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之谜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玲玲七岁了,小时候说话一直挺正常,不知为何,自从进入小学校门,便显出口吃的苗头,而且势头愈演愈烈。玲玲爸妈担心不已,妈妈尝试过和孩子一起阅读课文来训练,可是效果平平;也尝试过严厉纠正,不说完整不许说下一句,但情况更是不妙;甚至还尝试过突然拍她后背等“惊吓偏方”,依然没有帮助。或许是口吃的缘故,玲玲越来越少和父母沟通了,这让爸妈更加不知所措,这时,他们决定前去咨询心理医生。
  关于儿童口吃的生理心理原因,有很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早期教育的发展,关于口吃遗传因素、神经因素、教养方式的探讨非常普及。除去极少部分先天原因以外,绝大多数口吃都来自于后天的身心影响,本文也仅针对此种情况进行指导。
  口吃也叫做结巴(stuttering)。事实上,家长对这一情况并需过度担心,因为儿童期的孩子,常常对新学的用语感到生疏,因语言表达不熟练而产生口吃。一般说来,这种毛病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逐渐消失。大量资料可以看出,孩子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是形成口吃的重要内因,这又以父母对孩儿不合理的期望、过多的要求、超脱常理的溺爱等最突出。因此,父母应该谨慎表达自己的育儿态度,千万不要苛求孩子,造成成长困扰。
  预防关键 育儿最忌高压态度
  心理学家认为,对于儿童口吃,心理和药物治疗都只是治标,预防才是治本之道,所以,在我们谈及矫治手段之前,父母应先了解如何预防口吃的产生。
  不要突然改变管教习惯:孩子来到世界的第一位语言教师是父母,他们对孩子抚养形成了独特的习惯,也是孩子最具安全感的规律存在。如果家人陡然改变教养习惯,等于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会使孩子的自信受到打击,严重时便无法在适当场合流畅表达意见。比如在孩子步入小学后,父母忽然改变长期娇惯的态度,让孩子独自适应学习与生活,孩子就会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
  多注意孩子的同伴:孩子正处在喜欢行为模仿的时期,父母亲应先了解孩子的伙伴之中,有没有口吃毛病的儿童,假如有,可先提醒孩子不要模仿,必要时可禁止孩子和他们的来往。
  多元的性格有助减压:父母要特别注意开发孩子性格的另一方面,比如,有的孩子天生“爱动恶静”,也有的孩子秉性上“内向投入”,家长就不妨启发他们“好静少动”和“广泛关注”的习惯,使得孩子能够广泛接受外界信息,减少压力感。
  留心孩子异常的情绪冲动:调查显示,孩子会因情绪不稳定而出现舌头打结的现象。所以父母应该多留心孩子是否有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并尝试帮助他解决心理困扰,将口吃的内因提前化解掉。
  治疗方法 好父母胜过好医生
  从国内外研究中可以看出,除了少量口吃是源于生理器官的障碍,大量口吃是由于外在的心理压力。因此,只要父母亲能够适度地付出爱心、耐心和细心,并运用下面的几种方法,大部分口吃患儿是能够痊愈的。
  鼓励孩子自由交谈:口吃的孩子往往觉得开口说话是一种莫大的压力,因此,父母不妨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由发表意见,并给予适当的夸奖与鼓励。譬如说:“宝贝今天一放松下来就说得很好,下次我们试试再放松一些,说不定就出口成章了呢!”
  亲子交往力求和悦:中国素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传统理念,要求成人对孩子成长负责。然而,在开放社会的今天,我们领悟到教育并不总是严厉紧张的,轻松愉快的亲子关系在教养上更具积极作用,所以父母要尽量营造有助于孩子主动思考和表达的平等家庭氛围,以减低孩子内在的焦虑,保持心理轻松。
  放下对“听说”的戒心:出现口吃的孩子,常避讳别人言语,做出敬而远之的态度,不但不愿听示范,也不肯开口练习。父母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放下戒心,淡化听说训练的模式化,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讲话。另外,家长在示范正确发音时要减慢语速,以助孩子逐字逐句模仿,尽量不要对效果要求太严,而应让孩子感到说话的乐趣比什么都重要。
  积极参加语言治疗:如果孩子口吃非常严重,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善,父母可领孩子去接受有关机构的语言矫正治疗。目前不少医院或康复中心都有口吃方面的门诊,许多医疗手段能帮助儿童流畅的思考和表达。
  编后语
  纠正孩子口吃,重要的是开启孩子说话的胆量以及技巧,应该说,孩子的自信就是口吃的克星。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杜布森(J.Dobson)强调:“父母使用多鼓励、少惩罚的方法,并付出多一点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就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信心。” 所以父母除了给口吃患儿适当的纠正以外,千万不要过度焦虑或施加体罚重责,这些才是影响孩子的正常治疗和发展的大忌。
