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背景下的中国城乡“数字鸿沟”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流动对城乡数字鸿沟产生多元影响.通过对多个数据的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家庭劳动力的流动对农村家庭的互联网使用情况具有双向影响.流动有助于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互联网使用率,但同时会降低留守子女及老人的互联网使用率.城乡数字鸿沟不仅表现在互联网使用率方面,农村网民也更容易受泛娱乐化的影响:农村网络使用者在网上学习、工作的频率明显低于城市网民,网上娱乐频率却与城市网民相近;流动儿童对网游的成瘾程度高于城市儿童.要更加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儿童对促进互联网技术城乡传播的中介作用,并针对农村手机上网为主的现状加大手机端学习功能开发.
其他文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在理论、历史、实践的逻辑下系统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合理性、历史必然性和极端重要性.从理论逻辑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有机统一.从历史逻辑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不同时期重视自然环境、强调可持续发展、创新文明
对先秦时期公私观的考察应结合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西周时期的"公",主要是确切的人指或物指,引申义为共有,与之相对应的是"族天下"的社会现实.春秋时期的"公""私"所指代的对象主要是各国国君和国内的卿大夫,双方的冲突也称为"公室"与"私门"之争,结果是君权逐步摆脱族权的羁绊,君主专制政治逐步取代宗法贵族政治.从春秋后期开始,随着君权日益强大,公私观念的现实内涵也发生重大变化,"公"指各国君主和朝廷国家,"私"由春秋时期的卿大夫转变为百官和普通民众,与"族天下"相对应的共有含义不复存在,公私观念的道德伦理色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领域都迈入了全面深化改革与急遽转型之中.社会结构的宏观变迁,导致各个阶层在社会心态上出现选择性、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发展变化,关联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发展的实践.为引导构建稳定良性的社会结构,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必须剖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全景式的分化与流动,以及社会心态的演变与波动.只有将社会结构与社会心态二者统合进行研究,可以深刻把握当前我国进入改革攻坚期的社会图景和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从而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