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通信技术在护士规培中的应用现状

来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x1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信息通信技术(ICT)与教育融合不断加深,为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提供了一定便利.ICT在新入职护士规培中的应用途径主要有信息平台、手机软件、虚拟仿真技术、在线游戏、微格教学法等.当前利用ICT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能够提高新入职护士的工作自信心、岗位胜任力、临床护理能力、工作满意度等.未来关注ICT教学体验、加强教学监控、加大资源共享和建立大型ICT培训平台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发展.ICT培训的效果可能还受学员自身因素、教师教学水平、培训工具的易用性、互动性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在未来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魏晋南北朝绘画在继承汉代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呈现出时代特色,图像和文学共同构成了一个想象空间,体现着情致之所、虚实之境的魏晋文人的艺术追求,山水神女的欲望空间也体现了视觉革新的一大改变和纵情于山水的一种生命智慧.魏晋文人性格潇洒优雅,率真自由,以极度的精神自由演绎着魏晋风姿之美,流露出对生命的无限热忱,本文将深入探究魏晋风姿美在何处.
谵妄是急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是ICU常见的一个临床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近年来越来越引起ICU医护人员的重视.DSM-V是诊断谵妄的金标准,但因需要具备专业的精神病学知识,而在ICU中使用受限.CAM-ICU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具有快速、方便、准确的特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ICU谵妄评估工具.ICU谵妄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通常认为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避免谵妄的诱发因素,采用集束化的预防策略,有助于预防谵妄的发生.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谵妄发生的诱因,是治疗谵妄的关键,及时
在中国画中,线条是一种重要的语言与艺术表达形式,是画作的灵魂所在.要想了解中国画,就必须先了解线条艺术.中国画的线条艺术具有情感表达、意境营造、审美表现等功能,中国画线条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书法美、虚实美、韵律美.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画的功能与审美特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画的线条艺术.
在中国,我们时代的教育,是以“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标杆的教育.高质量教育,需要高质量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高质量和教育理论的高质量之间的珠联璧合、交互辉映,才是一个完整的高质量教育的“体系”,这是高质量教育之“体系”的真谛之一.rn这意味着,“知行合一,理实共生”既是创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也是基本思路,其要义在于实现理论与实践、思想与方法的交汇融通.通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走出的新道路,注定是教育理论思想与实践方法的高质量融会之路.
期刊
针对部分地区促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举措不合适的现状,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从教师学习中医药知识、增设综合性语文活动、文本内容解读等方面,思考和探寻如何让语文课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中小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将传统文化进课堂真正落到实处.
关良、叶浅予、黄胄是20世纪中国人物画坛上的重要代表,他们将传统笔墨语言融入具有时代特征的现实人物之中,开启了新时期人物画的笔墨范式,拓宽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表现语言.本文结合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绘画发展动向,从传统向现实主义的人物题材转变和三位画家的笔墨语言特征两个层面,试图探究20世纪中国人物画发展的面貌.
陈林的工笔花鸟画不同于传统工笔花鸟画,他的画在构图上吸收了西方的平面构成理论,呈现出一种新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风貌.本文通过剖析陈林工笔花鸟画的构图程式,深入阐释其作品风貌形成和西方平面构成理论应用的相关性.
目的 了解某院主要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CR-GNB)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感染特征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某院收集CR-GNB,应用珠海迪尔DL-96Ⅱ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医院CR-GNB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检出CR-GNB 505株,以非发酵菌数量最多(275株,54.45%),主要分布在ICU(231株,45.74%).标本种类以痰液为主(278株,55.05%).细菌对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升,现代教育技术与设施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教育管理工作,有效地变革了传统教育工作模式,为提升现代教育管理水平与教学质量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学校相关教师必须加强对微课堂等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并进行大量的实验教学,以此提高学生本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增强他们的专业素养,为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就微课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实践探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撮泰吉”于2006年凭借本身具备的独特文化价值成功进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人之初,戏之始,彝之源”的古傩戏“撮泰吉”由于地处生态原始、气候高寒的芦虹山区,因此迄今为止还保留着较为浓厚的原始艺术本色和神秘的展演方式.随着近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和冲击,“撮泰吉”的传承表现出了一定的脆弱性、艰难性以及紧迫性.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农作物与这个古老的民族以及这个“人类的祖宗戏”有深不可解的历史联系.文章从物质角度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途径,为“撮泰吉”的传承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