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的第一步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v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从何时开始,阅读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怪现象”:语文老师上公开课,总是对第二课时情有独钟,这早已成为开课者与听课者之间的一大默契。论及原由,口径出奇的一致:第一课时没什么噱头、花样,自然也就没什么看头了。长此以往,第一课时被淹没在课改的浪潮中,几乎没人去研究,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致使第一课时的教学陷入了种种误区。
  
  一、 操作误区
  
  误区一:第一课时——被淡化了的地位
  许多教师认为第一课时,就是读读课文,学学生字词,说说大意,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似乎不用备课,闭着眼睛也能上完第一课时,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连学生都知道,导致教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不去研究不去反思,甚至有人认为第一课时上不上无关紧要。优质课、展示课对读文解词匆匆走过场,而对文本内涵的挖掘花足了心思,从而把第一课时变态成第二课时。执教者的惰性和功利,将第一课时置于教学教研的尴尬境地。
  误区二:第一课时——被泛化了的流程
  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却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2)初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3)指导生字新词;(4)分段,归纳主要内容。语文课变成了机械操作的训练课,第一课时陷入了泛味的呆板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
  误区三:第一课时——被虚化了的形式
  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蜻蜓点水,新词的理解浅尝辄止,写字的指导示范销声匿迹,初读课文雾里看花。“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相当重视质疑,花了大量的时间启发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活跃了,问题提了一大堆,正需要老师指点迷津之时,教师却把学生生拉硬拽回机械浅层的字词教学,浮光掠影地感知文本。质疑成了一种摆设,浇灭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误区四:第一课时——被异化了的目标
  第一课时应将识字与写字,读通读顺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作为重点教学目标,但往往教者耐不住这份寂寞、平淡和本真,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边缘化,而把第二课时精读品析、语感训练的教学目标移植过来。学生文本还没来得及读正确,脉络还没来得及梳理清晰,便在老师的指令下牵强附会地读得摇头晃脑,制造一轮轮高潮迭起的假象。课后教师再花大量的时间补教生字,机械抄写,采用注入式解读新词,课后练习也得从头梳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 对第一课时的重新定位
  
  由于教师对第一课时教学缺乏正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简单程式化处理的结果,导致第一课时教学效率低下。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是,第二课时学生书还没有读熟就进入精读阶段,自然很难深入理解文本的意义,更难通过品味,获取作者的言语经验。
  第一课时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正确定位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匹配的学习活动,才能有第一课时的有效教学。第一课时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第一课时要突出年段特点,把握年段要求,回归“趣味”、回归“读味”、回归“悬味”,让学生在第一课时中真正品尝到语文的“本味”,为第二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成沟联,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三、 操作策略
  
