人们正确认识考试的意义和功能。考试具有多样的类型和功能,如高考既具有诊断与评定的功能,也有鉴别和选拔的功能,高考的选拔功能在当前尤为突出。然而,当前的选拔与科举时代的选拔含义是不同的。当前的高考不等于就业,它只是选拔学生到更高一级的学府继续接受专业性的教育。因此,高考,它绝不是终点,更需要人们用一种未来的视野和立场来看待它。由此,高考喜报可以适当提醒受众一个重要信息:高考只是阶段性的暂时评价,理想的实现仍然需要在新阶段和新平台上努力。
  第四,淡化精英主义倾向。精英主义倾向在高考喜报中的最典型做法就是公布清华北大的升学率和上榜名單,有些退而求其次公布“985”和“211”高校升学率,学校往往以此为骄傲,仿佛只有这些学生才是未来的栋梁之才。那些知名高校成了大多数中学高考时的终极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它意味着更多的学生是失败的,而这恰与时代要求的人才多元化的趋势相悖。因此,从面向更广泛的学生群体而言,高考喜报不妨少一些精英主义的宣传,多一些对成绩处于弱势的学生的关怀,激发他们后续发展的动力。
  第五,争取社会积极支持。致谢是高考喜报的基本内容,表达感恩是各个学校普遍的做法。但是对于多数学校而言,致谢只是一种礼貌性或格式化的表达,因为大多数的致谢理由是模糊不清的。而对于处在文化转型时期的学校而言,它更需要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理念等的深度理解,因此,不妨在高考喜报中进一步点明感谢社会对学校在哪些方面的支持,以此让家长和社会更进一步理解学校的需求。
  【黄洪霖,福建教育学院校长研修部,讲师,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谷 月
其他文献
邹城市匡衡路小学,以西汉著名经学家匡衡命名。学校始建于1996年,在孟子思想的浸润中发展,在匡衡读书精神的启迪下成长,现已成为全国“国学经典教育联盟校”。近年来,学校定位于创办“传承邹鲁文化的特色学校”,培养“身有浩然正气,心怀家国天下”的君子之才,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君子德行,坦荡做人,实在做事,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少年君子”教育之路。  一、诵读经典识君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教育,是中
儿童,是一颗蕴涵生命力的饱满种子。  课程,是一方滋养生命的土壤。  教室,是一间为生命而存在的空间。  当儿童与课程在教室相遇,空间便有了生命的气息和生长的意义。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为一名自然(科学)老师,笔者始终认为: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自然也是教育最高的境界。我们的先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敏锐地感受着物候的变化,遵循着天地法则繁衍生息,创造了一种独属于中国人的心
山东省济南第十三中学(以下简称“十三中”)是天桥区最早的公办学校,有着六十余年历史。作为全国首家孔子文化主题学校,学校秉承“仁爱、创生、卓越”的办学理念,以“不仅要为学生的三年负责,更要教会学生为自己的一生负责”为办学目标,从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课程建设、德育活动设计三个方面弘扬孔子文化,追寻教育梦想,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之路。  一、以环境化人,建学生成长的家园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何主任,您好!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了灵性教育的概念,也正在实践中,我们对这个概念很感兴趣,您能否介绍一下灵性教育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  何洪亮:“灵”的本意是聪明、灵巧、有智慧,引申义还有“良好”之意。《诗经·大雅》中说:“灵,善也。”将这两种意思结合起来,“灵”就是聪慧至善的意思。就我个人来理解,灵性不仅是指一个人所持有的秉性,也指某个人在某个领域做事的一种良好状态。为了便于开展教育实践,我
近日,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公布了2016年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的测试结果,法国小学生的表现位列34位,远在新加坡、俄罗斯之后。有数据显示,法国学生在课堂上接受阅读训练的时间要少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其他成员国,而且法国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够丰富,不能够清晰地解释重要字词的含义,没有掌握阅读技巧及其传授方法;以芬兰为代表的斯堪的納维亚地区小组学习模式也是有效促进阅读素养的方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生活的那个高歌猛进的激荡时代,在那个意识形态高于一切的时代,敢于摆脱“高大上”的目标模式,坚持在日常的学习、劳动、集体生活、休闲活动,乃至通常被视为“狭隘的”家庭关系之中,依据每一个学生道德发展的最大可能,确立自己的德育目标,体现出他勇于独立思考的胆识与坚定不移的求实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一以贯之地指向“培养美好的人”这个最高目标。他说:“进行道德教育,造就真正的人——
:于局长您好,很高兴您接受采访。西海岸新区教体局主动适应中学生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努力开创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请您谈一下西海岸新区是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的?  于瑞泳:青岛西海岸新区自2014年成立以来,利用自身国家级新区的政策、区位等优势,不断加快融入“一带一路”的步伐,形成了一系列国际经贸合作、资源能源开发等重大合作成果。新区教育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积极响应人
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统一的过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学生认知向行为的转化,以德性为本,以法治为要,能够有效地将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建构有道德、有智慧的美好生活。  党的十八大提出,用道德滋养法律,用法律支撑道德。将“德性”和“法治”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两个核心元素,其目的是以《道德与法治》教材为蓝本,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综合性、一体化的熏陶和教育。“德性
伴随着夏日的暖阳,孩子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儿童节。这一天,是属于儿童自己的日子,他们可以尽情地撒欢、愉快地玩耍。孩子天真的模样、无邪的笑脸总是能给这世界带来无尽的希望和绵远的温暖。童心是一種没有受到成人社会污染的、极其珍贵的生命自然状态,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呵护儿童的童心。教师应该确立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站在儿童的立场,尊重儿童,呵护童心,保护童真,使儿童身心能够自由地生长。
能陪伴你一生的人很少很少,所以面对离别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潇洒转身,带着幸福的回忆,昂首阔步地前行。生命中的每一段历程都是无可复制的孤本,请懂得珍惜、珍爱和珍藏!  栀子花开,离别季。又过了一个三年!没有我预想的窃喜,也没有离别的忧伤,心绪异常平静,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以修行的心境静待花开的宁静使然。三年教诲,你们已具备了独立行走的能力,是时候该数点行囊,送你们去远行了。  远行的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