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美学视阈下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来源 :教育导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ong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内区域环境的创设是培养幼儿审美感知力、塑造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空间依托.从空间美学的角度审视我国幼儿园的区域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视空间布局的流动性,以及忽视审美情境的营造等.因此,为发挥区域环境在培养幼儿美育方面能力的重要作用,建议教师在未来区域环境创设上要为幼儿提供自主的环境建构体验,为幼儿创建诗性的栖居场域,为幼儿营造具有美感的空间审美情境.
其他文献
社区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利用社区资源对0-3岁婴幼儿家庭进行社区支持,能够有效解决家庭育儿压力.研究者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温州市X社区内0-3岁婴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研,结果表明:X社区教育资源丰富,但缺乏合理利用方式;X社区0-3岁婴幼儿家长养育需求受到婴幼儿年龄、入托因素、不同抚养人的影响.研究者根据X社区的特点、结合家长的需求提出了以下建议:建立合理的社区管理体制支持家庭育儿,提供有针对性的育儿知识以适应不同月龄婴幼儿家庭需求,提供多种育儿知识普及途径以满足不同抚养人的育儿支持需求.
幼儿园美育通过构建富有感染力的审美环境,提升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健全幼儿的人格,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系统理论重视儿童所处的多重环境及其之间的相互关联,为提高幼儿园美育质量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针对当前幼儿园美育实施的问题,在微观系统中,幼儿教师应提高自身审美素养;在中间系统中,幼儿园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协同共育,注重信息技术资源对幼儿美育的影响;在外层和宏观系统中,营造支持美育的氛围,以更好地推进幼儿园美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自语”行为普遍存在于学前儿童中,是幼儿运用有声语言帮助内部思考的重要途径,在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的过渡中起着关键作用.3-4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自语在这一阶段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工区作为一个自由开放、材料丰富的活动区域,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外部刺激,激发幼儿更多的自语,因此,对小班美工区中幼儿自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研究者采取了质性研究方法,对小班美工区中幼儿的自语行为进行观察,收集自语案例,从类型、特点、功能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幼儿的自语进行分析,并对提升班美工区中幼儿自语的价值
幼儿园的主题课程,紧随幼儿现实生活的变化,围绕幼儿感兴趣且有意义、有价值的主题来形成关联性课程,有助于幼儿通过探索和学习获得与主题相关联且比较完整的经验.基于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文章以大班主题课程“探秘番茄”为例,分析了建构主题课程的路径:基于兴趣,生成主题课程;结合需要,设置内容,形成主题网络;重视经验衔接,实施主题课程;分享交流,梳理、提升、迁移课程经验.
研究者以广州市天河区东部地区普惠性幼儿园为例,依托广州市“文溪雅荷”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实践运用,在梳理地方课程资源与普惠性幼儿园课程实践需求之间契合点的基础上,探索其对普惠性幼儿园课程实践的专业支持路径和优化策略.
作为亲子沟通的主要途径,对话有利于建立亲子之间的和谐关系.受传统特权本位倾向和物化教育观念的影响,亲子对话存在“控制-依附”这种“异化”范式.亲子对话在生活中常常出现异化,主要因为对话双方的地位不平等,父母将对话作为单向的信息传递手段,人为地扩大对话的教育功能.家长应从主体间性理论出发,重新审视亲子对话,走出传统亲子对话误区,寻找主体间性亲子对话的有效路径,要努力做到:尊重孩子,实现话语权的平等;理解孩子,创造开放的对话空间;亲子共建,在有效沟通中共同成长.
幼儿园教师常用语是指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反复使用的习惯性口语,具有观念性、情境性与情感性的特点.幼儿园教师常用语存在平等地位的失衡、诚信品质的缺失、公正评价的缺位等伦理问题.建议制定园本化言语道德规范,创设宽松的工作环境,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教师常用语从空泛走向具体、从他律走向自律.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是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整体主义视角下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强调以文化引领为核心主线、以专业推动为关键主体、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支撑,将课程主体、结构、要素和资源等“粘合”起来,形成系统而强大的育人力量.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既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获得良好发展的保证.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主要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客观因素包括职业期望、社会地位等宏观因素和园所机制、人际关系等微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职业社会知觉和职业角色意识.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在主客观影响因素的互动中得以生成和发展,客观因素通过主观因素发挥作用.文章从运行机制优化、人文环境构建、自我修养提高出发,探索促进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有效路径.
校园欺凌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我国连续颁布了几部重要的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专门性法规.但是,校园欺凌法律关系主体及类型未予以明确.通过运用“法律关系”理论对上述法律规定进行分析,可知校园欺凌法律关系主体由当事人和参与人两类人员组成.前者,分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双方均为在校学生;后者,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教师、班主任、家长或监护人等.从地位作用上,欺凌者可细分为领导者、协助者、起哄者.从行为后果上,欺凌法律关系主体还可以划分为“行为主体”“受害主体”和“责任主体”三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