  那么,第一课时的教学应当如何上呢,如何提高它的有效性呢?根据张庆先生提出的语文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及其著名的“经纬论”,我对第一课时的教学作了如下思考和设想。
  1.激趣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如果“初读”给学生的是愉悦、美感化的心态,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感受,强烈而明确的阅读期待,那就必然会使学生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态势。学生在最初接触阅读材料时,教师需要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阅读状态,带入相应的课文情境之中。初读导入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师或语言描述,或创设问题,或描绘画面,或资料巧现,以激发儿童阅读的欲望,使文情、师情、生情三者融为一体,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
  2.识字学词——咬定青山不放松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教学,不能面面俱到,要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识好词、写好字,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教学目标。
  3.初读感知——磨刀不误砍柴工
  “书不读熟不开讲。”“注重初读,延迟开讲。”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读通”应是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1)给学生充分的通读课文的时间。第一课时应放手让学生试读,在学生大声朗读、反复朗读中,在教师的有效指点中,人人能读得文通字正、琅琅上口。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文本产生完整的认识。(2)抓重点句段朗读。教师应预设学生在试读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以此为重点,引领学生反复读,并加以指导。
  4.阅读期待——一石激起千层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巧设悬念,抓住学生好奇渴求的期待心理,让学生的期待视野与文本之间构成一定的美学距离,酿成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
  5.人文关怀——一枝一叶总关情
  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栖居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因此,语文教学要让情感复原,让感情流淌,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课程评价。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其实第一课时的教学并不简单。因为简单是一种智慧,而智慧效果的达成取决于教师的智慧。只要我们能够深刻挖掘教材因素和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照样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课堂也一定会闪耀着亮点,绽放出精彩。即使是第一课时,也必能如烟花般灿烂!
其他文献
靠药物维持生命的人  并不比健康的人更为高尚  我在制造的病句里活了很久  每一次,因一厢情愿而脸颊绯红  仿佛青春都不曾真正远离  雨水因找不到河床而改走陆路  有些风注定会被马鬃俘虏  蘸着炊烟,燕子家书抵万金  蘸着乌云,白鸽子玷污了自身清白  只有鹰隼的眼里,太阳与星星都是烽火狼烟的隐患  我没有翅膀,像一只行动迟缓的贝类  在大小梅沙低入尘埃  只有涨潮的时候  磕长头,匍匐八百里江山 
用心去听别人上课,有利于发现问题、启示自己。同时听后双方进行坦诚的交流,这样,就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水平,这是本人从事教学的一点体会。  记得自己刚从学校毕业初上讲台之时,就很希望去听听中老年教师们的课,以便学点方法,同时也希望他们来听听我的课,指出优缺点,以求早日掌握教学之技能,可惜的是那时的教研气氛没有现在之浓。不过在往后的教学中,也常常去听了前辈们的一些课,有的上课不乏激情,听之爽神,有
约翰·阿什贝利(John Ashbery,1927—2017),无疑是二十世纪后半叶,乃至本世纪前十几年,美国诗坛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一生创作颇丰。美国国家图书馆为他出版了厚厚两卷本的诗集,收录了从1956 年的《一些树》到2000 年的《在此留名》近千首作品,其中有著名的长诗《凸透镜里的自画像》、海伦·文德勒激赏的散文诗集子《三首诗》以及阿什贝利本人喜欢的两百多页的长诗《流程图》。这
陈鱼观的诗弥漫着一股中年情绪,“暮色中的玉兰花”“老井的轱辘”“流浪猫”等等,现实与非现实相互交织,生活经历沉淀、勾兑成为词语的滥觞,弥漫在纸上的突围和疲乏,与其说诗人在此时此地“等待冬天的一封回信”,不如说是他在向彼时彼处不断地寄出他的“鸡毛信”。如此,充斥着等待与救赎意味的人生也就被赋与了意义,个人也正是在与外界不断的对峙中找到与自我灵魂层面的某种方式的和解。  刘棉朵的诗歌清新而质朴,举重若
初恋的手指(组诗)  初恋的手指  1  风雪潇潇  世界在潇潇风雪中感到很冷  你也感到冷吗  不然 你青春的脸上  何以只有些许淡淡的表情  假若你不介意  就请把你的手给我  这个季节 风也想找个梦巢  你比风还凄凉的孤寂  漂泊何处  不愿诉说  那就用温柔如你的手倾诉  走过距离 缓缓  有一种情感绕在手掌  温热我的血  是的 我一掌的血温不热季节  也温不热世界  却可温热你一颗冻伤
说起武大(武汉大学),最为人称道的应该就是“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樱花节了。我刚刚接到武大的通知书的时候,一群同学的“贺电”居然出奇一致:“恭喜你樱花节的时候被我们吃穷。”其实除了樱花,武大还有很多很多值得书写、与别处不同、甚至值得其他学校学习的地方。  煌煌武大,雄辩天下。短短的八个字,自由张扬,霸气外露。  在武大,辩论,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项事业;辩论队不仅仅是一个社团,更像是一支军队。走在
英国国家档案馆推出新的数字档案保存培训计划  英国国家档案馆近日为档案工作者推出了免费的在线数字档案保存培训计划——“新手知识(Novice to Know-How)”,旨在为原生数字档案的保存服务提供指引。该计划是英国国家档案馆新数字能力建设战略——“接通电源(Plugged In, Powered Up)”的一部分。“新手知识”由数字保存联盟(Digital Preservation Coal
梁庄、张庄是上下庄,三十年前,各庄均有十几户人家,家家小孩一大群。  梁庄凡够上学年龄的小孩都背起书包上学了,张庄的小孩自然不甘示弱,也背着书包屁颠屁颠地去学校。可是在学校里,梁庄的小孩大多温顺听话、勤学好问,成绩一直在班里领先,张庄的孩子却大多调皮捣蛋,不守规矩,成绩在班里多是垫底。讲到梁庄的孩子,老师们面上含笑,极口夸赞:“好样儿,今后必有造就!”班干部自然非梁庄孩子莫属。一提到张庄的孩子,老
少年时期,我一直觉得背着背包环游世界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于是从上高中起,我就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怎么订酒店和机票更划算、怎么做好详尽的攻略。如今,国内除了福建,其他省份我都有旅游过,国外也去了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十几个国家,基本上都是自己独自一人旅行,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情况。正是拥有了这些旅行经验,我对自己能力很有信心——我也许无法避免问题,但不论怎样的情况,我都相信自己可以掌控。  我妈妈是医生,工作
小村落里走出  夜里躺在床上,我想起了我这一路的求学之路。  我出生于一个小山村,成长于小县城。在上大学前,一个人的一辈子基本可以预见。  我是幸运的,父亲出去闯荡一番后,不断地向我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初二,我一直学不好物理,成绩基本在七八十分,于是,我每天早上五点多就爬起来看物理书刷题目,终于到初三,成绩慢慢变得理想,甚至每一次考试都接近满分,中考时是全县第二名。后来,村里慢慢地有了变化,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