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历史·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三重逻辑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在理论、历史、实践的逻辑下系统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合理性、历史必然性和极端重要性.从理论逻辑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有机统一.从历史逻辑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不同时期重视自然环境、强调可持续发展、创新文明理念的延续.从实践逻辑来看,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大力培育全民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必然路径.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剧烈的变迁,作为调节基层社会人民内部矛盾重要手段的人民调解制度,面临着权威性较弱、人员紧缺、调解员专业性不足、资金匮乏等诸多挑战,亟须进行现代化转型.人民调解制度的现代化发展应在明确法律定位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组织建构、吸纳专业人才、鼓励社会参与、引入市场机制、运用高新技术,促进制度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专业化运行,维护调解工作及结果的权威性,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东亚和东南亚曾是历史上广泛种植糯稻的区域,糯米也一度成为这些地区部分族群的主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糯稻文化圈".本文以文化圈和文化传播为视角,对"糯稻文化圈"的形成和变迁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梳理,认为,7000余年前,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栽培稻极有可能以糯稻为主,之后,随着百越族群和苗蛮族群的不断迁徙,糯稻也逐渐传播到东南亚、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等地区,渐成为当地一些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在此过程中也促进了其稻作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亦因糯的种植和食用共享着相同或相类的文化事
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在文艺理论方面的创造性探索成果,为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毛泽东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邓小平1979年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习近平2014年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三个经典文本出发,分析其历史语境、目标定位、核心话语、风格特征与实践影响力,可以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思想的历史进程与辉煌成就.这三个文本彰显出历史的演进性与阶段性,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三次高峰,对中
以话语的文化性和文化的话语化为观照,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建构呈现出清晰的逻辑演绎层次,表现为内在相关、高度联动、差异对等的逻辑现实,党性蕴含红色、文化性指向话语化、话语权体现人民性的逻辑生成,进而指向构建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逻辑进路.把握实然、必然、应然之三重逻辑,构建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话语体系,是叙述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根本所在,也是深化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