其他文献
妈妈还想睡会儿,可以吗?  我时常会对儿子撒撒娇。比如,因为前一天晚上加班,第二天早上我就会赖一会儿床,当豆豆来找我时,我会迷迷糊糊地说:“妈妈还很困,要再睡一会,爸爸带你起床吧。”后来豆豆每次醒来,都会问:“妈妈,你还要睡一会吗?”我如果说“是的”,他就会转过身去把爸爸叫醒,说:“爸爸,我们起床吧,让妈妈再睡一会。”有时从外面回来,我躺在沙发上,对豆豆说:“妈妈累了,你能帮我捶捶背吗?”他马上爬
说到教孩子不怕黑,很多家长的方案都是:亮着灯哄睡;不让孩子单独进黑屋子;不讲可怕的鬼故事;不看恐怖片……  对不起,如果孩子对黑暗“过敏”,哪怕用足了这些方案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让孩子不怕黑,必须寻求契合孩子心理的“脱敏方案”——教孩子深入黑暗,与黑暗和平共处。  滑稽搞笑的鬼故事  “从前有一个胆小的鬼,特别怕光,一见到光就往妈妈背后躲,火柴划出来的光就让它打颤,蜡烛那么大点的光就让它走路绊门槛,
充满温情的隔离角  在英国做代课老师时,我走访了不计其数的学校,多数学校对孩子的惩罚手段基本是一样的,那就是“暂时隔离法”。曾经我也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只有剥夺孩子玩耍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权利,让他们感觉受挫,他们才会听话。可后来慢慢发现,实际效果和我的期望背道而驰,孩子的不良行为不但没有改观,相反还变本加厉了。为此,我很困惑。  一次,我去一个私立学校上中文课。学校小巧玲珑,却五脏俱全,每个班级布置得
恶化亲子关系  很多家长都喜欢在社交网站发布孩子的搞怪图片或者记录孩子的糗事,在百度输入“搞怪宝宝照片”,结果就有约1550000个。宝宝们被父母装扮出各种雷人造型,有的过于成人化,有的滑稽得近乎丑化,令人捧腹大笑。但细想一想,当孩子长大后大量接触网络时,特别是在青春期——也就是所谓的叛逆期,万一发现自己曾被如此丑化过,他会怎么评价父母,如果同学朋友看到了,又会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埋下信息
高中同学子俊从哈佛学成归来,我做东请客。闲聊中,我谈到自己的女儿:“小小年纪就爱穿衣打扮,对待学习却漫不经心,并且屡教不改,我为此伤透脑筋。”子俊听后只是笑笑,不出声。我好奇地问:“你父亲当年用了什么先进的教育方法,把你培养成哈佛博士的?”子俊说:“我父亲是地道的农民,哪懂得什么教育方法。”“那你就是天生爱学习喽!”子俊摇摇头,说:“也不是。记得小时候有一年暑假,父亲到城里打工,把我带去玩了几天。
什么是教育儿童的最佳方式?我的一位学者朋友推荐这样的哲学:“任何一个行动都会产生一个后果,选择这个行动,那么必将承担其后果。”  他认为,各种年龄的儿童都想知道,父母对他们有什么期望,如果不服从,等待着他们的将会是什么。所以,当命令被坚持下来,行动界限被规定得分明时,他们学到的东西最多。  朋友的话听起来不无道理,于是我亲身试验了一番。  我有两个孩子,一个4岁,一个5岁,正是精力无限的年龄,玩起
宝宝又在和空气说话了,“我们一起来搭积木吧!”“快吃菠菜,你不想变成大力水手啦?”在孩子25岁的时候,许多父母都因此而倍感困惑和担忧:孩子为什么总是和一个现实并不存在的“朋友”玩?他的内心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呢?    [ 做错事的替罪羊 ]  星期天,妈妈正在厨房打扫卫生,忽然听见“轰”地一声脆响。妈妈奔出厨房一看,只见洋洋一脸无辜地站在满地碎片中,那只千辛万苦从景德镇运回来的青花瓷花瓶摔了个粉碎。
一天中午放学回来,上一年级的儿子一直无精打采,不再纠缠着我亢奋地讲他在学校里的新鲜见闻。即便是我逗他,把他最爱吃的糖醋排骨在他鼻子前晃上一圈再端上桌,也不见他往日的欢呼雀跃。  饭桌上,见他一直闷闷不乐,我忍不住询问,但他无动于衷,一言不发。脾气火爆的老公见状,大声命令:“吃饭。”儿子乖乖地端起了饭碗,可仍然不动筷子不夹菜,一张小脸涨得通红,饭碗在他手中微微地抖动。我赶忙指使老公去厨房端汤,然后扶
编译/千月     我和丈夫正忙着准备晚餐。我们4岁半的儿子,加斯汀,在旁边不停地制造麻烦。责备他几次之后,丈夫乔治不得不将加斯汀罚站到墙角里去。他很安静,但明显有些不快,过了一会,他不满地说:"我要离家出走。"  我的第一反应是惊讶,他的话使我很生气。"是吗?"我向他吼道。但是当我转身看着他时,他就像一个安琪儿,那么小,那么无辜,一脸的哀伤。我心里感受到了他的痛苦,清楚地记得在自己的童年,当我觉
威信往往来自于两种力量:一是对方的身份、职权所具有的支配力量;二是对方的人格魅力及情感所产生的力量。  如何树立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建议家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给孩子做榜样,以“无为”变“有为”    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要让父母对孩子产生威信,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得好。“身教胜于言教”,在孩子面前做出榜样,树立威信。为此,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带头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