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族天下”到“家天下”——先秦公私观念的历史考察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fengkob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先秦时期公私观的考察应结合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西周时期的"公",主要是确切的人指或物指,引申义为共有,与之相对应的是"族天下"的社会现实.春秋时期的"公""私"所指代的对象主要是各国国君和国内的卿大夫,双方的冲突也称为"公室"与"私门"之争,结果是君权逐步摆脱族权的羁绊,君主专制政治逐步取代宗法贵族政治.从春秋后期开始,随着君权日益强大,公私观念的现实内涵也发生重大变化,"公"指各国君主和朝廷国家,"私"由春秋时期的卿大夫转变为百官和普通民众,与"族天下"相对应的共有含义不复存在,公私观念的道德伦理色彩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强化.
其他文献
东亚和东南亚曾是历史上广泛种植糯稻的区域,糯米也一度成为这些地区部分族群的主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糯稻文化圈".本文以文化圈和文化传播为视角,对"糯稻文化圈"的形成和变迁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梳理,认为,7000余年前,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栽培稻极有可能以糯稻为主,之后,随着百越族群和苗蛮族群的不断迁徙,糯稻也逐渐传播到东南亚、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等地区,渐成为当地一些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在此过程中也促进了其稻作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亦因糯的种植和食用共享着相同或相类的文化事
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在文艺理论方面的创造性探索成果,为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毛泽东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邓小平1979年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习近平2014年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三个经典文本出发,分析其历史语境、目标定位、核心话语、风格特征与实践影响力,可以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思想的历史进程与辉煌成就.这三个文本彰显出历史的演进性与阶段性,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三次高峰,对中
以话语的文化性和文化的话语化为观照,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建构呈现出清晰的逻辑演绎层次,表现为内在相关、高度联动、差异对等的逻辑现实,党性蕴含红色、文化性指向话语化、话语权体现人民性的逻辑生成,进而指向构建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逻辑进路.把握实然、必然、应然之三重逻辑,构建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话语体系,是叙述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根本所在,也是深化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的题中之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在理论、历史、实践的逻辑下系统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合理性、历史必然性和极端重要性.从理论逻辑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有机统一.从历史逻辑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不同时期重视自然环境、强调可持续发展、创新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