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认为各校的课堂必须遵循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和各学科教学特点,采取一定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组织管理形式,让学生感兴趣、轻松学习、合作探究,才能实现三维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最优化,课堂效益最大化。现结合《少年闰土》的教学谈谈我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环环务本,激趣认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能紧扣文本,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课堂教学应讲究导入的艺术,使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我在执教《少年闰土》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初步认识了闰土,谁能说说少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当学生说出“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从中可以看出闰土天真、活泼、健康的特点时”,我又接着说:“闰土不仅僅只有这个特点,闰土的特点还有很多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本节课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呢?”结合同学们要解决的问题梳理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这样自然而然的就把学生引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让他们兴趣勃发、目标自认,把精力集中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中来,为高效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
二、创设时空,生生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合作学习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教学重难点。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是:“文中闰土向我讲了哪几件事?你对哪一件事最感兴趣?为什么?”最后,通过质疑梳理剩下了两个问题,一是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写清楚的?二是从这几件事中体会到什么?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检查,给予点拨;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构建了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学习模式。同学们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而被动地接受印象更为深刻,也为高效课堂教学开通了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
三、巧破疑难,层层递进,深入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问题的层次性要求教师应设置出关联性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有梯度、最终达到一定高度的问题进行探究。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理清“四件稀奇事”后,向学生问道:“那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事稀奇的事吗?”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出示课件:“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同学们齐读这句后发挥充分的想像:“他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有哪些?”大家闸门大开,畅所欲言。我紧接着顺势引导:“是啊,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是说也说不完的。他就是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你用什么样的感情读好这句话?如果是高兴该怎样读?如果是佩服、羡慕、惊奇、自叹不如,又该怎样读呢?”同学们兴致盎然,读法各异。此时,我趁热打铁:“我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复杂的感情?”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地说出:“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教师随机投影出这两句话,让学生抓住“素”“新鲜事”、“如许”、“他们”、“四角的天空”去体会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由此可知,教师的有效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细细揣摩,把问题问到关键处,问到学生心里去,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学的高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和过程,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达成学习目标。
四、设置悬念,依依话别,令人深省
一堂好课的结束语,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应用范围,发展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留下思辨性的问题,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索与发现的兴趣和习惯,实现教学目标的拓展和知识的升华;一堂好课的结束语,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达到“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令人深省”效果。在这节课结束时,我是这样做的:“闰土让我看见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多么想再和他相处几日,再听听那些新鲜事啊,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回家了,我们要分手了,默读第十七自然段,思考他们会怎样话别呢?”出示课件他们分别时的情境图,让学生想象。等学生说完后又紧接着说:文中说我和闰土从此没有再见过面,其实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再次相遇,那时的闰土历尽沧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会有哪些变化呢?如果同学们想对“我”和闰土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他们所处的那个社会有更全面的认识,我建议同学们课后去找鲁迅先生的《故乡》来读一读,再来交流各人读后的收获。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高效的语文教学,教师要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兼顾学生的感情和教学实际,精心预设,用简约有效的教学方法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和谐与愉悦中提高效率,进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宜昌高新区雅畈小学)
一、创设情境,环环务本,激趣认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能紧扣文本,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课堂教学应讲究导入的艺术,使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我在执教《少年闰土》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初步认识了闰土,谁能说说少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当学生说出“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从中可以看出闰土天真、活泼、健康的特点时”,我又接着说:“闰土不仅僅只有这个特点,闰土的特点还有很多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本节课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呢?”结合同学们要解决的问题梳理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这样自然而然的就把学生引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让他们兴趣勃发、目标自认,把精力集中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中来,为高效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
二、创设时空,生生互动,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合作学习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教学重难点。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是:“文中闰土向我讲了哪几件事?你对哪一件事最感兴趣?为什么?”最后,通过质疑梳理剩下了两个问题,一是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写清楚的?二是从这几件事中体会到什么?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检查,给予点拨;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构建了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学习模式。同学们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而被动地接受印象更为深刻,也为高效课堂教学开通了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
三、巧破疑难,层层递进,深入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问题的层次性要求教师应设置出关联性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有梯度、最终达到一定高度的问题进行探究。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理清“四件稀奇事”后,向学生问道:“那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事稀奇的事吗?”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出示课件:“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同学们齐读这句后发挥充分的想像:“他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有哪些?”大家闸门大开,畅所欲言。我紧接着顺势引导:“是啊,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是说也说不完的。他就是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你用什么样的感情读好这句话?如果是高兴该怎样读?如果是佩服、羡慕、惊奇、自叹不如,又该怎样读呢?”同学们兴致盎然,读法各异。此时,我趁热打铁:“我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复杂的感情?”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地说出:“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教师随机投影出这两句话,让学生抓住“素”“新鲜事”、“如许”、“他们”、“四角的天空”去体会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由此可知,教师的有效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细细揣摩,把问题问到关键处,问到学生心里去,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学的高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和过程,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达成学习目标。
四、设置悬念,依依话别,令人深省
一堂好课的结束语,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应用范围,发展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留下思辨性的问题,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索与发现的兴趣和习惯,实现教学目标的拓展和知识的升华;一堂好课的结束语,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达到“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令人深省”效果。在这节课结束时,我是这样做的:“闰土让我看见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多么想再和他相处几日,再听听那些新鲜事啊,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回家了,我们要分手了,默读第十七自然段,思考他们会怎样话别呢?”出示课件他们分别时的情境图,让学生想象。等学生说完后又紧接着说:文中说我和闰土从此没有再见过面,其实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再次相遇,那时的闰土历尽沧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会有哪些变化呢?如果同学们想对“我”和闰土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他们所处的那个社会有更全面的认识,我建议同学们课后去找鲁迅先生的《故乡》来读一读,再来交流各人读后的收获。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高效的语文教学,教师要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兼顾学生的感情和教学实际,精心预设,用简约有效的教学方法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和谐与愉悦中提高效率,进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宜昌高新区雅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