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元绪”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762106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时期,著名学者林纾曾从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出发,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提倡白话文学。他创作了一篇小说《妖梦》,恶毒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小说写一白话学堂,到处充满鬼影。校长元绪是白话文学的积极提倡者,学校门口贴着一幅对联:“《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其中,白话学堂的校长“元绪”是影射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这已为世所公认。那么,“元绪”仅仅是从“元培”二字衍化而来的吗?“元绪”又是什么意思呢?
  偶然翻阅明代周楫的《西湖二集》,在第32卷中,有一段关于“元绪”的记述,略曰:
  吴国诸葛恪博学。那时有人入山,见一大龟径尺,其人担之而归,欲献与吴王。夜宿于越里,泊船于桑树下,将龟缚于船头之上。夜半,桑树忽作人言,呼那龟名号道:“元绪元绪,你何为在此?”龟也吐人言道:“我被无知之人拿来拘系,方要献与吴王,有烹煮之苦。虽然如此,就尽南山之薪,其何如我哉?”桑树道:“你虽然在此,但诸葛恪博物,必致相苦,倘求与我一样之徒来奈何你,你却怎么逃避?”龟也称桑树的名号道:“子明子明,勿要多说,恐祸及于你也。”桑树遂寂然而止。其人一一听得,大惊。将龟献于吴王。吴王果命煮之,焚薪万车,龟活无故。吴王问诸葛恪,恪道:“煮以老桑树乃熟,须得千年之桑方可。”献龟之人遂说夜间桑树化作人言,与龟一对一答之故。吴王就叫献龟之人砍那株说话的桑树来,果然一煮便烂。至今烹龟必用桑树,野人遂呼龟为“元绪”。
  身为“清室举人”的林纾,对《西湖二集》及上述传说,理应是熟知的。他用“元绪”来影射蔡元培先生,并不仅仅是由字面衍化而来,而是有着更加恶毒的用意。
  
  (宋 宁,山东省菏泽学院中文系)
其他文献
山东人民出版社选修教材《唐诗宋词》第51页注释①中有这么一句:“(柳永)其词多写歌妓愁苦和城市风光……”而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有关柳永的介绍又是这样的:“(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为乐工伎女撰作歌辞,屡举不第。”对于同一身份的歌女,《唐诗宋词》用的是“妓”字,而《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用的是“伎”字,到底是“妓”还是“伎”呢?  《辞海》中“妓”有两个义项:  ①古代歌舞的女
研究了不同聚合反应条件下红薯淀粉与甲基丙烯酸丙酯接枝聚合反应的规律.实验结果显示,在高锰酸钾引发下,最佳条件为:单体浓度1.0 mol/L,引发剂浓度1.5 mmol/L,反应温度40~50
用浊度法测定三元体系异丙醇-水-硫酸铵在30℃恒温下的平衡溶解度,同时测定了该体系形成双水相的液-液相平衡数据,回归了溶解度经验方程(R≥0.999),绘制了相应的溶解度曲线和
介绍一种用于等电聚焦电泳(IEF)以及移动中和化学反应界面(MCRB)的实验方法,并优化实验方法和条件.利用优化的方法和实验条件,完成了由强电解质盐酸和氢氧化钠形成的MNRB实验
唐初河南诗人王梵志,以口语俗语作诗,不受功令束缚,为中古语音研究提供了珍贵材料。  王梵志诗在敦煌埋没千载,重新出土后旋流入英法俄日等国。上世纪80年代兴起王梵志诗的研究热潮,考据、辨伪、校勘、辑佚以及文学和语言学等各方面研究大量涌现。其中张锡厚的《王梵志诗校辑》、朱凤玉的《王梵志诗研究》(上、下)、项楚的《王梵志诗校注》等三种不同点校本,为其他研究提供重要的学术资源。  对王梵志诗的音韵学研究,
汉英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能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本文通过对《红楼梦》汉英版本中有关“生”的委婉语的典型例子的对比分析,来透视这些委
《朱子语类》是公认的宋代较有代表性的、较接近口语的语言材料,是研究宋代语言的重要资料,但篇幅太长,不太便于利用。清代张伯行辑订的《朱子语类辑略》(以下简称《朱》)篇幅较短,也是非常重要的语言资料。笔者在穷尽式调查的基础上,以其中的“比”字句(表示比较意义并且含有比较词“比”的比较句)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比”字句在宋代的特点及其在汉语史上的价值。  “比”字句的基本结构形式为X+比+Y+W。X和Y